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市政厅·来信|一位规划师对城乡关系的体验式调查及反思
【编者按】
这里是一位城市规划师的投稿,源于生活,是片断式的考察,却又有些深入的体会。在此一并发出。
当然,南北方村庄境况不同,也未必可以一概而论。不过我们始终欢迎这样的观察。欢迎各位来市政厅说说,对城市治理、城镇化中某个现象(某种技术、某项变化,等等)的亲身感受和思考,倒也不一定非得基于规划。
一个城市规划师,观察体会城乡居民的生活特点,并与规划编制具体实践相结合,反思城乡规划,应是直接和有效的工作方法。
笔者在农村成长,在城市工作,具备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生活体会,既是城市规划师,也是基层居民。为此,笔者希望通过生活体验式的调查,反映城乡关系的现状,以朴素的价值观表达城乡居民的发展诉求,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反思未来规划的方法和措施。
笔者的农村老家位于天津市大港区(现为滨海新区)太平镇窦庄子村,本文是笔者生活体验的直接结果,来自笔者的农村街坊,涉及周边邻里6户居民。这里笔者通过不限定话题的调查,希望发现村民最关心的话题,对应城乡关系,反思城乡规划。
1. 农村地区对教育的渴望空前强烈,城乡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十分重要
笔者调查的6个家庭,一共有12个孩子,1个孩子通过读大学在天津市区工作,3个孩子在外读大学,3个孩子在村小学和初中读书,3个孩子在市区边缘的工业区打工。
以典型四口之家的A姓农户为例,家庭由父母与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组成,收入依赖于父亲跑运输,家里有耕地,但农业收入已不是主要来源,家中女孩在外地上大学本科,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母亲稍有文化,对家中大女孩的教育从小关注,小学和初中均全程督促,指导学习。男孩好动,调查期间正值暑假,家长因做暑假作业问题,常常打骂孩子。母亲抱怨,现在农村孩子的出路只有读书上学,但农村的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太差,而且学校的老师在村里教书,在大港城区居住,每天不到放学时间,老师就全都进城回家,孩子想问个问题都没处找人,家里的家长文化水平又不高,无法很好地指导孩子。
规划反思:教育作为未来的重要出路,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已空前强烈,由教育出发,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在城乡规划中非常重要,城乡协调发展的可操作性路径,是要重视城乡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不仅要重视空间均等化,更要重视服务质量的均等化。
2. 生活与养老的后顾之忧逐渐减弱,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善诉求强烈
调查发现,农户普遍已不交农业税,且能得到农业补贴,6户家庭均通过农村的保障计划上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其中养老保险为每年交1万多,交到满60岁,开始每月领300多元,领取的养老费逐年增加。医疗保险为每人每年交60元医疗保险费,生病住院的费用报销50%。可以说,农民的后顾之忧在逐渐减弱,但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环境改善的需求逐渐增强。村里不时有宅基地换房的传言,且村民热情高涨,普遍希望能住楼房。调查期间,村政府正组织集资建楼房,调查的6户中,有5户已经报名,筹资方式为每平米村民自付2000元,其余由村委会补贴。
规划反思:平改居作为农村改善居住条件的重要措施,得到了农村地区的欢迎。可见,天津市的示范小城镇政策和建设符合民情,应积极通过规划手段引导。由此扩展,不仅是住宅条件,包括给水、排水、供暖、燃气在内的生活条件改善,是农村地区的普遍诉求。美丽乡村应从市政设施和管网的规划建设入手。
3. 新生代已不希望留在农村,城镇化的隐形问题必须未雨绸缪
调查的6个家庭,父母均为45岁以上,家中的孩子年龄在12-35岁之间,户均2个孩子,12个孩子中,留在本地务农的比例很小。可以看出,父母一代留在农村务农,但新生代年轻人有强烈的进入城市的愿望。
规划反思:如果再过20年,调查中的父母一代逐渐老去,农村将产生很多问题。一是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村如何留住人,吸引人;二是耕地面临没人愿意种的状况,推广土地流转、推行土地的规模化种植,是否需要从现在开始;三是,未来农村是否会面临空心化现象,未来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解决。上述农村地区的深层次问题值得规划深思。
4.“镇”在城乡统筹中的节点作用逐渐减弱,县域单元是城镇化的最小单元
在村民的通勤调查中,90%以上由村直接去往大港城区,10%因上大学在天津市市区居住。以客运数据为例,调查中发现,大港外围的村到大港城区都有公交车,从早上5点到下午5点,每10分钟一班,每辆车的核载人数16人,但实际均超过25人,乘坐客车的人中,从村到大港城区的占到80%以上,从村到镇的基本为0,其余20%为从村到大港油田及半路上下车人员。可以看出,镇(调查中是太平镇)在村民中已没有任何高于村的等级含义,和村成为同等水平,这与城市规划中一直认为的“镇在城乡统筹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完全不同。
规划反思:镇的行政建制存在意义逐渐减弱,单纯的从镇的角度探索城镇化的规律意义不大,规划应及时发现这一现象,片面以提升小城镇建设带动城乡统筹已不合时宜,县域单元已经是分析城镇化的最小单元。
上述现象,只是体验式的调查分析,结论可能有偏颇,论据也会不够充分,但城乡关系的转型趋势却实实在在地在发生,城乡规划的方法和理念必须随之调整和改变。
(作者系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