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在还存在“第三世界”吗?
1955年4月18-24日,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发起的会议在印尼万隆举行,史称万隆会议。六十年后,亚非国家领导人再次汇聚雅加达,共同纪念万隆会议召开六十周年。六十年,一甲子,世界早已不是曾经的那个世界,中国也不再是过去的中国了。
当年参加会议的二十九个国家,有些早已不复存在(如越南国),有些早已不是曾经的那个国家(如巴基斯坦被肢解成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南北也门合并成一个国家),有些早已经发展成富国强国(如日本),有些还仍然处在国家秩序的重建之中(如伊拉克)。似乎,当年刚刚完成独立任务的“难兄难弟们”,早已经分化成不同的“阶级”了。
然而,不论是2005年纪念万隆会议五十周年的亚非峰会,还是2015年纪念六十周年的本次峰会,都有一百多个国家参加,场面极尽热闹。这是为什么?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是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官方表述称,“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全方位外交,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才能夯实中国外交的基础”。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时明确指出:“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六十年,繁花落尽,洗尽铅华。不论是中国,还是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以情感与意识形态热情为纽带的“革命豪情”都逐渐消退。六十年,历史也教会了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的外交激情要依据现时的国家利益为基础,不能以“意识形态热情”为标准。这也就注定了,它们再也“拧不成一股绳”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根本就算不上一个具有鲜明共同特征的国家集团,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外交,都已经日益多元化了。而我们迄今谈及“发展中国家是基础”,貌似仍在想着如何采取统一的发展中国家政策。
“第三世界”涵盖数量之众虽超乎想象,却分布在不同的地缘政治板块当中。而每个地缘政治板块都有它自己相对固定的重要“玩家”,它们才是塑造地区格局和规则的关键。大国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主角,这是国际政治几千年来的本质,违背这种基本常识行事就必然吃亏。南亚的印度、东南亚的印尼、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北非的埃及、阿拉伯世界的沙特、西亚的伊朗……,它们是“第三世界”不同板块的“主角”。更加重视它们在地区板块中的影响,构建所谓“战略支点”,应能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外交上最大范围地团结“第三世界”的同时,应该根据不同国家与中国利益的契合度,采取区别对待的外交政策。换言之,我们的眼里,应该没有统一的“第三世界”存在,只有各个独立的国家。
同样基于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想象,我们不乏“第三世界”普遍特征的宏观研究,却鲜有国别特殊性的把握。以前的“走出去”战略,到现在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涉及的“第三世界”如此之多,却缺乏对它们的实地研究。不论是越南、斯里兰卡、泰国、墨西哥、委内瑞拉,似乎都遭遇了这样的反思过程。所以,还是得乘着“智库建设”的热潮,从资金、制度上保障研究机构对亚、非、拉的长期实地、国别的研究,培养出一批真正的国别问题专家,而不是国际问题专家。
最后,也许并非是最不重要的,中国的“治国理政”需要柔性介绍给“第三世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建设,以及更早时的国家建设(nation-building),才使中国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尽管它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现时面临的治理更加严峻。但是,它实现了基本的人权,实现了现代化,所以才使得“北京共识”、“中国道路”应运而生。相比于同时独立的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更有理由坚持“三个自信”,它同时为现代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以致于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似乎都肯定了中国道路的价值。柔性推广中国“治国理政”的经验,不仅是增强我们内部“三个自信”的需要,也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重塑世界政治理念和规则的需要。
(作者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