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误读”,语言的外延意义与价值
建筑的表达就是建构一个“结构”,而这个“结构”能让大家产生更多的联想。每个人的生活境遇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建筑的解读(包含误读)就会不同。好的设计应该是恰如其分地去运用符号的误读,善用误读达到所需要表达的目标。
不能全身心投入设计创作
是一个遗憾
所以,我就创办了自己的建筑工作室
七年前,也就是2013年,我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前方工作室。国企设计院总建筑师的岗位其实是一个管理岗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持整个企业良性的运作,真正做设计的时间可能只占一半多点,这对我来说是个遗憾。
前方工作室六年展记
我喜欢创作中的状态与设计本身,也希望能全身心投入在其中。从互惠的角度来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就有了相对固定的团队,我可以持续系统地传帮带。我做多少作品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带了不少设计人员,西南院现在的骨干技术人员我带出了不少,这是我特别开心的一面,把年轻人带出来,他们就会有好作品,这种影响更为积极,这是成立工作室的一个简单的初心。
工作室的目的就是做一个品牌。当然,新成立的设计机构是不可能有品牌的,它的价值是通过不断做设计的过程附加上去的。工作室的logo是我自己设计的,就是一个正方形,旋转45°便有了中国传统的意味,正方形由一个问号加一个感叹号构成,寓意设计要从问号开始,继而实现出来,以感叹号结束;“感叹号”是把“问号”掰直的形式,说明设计是“一个把许多问题掰直捋顺的过程”。
缺少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是做不好设计的
所以,我们要以更为真诚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我做设计并没有太多地局限于建筑本身。常与一些有思想的建筑师沟通,大多会形成一个共识:要把建筑做好,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关注生活,如果缺少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是做不好设计的。现在多数建筑师只关心建筑形式的设计,忽略了形式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承载着我们正在亲历着的生活本身;建筑,是生活物化出来后的一种形式,也是对生活演化的预谋。
若尔盖暖巢一号·若尔盖阿西乡下热尔村小学学生宿舍(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不了解做饭,让你设计个厨房也是不好用的,所以,设计源于对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实际上“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活动中一个既隐形但又最显性的表现,它既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又需要通过所有的行为和形式呈现和表达出来。如果缺少对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感悟,做设计到处都会出现问题。
若尔盖暖巢一号·若尔盖阿西乡下热尔村小学学生宿舍(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我们出国去参观国外的优秀建筑,那些建筑设计中对生活观察和体验的表达上是非常细腻的,从极小的一点出发并把它放大出来,然后把它做得非常有态度,这其中的态度是极其真诚的。所以,作为一个建筑师,就一定要以朴实和真诚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然后通过设计把它呈现出来,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
态度是一个起始点,初心看似比较务虚,但建筑过程的态度终会形成一个“物化的形式”。所以,建筑师的初心是很重要的,究竟是为了表达自我,还是要真诚地给予生活一些新的东西。因为“自我”的现实就摆在这里,在快与慢之间,你还得做一个抉择,要做的快先得学会慢下来,把底子打好了自然就快,这样才能把路走扎实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沉不住气,也是因为外部的干扰太多了;我佩服沉得住气的年轻人,这一部分年轻人在往后的发展空间会更大,可能开始看起来会比较慢,但是后面会自然的快起来。
阿坝县暖巢二号—阿坝县安羌乡中心校学生宿舍
设计就是一种游戏
建筑师就是在复杂的约束范围内
做一个关系的协调者
设计就是一种游戏。荷兰的语言学家约翰·赫伊津哈写了一本书叫《游戏的人》,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他定义游戏就是在规则约束之下展开的活动。比如打篮球是不能拿脚踢的,而踢足球又是不能用手碰的,但只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怎么玩都行,所以,职业运动员都玩出了游戏的境界。
