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半夏:悬铃木咖啡馆是观察昆明的一个据点

2021-06-26 10: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阳光透过香樟树的枝叶投下斑驳的光影,半夏指着二楼的窗户说:“看,那里就是悬铃木咖啡馆的原型,当年我就是坐在这个窗边写作的。”加了奶的炭烧咖啡的香气在空气中氤氲,熙来攘往的故事在女作家笔下发酵,这是一幅非常有画面感的场景。《悬铃木咖啡馆》是作家半夏的第6部长篇小说,它很昆明,很文艺,很市井,很半夏。它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半夏对生活了近40年的昆明这座城市的深切之爱,可以说是半夏献给昆明的一封“情书”。

用咖啡馆装下昆明城的故事

琳琅满目的书籍、年代久远的化石、有趣的小玩意……半夏的客厅被她改造成了书房,同时也是一间文艺气息浓郁的微型博物馆。《悬铃木咖啡馆》是新加入其中的成员之一。

《悬铃木咖啡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5月出版,这部小说于2009年开始创作,2014年初稿写成后又修改过8稿,历经12年才与读者见面。

悬铃木咖啡馆

作者: 半夏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4

历史像一株有生命的藤蔓,卷须在“悬铃木咖啡馆”缠绕。这是一本具有文艺气质的市井小说,讲了昆明这座城的故事,也有可能讲了中国所有城市都会有的故事,蕴含了人类共通的情感,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这部小说是由一个个市井人物的故事组成,《清秋》《旋涡》《腔调》《旧案》……每个独立的故事又产生着联系,如万花筒般折射出大千世界、人间百态。这些从上世纪80年代到当下发生的昆明故事,展现了这座城市厚重的人文历史。

悬铃木也就是法国梧桐树。1930年代初,昆明城里的金碧路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它掩映在悬铃木的绿荫里,在金碧路南边巡津街东路对面附近,一个越南籍女子在此开了家西餐厅,她叫阮民宣,出身越南望族。滇越铁路的开通引来了好多南洋的的中国侨民,那些人都爱喝咖啡,于是阮民宣买下金碧路上一幢两层楼的法式建筑临街铺面,经营起后来叫“南来盛”的咖啡馆。1990年代中期,昆明旧城改造,“南来盛”消失在昆明人的视线里。在半夏看来,“南来盛”咖啡馆是昆明城的一个观察“据点”,她便虚构出“悬铃木咖啡馆”这样一个场域,装下昆明各种市井风情的故事。悬铃木咖啡馆,是半夏之前常常去的同仁街的一家咖啡馆为原型虚构的。

半夏书中“悬铃木咖啡馆”的原型,位于昆明同仁街

《悬铃木咖啡馆》有着浓郁的昆明市井味道,小说中有真实的街名地名,比如金碧路、南屏街、同仁街、昆华医院等等,对于昆明读者而言非常亲切,仿佛在读自己身边的故事。该书的插图由亚洲第一位入围“漫画奥斯卡”法国昂古莱姆大奖的著名漫画家李昆武特别创作。

《悬铃木咖啡馆》插图,李昆武所绘老同仁街漫画

小说中还有许多昆明方言,比如小咪喳喳、含巴朗、肿脖子、干喃样等等语词,书里还对这些方言作了认真的注解。半夏希望以小说作为载体,把一些正在渐渐消失的地方色彩的文化脉息或者生动的语言一脉相承地保存下来。

脚踩两只船写作,接驳文学与自然

抬眼可以望到窗外翠绿的女贞树,沐浴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半夏喜欢在和煦的晨光中做早餐,之后在餐桌边开始一天的阅读与写作。这间老房子如今被半夏打造成工作室,是半夏退休后最安逸的所在。

在云南乃至中国的女作家中,半夏有着鲜明的特色,她的作品文字鲜活、细腻、充满在场感。此外,曾在云南大学生物系本科的科班经历为半夏赋予深厚的生物学积淀,这也让半夏可以轻松将文学与科学相融,在自然博物类的写作中独树一帜。

