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农村污染重科普却老大难,怎么破?环保部请巩汉林每年拍电影
近日,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承认,农业面源污染量大类多、分布广,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环保意识更为淡漠,破解农村环保科普难题已十分迫切。
时长20分钟的环保微电影便是农村科普尝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环保部获悉,最新一部环保微电影将在今年5-6月开机,而主题将是土壤污染防治。而此前有消息称,与农民关系最为紧密的“土十条”将在下半年发布。
2011年至今,环保部宣教中心每年都专门为农民制作一部这样的环保微电影,主角是著名喜剧演员巩汉林主演的“老王”,并由中影集团提供播放平台,每部播放次数都超过一万场。
据主创人员透露,环保微电影一直面临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某些地方政府甚至对影片主题“过敏”,害怕当地形象与环境污染沾边,临时拒绝影片在当地拍摄。
“老王”带农民学环保
“与中影合作最大的优势就是覆盖面大,老百姓也更乐意看戏剧性的内容,寓教于乐。短片第一年就在全国10个省播放了2万多场,有400多万观众。” 环保部宣教中心音像室副主任蒙发俊告诉澎湃新闻。蒙发俊说,利用微电影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在部委中尚属首例。“十二五”期间,由环保部科技标准司牵头,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承担了“农村环保科普微电影项目”,以广大农民为受众,拍摄并播出了一系列农村环保知识电影短片。
传统的农村科普宣传一般通过组织志愿者发放宣传品手册的方式,覆盖面有限,调动大量人力物力。环保微电影则搭上了中影农村数字院线的“顺风车”,在农村流动电影放映队每月给农民免费播放大电影之前插播。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科技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微电影的主题由科技司根据每年的环保重点工作确定,已经播放的4部短片主题分别为科学种菜、秸秆焚烧、雾霾与城市生活和饮用水安全。由于“土十条”即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布,正在筹备的第5部主题为土壤污染防治,目前已完成故事大纲编写,预计5月份或6月初开机。
据蒙发俊介绍,五部微电影作为一个系列,主人公都是著名喜剧演员巩汉林饰演的“老王”,他心怀普通农民发家致富的念头,却总会心急做出一些污染环境的事来,闹出不少笑话,比如在居民区露天摆烧烤摊、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建养殖场,最后免不了接受环保部门的批评教育。
土壤问题科普“很吃力”
据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此前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看不见”的重金属污染,正在扮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形杀手”。
“土壤污染看不见摸不着,好多老百姓并不了解,最大的危害也就在这。”蒙发俊坦承,之前环保部从土壤角度开展污染防治的宣传做得还很少,自己在准备今年的微电影剧本时也感到很吃力。他表示,今年的电影主线将针对目前土壤污染的现实,给农民提供科学的认知,教导农民通过改变作物种植方式致富。
重金属在土壤中不容易降解,被污染的农田一时半会得不到修复,靠地生存的农民怎么办?微电影中的“老王”就面对着这样的现实问题。他在环保部门的指导下在被污染的土地上改变种植方式,种植观赏植物或经济林木,防止污染进入食物链。
“调整种植方式既对土壤保护有好处,还能增收致富,契合农民心理。”蒙发俊说,他们也会在影片中科普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
但是,对于“癌症村”等敏感话题微电影还是会避免触及,“如果引起社会恐慌,就违背科普的主题,还是要从正面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土壤濡染和土壤防治。”蒙发俊说。
曾有地方政府“拒拍”
几年下来,影片在农民群众中的反馈良好,却不免触碰一些地方政府的敏感神经。
蒙发俊说,他们在2013年曾经计划到浙江桐庐拍摄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主题的微电影,但该县领导表示桐庐作为“全国优美乡村”并没有环境污染,担心拍摄反映农村污染防治电影会破坏当地形象,影响旅游发展,临时否决了拍摄。
“当时剧组30多人车票都买好了,半夜十一点多却接到了该县环保局长的电话,说县政府的领导不同意。”蒙发俊说,县政府领导的“任性之举”大约是因为心虚。公开的报道足以印证桐庐实际并未能从农村污染问题中幸免。但剧组的拍摄却因此被彻底打乱,还受到了一定损失。
另外,蒙发俊表示,目前环保微电影最大的困难还是经费问题,他们正在考虑引入社会资金,捐款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因此得到一些回馈,比如将企业名称加入片尾的鸣谢中,甚至可以让捐款人在影片中露脸。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