建筑设计也是在约束范围内“玩”的一种游戏,只是约束因素更为综合复杂。它可以是功能要求的,可以是规划条件或是规范要求的约定,可以是有关宗教的禁忌,更可以是业主特定空间上的要求等诸如此类规定,都是一种约束。所以,在约束及要求内能够融会贯通,把所有关系协调好,也就不会被框死,还能玩出个绝妙创意,这就是高手。
四川省图书馆(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我刚毕业的时候,也跟大多年纪轻的建筑师一样,面对复杂有众多要求的项目就直接下结论,这个项目没法做、无解等等,理由是“约束”太多了,几乎“无解”。现在我理解了,那个时候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者根本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建筑设计不可能没有规则约束,没有了规则约束,设计“游戏”就玩不起来了。
没有约束或约束少,设计对象的目标值就会弱,因此建筑师常要自己找出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是创意的出发点,是品质提升和技术进步的动因。一个好的设计需要不断提出约束条件,所以,好设计是约束出来的,高明的建筑师是不怕规则约束的。
四川省图书馆(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多年的实践,我也有自己的观点:建筑师是关系的协调者。在“西南之间”建筑论坛上我做了个主题报告《寻找关系》,提到建筑师把设计中所有的“关系”都给理顺了,才能“建构”新的和谐关系。首先,建筑师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跟业主、政府以及相关审批部门打交道,这是对外的关系处理;其次对内,要协调跟结构、水、暖、电、建筑经济等多个设计专业之间及各专业系统之间的关系;其三,到设计主体环节的时候,要协调空间与功能之间以及各种交通流线之间的关系;第四,构造关系的处理就更细了,要协调处理材料组织与材料结合之间的关系,等等。所有的关系都具有系统性,都需要建筑师来协调,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会影响建筑安全及功能的实现。
选择在国营大院工作
是因为这里有足够大的平台
可以通过设计产生积极影响
实际上,建筑设计整个过程的关系协调,以及城市总体关系的协调与构建,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均是“同构的”经验过程,所以,我主张做和谐的建筑。选择在国营大院工作,重要的一点是国营大院有足够的平台使设计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大院会参与讨论和制定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提供一些城市规划及管理的总体思路和建议,参与重大政府或公益项目的建设等。
玉树文成公主纪念馆(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大院可以形成相关设计各专业较为完整的生产链条,这点对设计的支撑是巨大的。我参与了西南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的筹建,与全国其他设计院不同的是,我院的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是和成都市规划局联办的,兼具技术和管理策略的研究。通常规划师和建筑师之间的沟通和谐程度有限,任何的规划条例和管理规定颁布后,大多建筑师都是会产生反弹意见,或是在执行层面出现多多少少的问题。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把规划与建筑设计联合研究带来的好处是,我们会从相关方的视角来理解“规划政策的用意是什么?”,有利更好的建立沟通机制,以相关方都能接受也利于操作的方式提出来,这样,城市规划的真实意图就可以得到更加完美的落地。近十年来年通过城市设计策略的反复调整和持续地管控。成都今天能有良好的整体形象,我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在幕后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玉树文成公主纪念馆(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今天的建筑,很少是没有幕墙的。很多建筑师苦于对幕墙的不了解,或者设计完成之后,因多种原因实施时根本达不到建筑师的要求。我在其中也深有体会,于是成立了西南院的幕墙设计中心,至今差不多有近十年时间,60多人规模,是国内最强的幕墙设计机构之一。我院的幕墙设计图可以直接拿去施工,几乎所有复杂的幕墙体系我们都能做,而且我们将把“幕墙设计所”改名为“外维护系统设计所”,即把技术服务拓展为幕墙系统+金属屋面系统,不只是为本院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国内广大建筑师服务。
