- +1
中国大爷 | 相比中国大妈,大爷为何没有存在感?
相比中国大妈的鲜明形态,中国大爷是集体面目模糊和集体缺席的,他们去哪了?为什么没有存在感?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心理学家武志红,从集体心理学和家庭结构来剖析中国大爷的“悲剧”。
澎湃新闻:广场舞中国大妈面貌的反映很多,相比之下,不管是在外在公共生活还是家庭中,中国大爷都处在一种更弱势的地位。
武志红:确实,大爷不知道去哪了。
澎湃新闻:是不是到了某个阶段,中国男人的心理能量会下降?
武志红:中国男人的情况是:小时候被宠,到了中青年人成为被婆媳争夺的对象,到了老年则被忽略。这是从外面看。对他们自己来说,实际上一直在躲避强大的家庭压力。小时候,给他施加压力、想跟他黏在一起的是妈妈,他拒绝不了。青年的时候,必须进入社会,同时承受的来自家庭的心理压力很大,想要逃避。转向外面,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一种逃避。
他们本身也没有学会怎样停留在家庭中、做一个包容的男人,在中国这样的榜样形象其实是欠缺的。所以他们不断地从家庭中后退,等到了老年,就不存在了。首先,他们自己退出了家庭,而女性的心理重心都转移到了家庭中的其他孩子和中青年身上。
男人更容易使用逻辑和社会成就活着,一个男人如果在外面可以证明自己、有自己的事业,那么他们就会更多在外面活动。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的宅男,他们老了之后,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趣,对家庭也没有兴趣,他们退回来的方式只能是看报纸、玩电脑、玩手机,或者炒股,活在一个单调的世界。玩摄影、玩鸟也是男人居多。
澎湃新闻:您微博上说:“男人可关闭心而活在头脑中,女人不能。若女人关闭了心,这个世界就无温情和柔软了。我小区广场上现在每天都有上百人甚至几百人跳广场舞,都是女人。她们是在寻找节奏与韵律,这是心对链接的需求。男人,用头脑链接一下电脑就可以了。”
武志红:确实,女性更需要链接感,更活在情感和身体。如果一个女性不再动弹、不再追求感觉、追求关系,那么她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要比男性可怕得多。女人宅起来这件事,要比男人宅起来可怕。
澎湃新闻:中国大爷的这种弱是不是跟心理上的婴儿状态有关?
武志红:我倒没有特别的感觉。很多时候,他们不是能量弱,而只是逃走了。虽然说中国社会是重男轻女的,但是用哲学术语来说,中国男性其实一直处在一个“他者”的位置。中青年的时候,他们是所谓的家庭支柱,老了之后,也可能找不到自己。小时候,是满足妈妈的情感载体,妈妈的情绪化发泄在儿子身上,或者妈妈在儿子身上找到存在感,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说,母子关系是中国家庭最严重的一个事情,是所有关系的核心。
可能很多女性会受不了这个观点,但是我观察发现,中国的成年女性真的处在一种外显的婴儿状态。她们觉得丈夫有责任和义务承担她们的情绪,这样一来,中青年男性仍然不能在关系中做自己。小时候要围着妈妈的情绪转,成年之后要围着老婆的情绪转。这时候男人就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逃离,并不仅仅是一种弱,而是他逃走了。
澎湃新闻:既然说男人是女人的他者,那为什么相反的不成立?女人也要承载男人的投射。
武志红:在我的观察中,中国家庭多是女性在家里肆意表达自己的情绪,而男性要承担女性的情绪。这形成了一种诡异的现象:中国社会的主体似乎是男人,但是在家庭中,女性的情绪占一种强烈的主导地位,不仅是现在,从古代就是如此。
这是一种现象,中国老男人最后就消失了。
男性可以在社会体系中串联,在权力体系中串联,而女性在家庭的体系中用情感串联。在年老之后,虽说整个中国的社会资源还是向老男人靠的,但这只是针对掌握权力的阶层。对于一般的中国男性,阶层较低者,老了就是老了,也不再依附在权力体系里,对此兴趣也不大了。当他不再靠逻辑和权力构建一个系统,他就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澎湃新闻:而家庭也一直不是他的战场……
武志红:是啊,家庭不是他的战场,而是他一直逃离的,他和家人的感情链接不够深,最后被忽略也是自然而然的。
澎湃新闻:他不向家庭投注能量,自然最后也得不到反馈。
武志红:从他自己来说,逃走是合理的;从老婆的孩子的角度讲,忽视他也是合理的。这是双重的。
妻子的情绪化会让男人重温幼时被妈妈吞没的创伤,所以选择逃走,逃走的方式可以是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
等有了孩子后,妻子终于发现,孩子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弥补她内心的空洞,于是,她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那么,儿子不仅是弥补了情感空洞,还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情欲的空洞。
丈夫逃离妻子时,会愧疚与不安,也担心后院起火,当发现儿女可以填补妻子内心的空洞时,他们也会将儿女推向妻子身边。所谓的恋母情结,在中国出现了变型,爸爸甚至不与儿子竞争,而是迫不及待地将儿子推给妻子,这样他就自由了。于是,他也参与造就了另一个自己。
澎湃新闻:您有没有对比过其他国家男性的情况?
