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摄影师|陈海汶:中华五十六民族——他们即我们

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实习生 冯锐 闫以豪
2021-06-22 20:24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编者按】:

“当下被铭记,未来被看到”,这两行字被摄影家陈海汶庄重地书写在他办公室的墙壁上,而墙的后面则是整面整面的柜子,里面已分门别类做好底片归档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批作品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中华五十六民族》。自2008年,历时12年,辗转28个省份和地区,途经554个县市,行程26万余公里,寻访到1125位民族代表和文化传人,全景式记录呈现了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生存现状。

中国幅员辽阔,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作为一个社群的集合体、社会和国家的组成单位,承载着族群的身份认同和厚重的时代痕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大多由文字作为载体记录,尤其是民族文化史。2021年6月17日,摄影家陈海汶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去日本看到书店里有很多介绍民族的影集,回望中国摄影界民族主题无人问津的现状,深受刺激。”机缘巧合,2007年有关部门希望出版一本关于中华民族的画册,凭借其广泛的人脉和声誉,作为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陈海汶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欣然受命。2008年首次拍摄,历时12个月,纵横万里山河,东西南北,他拍摄完成了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全家福”摄影专题。画册出版发行后一度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

2021年3月,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巴坡村,基诺族太阳鼓舞 本文图片 陈海汶 

2004年5月,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藏族印象

五十六个民族有五十六种生活方式和色彩,以记录和保护民族生态为目的的摄影专题,首先应该有每个民族的主体照片。在拍摄正式开始之前,陈海汶做了许多案头工作、翻阅了大量关于中国民族生态、少数民族现状的文献和资料。而作为以摄影为表现方式的民族影像志,如何以影像准确描写各民族的特点,如何界定民族间存在的一些分支上的差异性,如何找到典型被摄人物,如何选取理想的拍摄场景,如何表现汉民族,带着这些问题,他上路了。

2008年10月,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曼来村,原汁原味的哈尼族村寨

2009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京族传统高脚罾捕捞传承人

首先去往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尝试拍摄、寻求经验和规律,但他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从黔东南返回上海后,看到家中摆放的全家福时他突然意识到,每个家庭都有一张全家福,诠释家庭故事的全家福是家文化的载体,而家文化其实是中国的文化底色,民族的主题照片可以通过全家福的方式来呈现。 

2009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什库尔干乡瓦尔希迭村  塔吉克人

2019 年7月,广东清远市连南地区,南岗千年瑶寨

2019年2月,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岜沙苗族村寨,中国最后一个枪族部落

由此引发出来的问题是,如何去寻找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人物和家庭。他认为,应首先考虑寻找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参加他们民族特有的节日庆典,或者邀请民族传人布置道具场景、添加民族特有的元素、在特定地点拍摄全家福。但同时,很多民族有不同的分支,由于历史原因其聚集地也相当分散,如苗族就广泛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的各个自治州、自治县,甚至美国也有苗族,所以必须去研究他们民族的文化样式,比如音乐、图腾等。陈海汶介绍,“后来我就去翻书,掌握到一个规律,要找这个民族成名最早的地方,然后在这个地区里找到族员集中的典型村寨。”经过近十年的持续跟踪和积累,2017年7月始,他带领团队再次踏上重访拍摄之路。

2017年7月,四川德格县 260 多年的藏族印经院劳作现场

2017年7月,西藏昌都,丁青县孜珠山海拔4800米,参加12年一遇的藏族苯教神舞法会活动的藏民

2018年3月,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一镇红万村,相传千年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2018年3月,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一镇起飞村,相传千年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2019年8月,台湾屏东县雾台村,台湾少数民族之一鲁凯长者的背影

2019年10月,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李高村保安族婚礼

作为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汉族如何表现,令人好奇。为此,在进行汉族的拍摄前,陈海汶首先想到这三个地方:最早的汉土咸阳、母亲河黄河壶口、儒家思想发源地曲阜。最终,陈海汶以曲阜的重光门为背景,综合中山装等汉族在各分布地的特色服装,以孔家三代人为结构形成了汉族的全家福。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他们就是我们’,我就用这种定调来拍,”陈海汶强调,“以一种18世纪的油画感为底色,普通人也给他拍得诗情画意。” 我们得以观看到,呈现在这本画册中的人物大多平静、肃穆,完整地记录下生活在不同土地上的各个民族的生活、劳作,参加祭典的状态;光线、烟雾、山野,红万村的彝族村民在阿细祭火节中狂舞,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引领野象在林中穿行,阿里河地区的鄂伦春人在野外狩猎,等等。那一刻,陈海汶将“他们”当作“我们”——家人一般看待,以传统照相馆经典全家福的摄影方式,庄重地将“他们”记录在底片上,人物得到永生,历史得以延续,我们由此看着“我们”自己的模样——各民族“祖宗生活的样子”,陈海汶这样认为。

2020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毛南族民间传统傩戏艺人

2020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毛南族民间傩具手工艺传人

2020年12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地区,鄂伦春族人日常传统野外生存方式

2020年11月,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羌寨,羌族释比传人

2020年11月,生活在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南伊村的珞巴族人

2019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人转场途中

2021年2月14日17时,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翁丁村老寨发生严重火灾,有着近400年历史的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自然佤族村寨毁于一旦,令无数人心痛不已。而“祖宗生活的样子”早在2008年10月,陈海汶在五十六民族的主题摄影中就已经将村寨原貌以摄影的方式留存了下来。本次《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中华五十六民族》摄影展将展出500多张照片,其中,被烧毁的佤族村寨将以3米乘11米的形式展出,他以这种方式纪念并致敬民族之魂。

2008年10月,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有近400年历史的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自然佤族村寨原貌,2021年初,毁于一场火灾

2008年10月,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翁丁自然村佤族村寨,佤族长者

对于生活在山区的少数民族成员来说,他们鲜能见到“外面的人”。但他们极其好客淳朴。陈海汶说,“我过去之后,他们经常把过春节的东西拿出来给我吃,所以我装也要装作很好吃的样子。”拍摄生活在山区的普米族时,他住在当地书记家里,书记家里没有电视、手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养羊、养牛维持生活。“我进去坐下之后,他问我喝不喝茶,我说好。类似土炕的床上立着一个柜子,书记从柜子中拿出一包用草纸包着的东西,又用三只手指捏出一点茶叶,然后小心翼翼地包好放回去。”陈海汶回忆道,“吃饭的时候,因为我是客人,便给我多放一个蛋、放些油放些盐。”这些细节至今对陈海汶触动很深,每每谈及这些,他感慨,“每个人的对幸福的理解不同,生活越简单越珍贵,有时会很清楚地认识到这种状态其实幸福的多。”

2020 年1月,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地区,传统满族生活场景

2019年8月,台湾少数民族之一,兰屿岛上的达悟人

2019年10月,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东乡族自然村,日常生活中的东乡族人

2021年3月,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养镇野象谷,救助野象的傣族人

五十六种生活样式被完整保存,各民族永恒的生命力在影像中闪烁。《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中华五十六民族》摄影展6月23日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开幕,同时将发行同名中英文画册。本次展览将展出至7月6日。

“我们·中华五十六民族”陈海汶摄影作品展宣传视频(13:44)
    责任编辑:梁嫣佳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