与虫在野

作者: 半夏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9

半夏由小说起步,创作过长篇小说《忘川之花》《铅灰暗红》等长篇小说。2019年,她的自然博物随笔《与虫在野》获中国十大自然好书奖、书香昆明“云南十大好书”奖等,半夏还曾担任第九届书香昆明系列活动评委。半夏在《与虫在野》中用文学接驳自然情怀,生动阐述了另类物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永恒主题。半夏感叹云南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地方,“我很庆幸生活在云南,人与其它生命物种是命运共同体,一切生命皆需敬畏。”

半夏是个独特的观察者,观察自然,与虫在野;观察人性与情感,与人在城。在小说与自然博物作品中穿梭,半夏很享受这种状态,她说自己好像脚踩两只船,一只是小说,一只是自然博物随笔,“写小说时是‘在家’,精神累,身体相对得以休息。写博物生存时是‘在野’,身体疲惫,但心灵精神是最放松的,我很享受这种生活方式和节奏。”

半夏拍摄的昆虫

半夏工作室不远处就是农贸市场,那里有鲜活的人生气场。写作之余,半夏喜欢逛农贸市场,她说自己是一个被世俗的烟火气熏着的人,“我要写的昆明城的饮食男女不就出现在这些地方?字里行间有这些熟悉的东西,读者有了亲切感,拿起书来便意犹未尽地去咂吧其中的故事细节可能就自然而然了。”

专访——半夏:在自然万物及人世间穿梭

都市时报:《悬铃木咖啡馆》最初书名叫《熙来攘往》,书名的变化源于什么想法?

半夏:《悬铃木咖啡馆》这个名字是编辑改的,改得很好,一下子就“文艺”范了,而且还有了一点神秘感,这部长篇小说从开始写,到出版社第六次改样都是《熙来攘往》这个书名。改书名时书稿已进入设计制作阶段,这一改喜出望外。我以往的书名里很奇怪地都有花、草、虫这些字眼儿,现在好了,有了木。仿佛是天注定,我一向跟这些东东瓜葛纠缠不清。

看花是种世界观

作者: 半夏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5

都市时报:《悬铃木咖啡馆》是非常昆明的小说,书中从昆明地名到方言到事件等,都令昆明读者非常亲切,对于昆明这座城,你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怎样的情感?

半夏:《悬铃木咖啡馆》可用一句话来总结:咖啡桌边的昆明往事。有真实的街名地名,空间描述叙写依据地理空间的真实格局来写。我真想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那样来写,全部真名,我一直在说,我孔雀地(多情地)把《悬铃木咖啡馆》奉献给我生活在其间的我们这个城,就是想把这座城温和、包容、可分享的性情写出来,亲切可感,我做到了么?希望做到了。

都市时报:《旧案》是《悬铃木咖啡馆》中的一章,源于上世纪80年代昆明的一个重大案件,你的创作理念与视角是怎样的?

半夏:很多读者好奇我为何一定要写这么个惨痛的案件。我曾在博客上认识了当年那个罪犯大学时期相处最好的同学。这位师兄首次向我讲述了那个案件如何发生的全过程。有朋友说读后深深感觉到了那个时代的沉重感和窒息感。昆明市作协原主席、作家李霁宇老师说此章很吸引人,除了题材外,在写作上文字饱满到位,结构及设置的安排转换舒缓,节奏疏密均安排得当,最可喜的是叙述从容。

都市时报:对于小说与自然博物随笔,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文体,创作中有哪些异同?

半夏:我好像现在是脚踩两只船了,一只是小说,一只是自然博物随笔。这两种文体太不同了,前者是要虚构的,哪怕有原型。后者是对自然物的探知、审美、分类及研究,继而对自然物产生情感;小说的写作关注人,关注人性,关注人的命运。自然博物写作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界的草木虫豸等有机的生命,我寄情自然生态的平衡保护,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想处理念的传播,从而认识到人与自然万物是命运共同体。

我在自然万物及人世间穿梭来去,我最大的感受便是人与自然万物休戚与共,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狭隘又无格局,人类对自然必须克己复礼了!