天府软件园F区(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作为院总建筑师,则需要把院里与设计相关的专业链条都搭建起来,这符合职业建筑师以后的发展需求,就是“全过程项目咨询服务”。这是作为大院的好处,即在院内有条件配置相关全过程咨询服务的专业,实现项目咨询服务高效高品质的内循环。
误读,是永恒的
误读不需解释
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解读方式
我并不希求所做设计都要被人按自己的逻辑去理解,别人怎么去理解(误读)是不可控的。从符号学来说,误读,是永恒的;一个完整的苹果切开之后,再合体,它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整体了,这与语言学有着极其深刻的关联。建筑也是一种符号体系,得遵循符号学规律。语言,在表达出来的瞬间已经不属于表达者了,它会属于读者的理解,难以还原表达者的意图,建筑也一样。
卧龙自然保护区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法国罗兰·巴特的阅读理论就指出:真正的创作者,是读者,任何一位作家写出来的,都是文本,这文本,其实只是一个架构,展开阅读的人会进行再创造。他为了证明这个理论,写了一部作品叫《恋人絮语》,这部作品是拿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作为基本的故事结构,撷取了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重组之后写出的作品,被阅读者解读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我是作为一个建筑师去解读的,也可以读出里面“建筑表达的意味”;也有剧作家把它当作戏剧进行阅读,甚至于把里面的某个篇章提取出来,编成了一个小话剧;读文学的人可以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读,不同身份的人可以读出里面不同的意味。
语言(符号学)的悖论就是如此,你越是要费很多的语言去解释它,就越是解释不清楚。误读,其实不需解释,你不能强求别人的主观意识和你是相同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之所以作品能够打动别人,其实就是一个共情作用,从各自理解的视角在价值观的交集上,如果能够达到某一个激发点,就会产生一种共鸣。
卧龙自然保护区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就语言本身而言,不管是文字还是交谈,其自身的局限是,必须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是有一个先后秩序的。但思维并不是如此,思维是一个结构体,是立体发散到各个维度上的,因此语言(符号)的理解需要从思维的逻辑思考去还原。
贵安新区两馆一中心(效果图)
片段性的去听取一段话的意思,会失去它原真的意义,真正要做到一个“透彻”的理解,这就需要进行更加完整的阅读。按照现在很多文艺评论或者阐释学的规律,要了解话语者的背景、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其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若是把这些背后的关联逻辑都梳理出来,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个主导脉络;但这也仅仅是通常的解读方式,与罗兰·巴特的解读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罗兰巴特实际上是消除作者“中心化”的一种看法,其中是没有侧重主体的,每个人都是创造者,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了解这些规律有助建筑的表达。
贵安新区两馆一中心(效果图)
建筑的表达,需要建构一个文本
让人产生联想
好的设计就是恰如其分引导正确的误读
建筑的表达,需要建构一个文本,并通过这个文本让人产生联想,这是意义的外延,高明的设计可以控制外延的尺度。
很多建筑会被公众起绰号,其实,这些都是符号的外延。任何符号只要表现出“意义的表征”,就不能阻止别人的联想对它产生的作用。“意义”本身是由人的主观意愿赋予的,好的设计应该是恰如其分地运用符号上的“误读”,以此引导“正确”的误读,从而达到你所需要表达的目标。
兴隆镇天主教堂(效果图)
在视觉审美上的许多规律是非常有用的。现在很多建筑师不太了解符号表达的视觉规律,那么如何去实现你要表达的目标呢?说的简单点:你要写篇作文,对用词的意思都不明白,又怎么能正确用词来表达这篇文章的主题?所以,从设计的建构表达这方面看,现在很多年轻建筑师对与建筑相关的表达规律的知识学习或是研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边做边补课。
乐山大佛南游客中心(效果图)
建筑师要不停地去学习
建筑太综合也太复杂
直到今天,我也才入门没多久