武志红:只要家庭成为女性情绪占主导的状况,女性情绪很激烈,而且很自恋,大家都围着她转,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男性会消失。我看过一本美国的书,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家庭,男人在家里是温和的,女人是歇斯底里的,孩子会觉得妈妈真烦。结果等妈妈去世之后,惊讶的发现他们和那个温和的爸爸其实很缺乏情感链接。
澎湃新闻:这是一种悲剧吧。
武志红:是啊,这当然是一种悲剧。无论对男人女人来说,学会情绪的表达都很重要,但情绪表达不意味着别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如果女人不再在关系做个小孩,想怎么着怎么着,如果男人也能真实地表达情绪,事情就会不同。如果男人不仅能真实表达情绪,甚至能主动表达爱,事情就会非常不一样。
我想到了布拉德皮特和贝克汉姆的家庭。他们的大家庭一出场,很多孩子是围着爸爸转。我们设想,这样的家庭老了之后,爸爸和妈妈一样不会在家庭中消失。前提是爸爸的情感一直和孩子们在一起。
如果男人觉得自己赚钱了,在家庭中就应该有地位,是一种非常单线条的思维。在家庭中发挥作用还是情感和链接,如果没有情感和链接,即使你赚钱了,仍然可能是一个缺席的父亲。现在缺席,老了被忽视,太平常了。
中国家庭有一种标配,就是——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和一个缺席的父亲。
澎湃新闻:这三个角色也是互相依存的吧?
武志红:妈妈要做这个家里情感的容器,爸爸是拓展外部空间的力量,当妈妈很焦虑时,会向外宣泄、寻找可以怪罪和归因的部分,这个成年男人都受不了,我认为是中国男人逃离家庭的一个重要原因。问题就来了,男人逃离了,首先孩子觉得父亲不在场,另外,孩子只能去承接妈妈的情绪,我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孩子不能做自己,要做妈妈情绪的容器,这会造成巨大的冲突。
澎湃新闻:等到孩子长大之后再经历一个循环。
武志红:对。
说到中国大妈这个词,大家都能感觉到,里面似乎集体缺少了一些细腻的情感。细腻的情感只有在不断的反馈和链接中才能建立起来,如果处于一种“空”的状态,那么就只是表达情绪,就只有粗糙的感情。
澎湃新闻:您好像说过,到了大妈这个年纪,中国女性之前积累的压抑的怨气会集体爆发出来。
武志红:那是说一直做中国式好人的人,会有很多怨气,老了之后发现自己白做了。如果之前一直在发泄情绪,会好些。
澎湃新闻:与大妈相比,大爷很少形成一起活动和分享的组织。
武志红:男人老了之后,再去构建社会权力体系已经不现实了。而且像前面说的,阶层较低的男人,老了之后对权力体系也缺乏兴趣,只想图个清静。所以很多这样的例子,《百年孤独》中的奥雷良诺上校老了之后,就一直在制作小金鱼。很多男人在老了之后去修表,只做一门技术,除了这件事之外什么事都不干了。夸张的例子是,有的男人把一个东西做好后,拆毁它,再做。男人更容易通常找一个事情获得平静,女人更需要在关系中构建情感。
澎湃新闻:对外部社会来说,大妈通过构建关系,如广场舞,获得了一种主体感和身份,凝聚在一起,去争取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空间,而大爷向内坍缩,对社会来说越来越面目模糊。
武志红:要么向外扩张,要么向内坍塌。大多数中国男人,就向内坍塌了。
有的中国男人会去追求一种“孤独成圣”,这是一种很美好的说法,但确实很孤独。而且不管他在外部世界得到的成就和评价如何,他对家庭的情感贡献都是很差的。中国文化一直都在美好这一块。
年轻的时候生命能量很旺盛,性能量、荷尔蒙都是向外扩散的,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荷尔蒙变少,情感越来越重,但情感关系没有建立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得到回应都会很困难。
澎湃新闻:中国大爷晚年都越来越沉默。
武志红: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老男人是很情绪化,又会变得非常可怕。中国典型的情绪化老太太是要大家围着她转,但是有一点,这样的老太太还是可以沟通的;如果是一个老男人情绪化,则会处在一种极度偏执的状态,大家都必须按照他头脑里设想的去做。
这点很有意思。如果有情感,那更好,如果没有情感,一个安静的老男人胜过一个歇斯底里的老男人。
澎湃新闻:为什么?
武志红:如果大家没有很深的情感链接,他只是歇斯底里地表达他的控制,这样是非常难受的。女性不同,如果她把她的能量灌注于整个家,就形成整个家的情感中心。而且我们通常有感觉,就算一个老太太老了之后非常“厉害”,仍然处在一个能沟通的状态,虽然沟通质量未必好,但仍然能传过去。如果一个老男人老了之后情绪化,那只有他的情绪存在的份儿,没有别人的情绪存在的份儿。
澎湃新闻:中国大爷到了晚年的状态是不是一种心理上的退行(regression)?退行成一种孩子。
武志红:你可以这样讲,退行成一种自闭症的状态,不过自闭症这个词大家整天争来争去,就说退行到一种很宅的状态吧。
澎湃新闻:跟客体世界的关系又变得很少。
武志红:他们出生时被寄予厚望,自身其实不存在,老了后厚望退去,他们成了空壳。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