半夏工作室一角

都市时报:生物多样性即自然博物类的写作如今越来越受到关注,你是生物系科班出生,可以游刃有余地将文学与自然接驳,你认为创作优秀的自然博物类作品需要具备什么?

半夏:首先,要有点相关的生物学的素养训练,其次也有要一定的文学素养训练。《与虫在野》曾获中国十大自然好书奖、琦君散文奖特别奖等,李敬泽老师曾对我说:半夏,中国写小说的作家很多,不缺你一个,但有生物学素养,能写出《与虫在野》这样书的人凤毛麟角。

都市时报:谈一下目前正在进行的创作及生活状态。

半夏:目前在写的字只有我的自媒体上的“生活的毛边”系列,那是生活流水账薄,写的多半是我热爱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上呢,我热爱买菜做饭,厨艺有进步。我就是一直在写着读着,想一直有进步,想我的作品有更多的读者。

(来源:都市时报,记者:闫钰,摄影:实习记者梁志颖)

# 不践约书

张炜 著

《不践约书》是茅盾奖得主、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张炜的重磅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虽然以诗歌为表现形式,以爱情为呈现线索,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概念和边界,作家调动人文、思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综合手段,以强大的精神背景和调动超出常人的写作能量,打造出的一个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复合性文本,可以视为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最新、最全、最严谨增订版本,由苇岸生前挚友、著名作家冯秋子受苇岸家人委托,历经数年整理、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倾力呈献。新增苇岸遗著:散文、随笔20篇、诗歌22首、书信1封、译文2篇,共计45篇(首);此外,延用的苇岸《后记》,附录的《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和《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对于记录苇岸生平和研究苇岸及其创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信息。

#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 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

骆一禾著;陈东东 编

骆一禾,一位被低估的诗人、编辑和批评家。《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是由骆一禾的代表诗作、诗歌评论、书信等汇编集成。精选收录骆一禾代表性短诗59首、中型诗14首、“祭祀”系列诗9首、长诗《世界的血》,诗论及创作论6篇,诗歌评论5篇,书信7篇。从诗歌到文论,从评论到书信,全面立体呈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时代的文艺风潮。

# 戏出年画(上下)

王树村 著

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 曹雪芹的遗产:

作为方法与镜像的世界

计文君 著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

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 曹雪芹的疆域:

《红楼梦》阅读接受史

计文君 著

《曹雪芹的疆域:<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碗和钵

庞培 著

《碗和钵》是一本跨界表达的散文作品,分为“碗”与“钵”两部分,从人们日常生活器具碗和钵谈起,论及艺术家杨键水墨画作品“碗”“钵”系列,通过庞培、杨键两位艺术大家的思想对话与交流,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相互阐释和表达,揭示碗和钵形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 悬铃木咖啡馆

半夏 著

著名作家半夏最新小说力作。悬铃木咖啡馆是一个城市百态观察的据点,如果不来这里熏染点人气,就无法让生活继续……一间讲述市井与情感故事的咖啡馆,讲出了一城的精致与忧伤——如万花筒般折射出大千世界、人间百态,堪称昆明版的“人间喜剧”。

# 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

荆歌 著

著名作家莫言、李洱推荐,著名江南才子型作家、文人、书画家代表人物——荆歌最新力作,该书表达范围穿越亚欧大陆,以文学+艺术为切入角度,描述苏州和马德里两座城市隔空对望的不同景观、切身感受和思考,一东一西,世态人文、风土人情,风貌尽显。

# 云上

赵波 著

70后女作家赵波以个人成长经验直接书写,高度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心世界,强力书写现代物质文明挤压之下所产生的种种孤独感与荒诞感。深入当代都市生活的前沿,以灵动、微妙、细腻而又丰富的个人化叙事方式,大胆袒露内心的隐秘,坦率而真诚地直剖内心。

#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保罗·策兰 著;王家新 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添加纯粹小编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END ●

原标题:《半夏:悬铃木咖啡馆是观察昆明的一个据点|纯粹访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