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寒门微光

2015-04-17 19:31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名校分配出一定比例的名额,对特定的农村学生实施降分录取,将成为一种常态。

        4月15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时公布专门针对农村学子的自主招生计划,分别取名为“筑梦计划”和“自强计划”。其中,清华对农村学子最多可降60分录取。

        事实上,近年高考改革的一大方向,就是向寒门子弟倾斜。2014年9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字号高考改革方案”,就明确提出:“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

        因为中国地域发展的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即使面对同一张考卷,寒门子弟也有种种劣势。所以,近年来,寒门子弟难入名校,已成为饱受诟病的公平问题,甚至衍生出贫困的代际传递的问题。所以,有必要通过“矫正的正义”,在招生中向寒门子弟做出适当倾斜。

        如果说,之前这还是一个“理念”的话,如今“对农村降分录取”将成为常态,我们有了中国版的“平权法案”。

        也正因为“平权”乃至“逆向歧视”已成为常态,那么,今后舆论讨论的焦点,就应该放在具体的落实措施上,甚至是可能的不足上。要知道,即便是美国的平权法案,也经常被质疑没有真正帮助到底层弱势的黑人孩子,而是让黑人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得了便宜。

        那么,这次清华大学最多可降低60分录取,能不能让农村寒门子弟得到实惠?如何避免被念歪了经?是否会形成新的社会公平问题?如何体现对城市弱势群体子弟的公平性?这是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在改革中解决改革的问题,总比不改革要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试行的倾斜性招生,有着重塑社会公平理念的重要意义,但仍需在实践中找到精准发力、定向倾斜的“算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