我坚持认为建筑师要不停地学习,这个观点跟我的一段经历有关系。1983年杨廷宝老先生给我们本科生讲了一次课,一个多小时的过程内容我大多记不得了,但他一段话至今记忆深刻。大致意思是:你们(指我们班的同学)别以为自己成绩好就认为建筑学入门了,真正入门的开始,是你们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搞设计的时候。当时,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刺激,因为我学得还不错,并不认同老先生的看法,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真的是不知天高地厚。当时也就是带着这种桀骜不驯的态度出来工作的,但工作了几年后,再回过头来想老先生那句话,以至于到今天,仍认为老先生的话说得太对了。回想自己当初的状态完全是瞎打瞎撞,完全没入门,直到今天,我也才入门没多久,因建筑太综合也太复杂,其中需要协调的因素太多,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
彭山产业新城市民活动中心(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我也常跟年轻的建筑师说:我现在叫边做边学,这是行业的特点,如果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解决问题便会无所抓拿。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你没技能或思考,是做不出好东西的。建筑设计要学的东西多与协调关系运用的知识面有关,所以,需要不断地储备。学习知识大多时候不是直接可以受益的,但储备在那里,说不定哪天就可以产生效果。
彭山产业新城市民活动中心(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建筑师需要学习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行为学以及艺术审美上的一些视觉规律,如色彩学相关规律等。现在建筑师的在校教育只是打了个底子,了解建筑相关性的东西,到真正开始设计实践时,仍需持续不断的学习。涉及到工程层面上的问题,如果连设备运营的原理、系统选择的约束条件都不懂,设计就无法有效的展开;建筑材料是五花八门的,哪些材料适合用在这个地方、哪些不适合使用?它们的工作机理又是什么样子的?许多年轻建筑师不知道,都是稀里糊涂地用,因为建筑的抽象特征,导致不明所指的乱用情况会特别多。实践中学习是成长的最好途径。
彭山产业新城市民活动中心(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不管痛点有多大
还是要戳一戳
做一个带有批判性的建筑论坛
现在业内评判“好建筑”的标准是不够清晰的,会给建筑系学生及年轻建筑师产生误导,这是我们举办“西南之间”建筑论坛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们当时办论坛有两个初衷:第一,西南建筑论坛区别以往的行业学术论坛在于,行业内交流大家都习惯于相互赞美,我们则希望新的论坛是具有批判性的,要允许和鼓励别人批判你的作品,脸上挂不住的就别进来;第二,西南地区云、贵、川、藏、渝地域还是有相当多努力创作的建筑师,只是行业主流的媒体平台里并没有他们的话语权,西南院作为地属西南地区的央企,有义务把大家组织起来,给建筑师建立一个交流发声的平台。另外,通过这个平台邀请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建筑师及国际建筑师加入进来,让彼此交流和认识。在西南地区也有非常有思想和才华的建筑师,他们在专业上的探索也是令人尊敬的。
西南之间-西南建筑论坛合影(UED摄影)
第三,我们倾向找有批判性的作品和带有批判思考角度的建筑师来参与,所以,论坛半程的时候,刘家琨也对我说论坛办得好,虽然他也遭到了大家的“批判”,但是我觉得这是起码的肚量。要不然我们搞“你好我好大家好”,于设计创作无益。不管痛点有多大,我们还是要去戳一戳。
让这些声音
以一种批判性的
碰撞式的形式呈现出来
“西南之间”(论坛名)请的不一定都是设计大咖,但都是要有批判性,而且这个批判性是应有积极的针对性的内容,而不是变成一种抱怨。如果把批判与抱怨等同,那么就失去意义了,你的批判要把问题的症结给找出来,有没有解决方案那是另外一回事。或者,你抛出来的观点要值得别人批判;或者,你设计采取了某种策略,自己提出来的一些观点及在此观点基础之上搭建的一个理论架构体系,都要接受别人的批判。论坛上引出的话题讨论不一定会有结果,但是,对话的过程很重要,呈现出来后,大家看了会引起不同的思考。
论坛结束后我们出了本书,对论坛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记录。几十年之后,如果有建筑师打开这本书,去看里面的一些观点,会发现它在记录当时中国建筑界里的一些现象,有那么些建筑师在思考,这是一种文化的印迹和声音。它代表西南地区,代表建筑设计行业的部分,是一种理性批判的声音,并以碰撞式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个很重要。
我们一直追寻的是做这样的活动的价值在哪里?或者是它作为一个文化现象,作为一个象征符号,传递出来的外延意义在哪里?我们并非要完全规定它的外延意义的具体归属,但它的影响发散出去之后,我们可以预见它的一些积极意义,这就是我们要的结果。建筑没有批判何以前进呢?就像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怎么进步?批判就是为了给前进的方向设定目标。
西南院庆70周年团队合影
本文图片由前方工作室提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