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尼泊尔强震|明知地震几率大,为什么没早点改善建筑质量?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胡祥杰 记者 王泳桓
2015-04-28 08:04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国际红十字会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寻找可能的生还人员。专家表示,在地震中杀死人的是建筑,而不是地震本身。东方IC 图

        2013年,美国国际开发署驻尼泊尔资深灾难专家桑托什·吉亚瓦力在报告中预测,如果发生大地震,加德满都至少会有10万人死亡,30万人受伤,160万人无家可归。

        2014年,地质学家、科学记者凯特·拉菲留斯写了篇名为“加德满都地震噩梦”的文章。他说,在尼泊尔这样的一个内陆国,基础设施是比较脆弱的,这就使得类似的大地震会变得“严重得多”。

        尽管地震的发生主要是自然原因,但其所产生的灾难性的后果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正如英国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詹姆斯·杰克逊所说的,“除了山体滑坡之外,在地震中杀死人的是建筑,而不是地震本身。”

        2011年,一份名为《全球地震安全倡议》的报告曾警告了加德满都所面临的危险。研究者比较了世界上21个处在地震风险中的城市,发现当时加德满都是世界上潜在地震致死率最高的城市。《全球地震安全倡议》里提到,在20世纪,地震中房屋倒塌造成的死亡占到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三,房屋倒塌仍然是地震风险中最严重的因素。

        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尼泊尔很多年来都没有相应的建筑规范。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便是,在建造房子等建筑时往往没有任何防震的考虑。尤其是那些老房子,在地震面前,就更加显得脆弱不堪。尼泊尔阿尼哥协会主席塔姆(Dr.Sarbottam)教授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就曾提到,老房子坍塌是此次地震损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

        问题是,既然知道处于地震多发带,尼泊尔为什么没有做好预防措施,改善建筑抗震性呢?

        近20年来,尼泊尔一直在尝试通过更新建筑规范来提高城市的安全度和改善基础设施。但根据英国“无国界工程师”组织(Engineers Without Borders UK)的报告,尼泊尔80%的建筑是在缺乏工程师的专业指导下随意搭建的。

        1988年,印度和尼泊尔边境地区曾发生过一场6.8级的地震,造成两国总共1000人死亡,尼泊尔近65000栋建筑被摧毁。从那以后,尼泊尔意识到需要更加稳固的建筑质量。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帮助下,尼泊尔制定了“国家建筑规范”,于1994年在全国生效。吉亚瓦力的文章写到:“但是该规范在市级水平的实施就遇到了麻烦,进展得非常缓慢,人们的生命随时面临着风险。”

        “最近几年,即便是首都加德满都也没有很好的贯彻建筑规范。”联合国灾害风险削减办公室的发言人丹尼斯·麦克林说,“近几年来,政府确实努力强化了建筑规范的实施,但是,不幸的是,对于早在20年前就开始冒出大量建筑的加德满都谷地来说,这些规范似乎来得太迟了。”

        为了处理地震中危房所带来的危险,尼泊尔在1993年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府机构——国家地震技术学会。在推特上,该机构还在宣传关于“在2020年建成地震安全社区”的计划。

        吉亚瓦力写到,从2012年10月以来,美国国际开发署与尼泊尔的国际地震技术学会携手一起在尼泊尔24个市推广建筑规范,共涉及200万人。这项计划还将培养至少400名工程师和1800名专门加固房屋的泥瓦工。

        但是显然,涉及到翻新和重建尼泊尔的建筑时,资金是一个大问题。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各国概况,尼泊尔是世界上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人均年收入只有约1350美元。

        尽管1988年的那场地震强度相当大,但是现在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大地震——1934年的8.3级大地震已经过去了81年了。虽然在两次地震中,加德满都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是相比1934年的那次地震,今年这次地震发生时,加德满都的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都要大得多。

        “在近几十年间,加德满都的城市人口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美国地质勘探局的发言人加文·海耶斯说,“那么大规模的人口加上明显不足以应对强烈地震的基础设施,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灾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