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85后爸爸在大山闭关5年,沉迷冷门手艺,不顾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2021-06-21 13: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 采访:南瓜、常洲

ⓒ 受访:杨剑

ⓒ 摄像:张文化

普象独家原创视频

杨剑,「十竹九造」创始人

25岁创业做竹器,已整整10年

十年前,300多家原创品牌同他一起参展

如今,活下来的不到10%

在举步维艰的创业环境下

他设计了100多款竹灯

其中80多款投入量产

凭一己之力

把冷门的竹艺带出大山

2015年,他又创立了「叩心」

成为国内较早

复原唐、宋高古家具的品牌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专注把传统工艺设计到极致

与竹结缘

辞职钻进山里,一待就是5年

我是江西吉安人,在南方长大就总想着往北跑。

从小喜欢画画又对机械感兴趣,便稀里糊涂的报考了燕山大学工业设计系。

毕业后,直接跑到上海一家外企做奢侈品空间改造。

我是一个跟着感觉走的人,难以适应日复一日的坐班生活,总是变着法子找理由请假。

25岁那年,跟着公司到竹乡安吉的一个小山村旅行。看到造型各异的竹制品,觉得特别有意思,当时就埋下了一颗种子。

后来工作之余,经常坐4个多小时的大巴到安吉学艺,正式与竹结缘。

当时,竹艺品大多偏传统生活用具。我就想能不能把所学的工业设计融入其中?

于是,做了一个决定,辞职到安吉专注做竹子设计,这彻底改变了我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

这一待,就是5年。

一座陌生的大山,一家厂房,一个人,做着很单调且未知的事。

很多路,并不是之前就规划好的,或者有谁牵引你。

创立「十竹九造」

十成的竹,九成的工艺,留下一成竹自然的本色。

竹子这种材料,严格意义上不太适合做标准化生产,经常面临发霉、开裂、蛀虫等问题。

一款灯看似简单,实际内藏无数窍门。

前期不懂工艺,会用木头的制作方式去理解竹子。

当时,花了好久时间做成的灯,突然“嘭”的一声,当场炸开、散掉了。

明知它还会散裂,但跟竹子较劲,又捡起来继续做。前面是死路,还硬要往前走,做着做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传统工艺眼睛看到,实际触摸到,以及亲身制作,这三者之间,完全不一样。

只能继续摸索和老工人交流,来回试错。

我做竹灯曾中断过一次,连生活费都没有了,就去上了一年班,攒钱回来再继续。

当时,连教做竹灯的老师傅都劝我:

你读了这么多年书,干嘛要跑到这山里来,做这种已经没落的行业。

竹子有天然的透光性,它散发的光影效果,是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每当想放弃,就在夜晚把灯点亮,看着晶莹剔透的光,觉得我与竹子的缘分还没有断。

那种把半成品变成品的满足与愉悦感,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

天还没塌下来,有一线机会,就得继续去试、去问、去讨教。

前后花了将近4年时间,直到17年才正式做出,只要不淋雨就能永久使用的灯。

不盲目追风日本美学

从竹灯到复原唐、宋家具

灯具做得相对稳定后,我开始设计「高古家具」。

收集中国古代家具的资料记载,像建筑、绘画、器皿、雕塑……

极尽所能地去复原。

高古家具和灯具的出发点很不一样,灯重在手艺,花时间和精力就能磨出来。

而做家具复原包含很多历史信息,成长期很长。

现在很多家具厂,只是把红木当好材料去做产品,图卖个好价钱,并没有真正去做文化。

我们是较早在复原唐、宋古家具的。

古代家具的韵味是雅与静的,没有很多刺激感,但会赏心悦目。

为故国“招魂”

这一行做到深层次,就越涉及到产品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我开始探索器物与东方人特有的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在近现代遭遇断层,随着经济的复兴,日本美学在中国大行其道。

▲北宋定窑瓷器

其实,这些都是从中国这片土地流传过去的,如今我们反过头来模仿。

400多年前,日本以唐作为美学制高点。

在电影《寻访千利休》中:只要是中国的东西,黄金都是一把把撒。但凡日本本土的器物,没人正眼看。

茶人千利休站出来阻止日本汉化,倡导结合本地文化与自身特点进行发展。

▲电影《寻访千利修》剧照

后来日本又产生了一次重要的革命,明治维新崇尚彻底西化。

在电影《最后的武士》中,日本人开始换掉和服穿上西装,把大炮对准自己传统的武士道。不愿意现代化的那批人,全部被驱离。

▲电影《最后的武士》剧照

此时,美学家冈仓天心以茶作为武器,号召保护日本美学的本土化,不能全部西化。

中国近年来也是如此,追随日本文化趋之如骛,对美学追求越来越高,却未挖掘自己的核心元素。

我并不是反对这种追风,而是觉得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需要被唤醒,不能单纯模仿,应该把日本、台湾作为一个借助桥梁,找回我们原有的东西。

我们做高古家具,从小里讲是做产品,往大里看是种责任,让传统美学真正回归。

我很欣赏的一句话,为“故国招魂”。

这个词有些重,“魂”是古代士大夫独有的高贵气韵。

我们通过高古家具进行呈现,把它召唤回来,达到人与物、人与境地融合,滋养现代人的生活。

做传统文化,急不得

近年,国潮大热,就像有些服装上会印一个大大的汉字。

其实,这是将传统符号化,快速和现代产品进行一个融和。

这样做时效很高,也能把文化大概的模样迅速传播出去。

这种流于表面的东西做久了,不仅难以让人走进传统文化,甚至会排斥太过商业。

中国还有真正的“贵族”

要找到传统的核心,还可以走另一条路径。

主要的是学习传统的精神,我从采风、古籍学习中收集材料,一点点进行复原,深入了解体会古人所经历的场景布置展厅。

这种慢工出细活地操作方式,时间成本很大,开始会觉得很慢,但它的生命周期是非常经久的。

就如600年前的明式家具,在今天,我们依然去讨论、收藏它。

这样做并不是排斥现代,是尽可能地把传统融入到产品与居住空间。

我始终认为,适宜传统器物、高古家具发展的市场就在中国。

这里不仅有好的土壤,还有真正的“贵族”。

贵族,不是说赚多少钱,是对传统文化,有深度认知的人。

他们懂得欣赏,也敢舍得,能停下来去静静享受......

借物载道

工作,如今已经变成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的工作室,它是设计工作的地方,也是我喝茶、思考的地方。

▲杨剑茶室

传统古器物,它不仅是一个造型,使用者修行、修身的静默韵味,会通过器物深层次的流露出来。

事实上是借物载道。

▲漆器,澄怀格物

我复原高古家具也是在找自己,越往古靠近思想越简单,更专注于要做的事情。

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传统艺术精神融汇到设计的每件器物中,以实现古为今用、中西共合......

十竹九造「行露」日式茶室充电灯

原标题:《85后爸爸在大山闭关5年,沉迷冷门手艺,不顾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