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十年中部崛起规划胎动:安徽提议淮河经济带升格为国家战略

澎湃新闻记者 是冬冬
2015-04-14 15:07
来源:澎湃新闻
自贸区连线 >
字号

安徽省提出了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等建议。

        针对未来十年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编制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在北京召开了新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编制座谈会。会议回顾了2006年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新十年中部地区面临形势、战略定位、重点任务;通报了新十年中部崛起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安排,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国家发改委对规划编制作了具体安排:近期,将组织专家赴中部六省开展调研,进一步征求意见;中部6省8月底提交规划建议稿;9月份形成思路、框架后与六省研究分工,形成初稿,10月中旬修改后,召开部级联系会议,再修改完善;2016年1月征求省部意见,5月份报送国务院审批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过去十年,中部崛起是追赶型的战略,还没有纳入国家重要增长极的范畴,这次以长江中游城市群获批为契机,批复中提到了全国经济新增长极,“下一个十年,经济增长可能就是(要看)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指的是位于中国大陆腹地的6个省份,分别是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省。目前实施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09年获批,规划期限至2015年。

        国家发改委在去年正式启动新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4月10日的座谈会由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主持,中部六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国土所、中科院地理所有关负责人参会。

        在4月10日的座谈会上,安徽省发改委总工程师笪艺武就编制新十年规划提出,要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内涵,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2006年4月出炉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中,中部被定位为“三基地、一枢纽”,即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

        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安徽省省长王学军曾介绍,安徽已经和江苏、河南等省份交流,一致认为要尽早将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提上日程。对此,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发言中给予的回应是,“这么多年来都说要搞淮河生态经济带,要想通过生态把沿淮的经济搞起来,那么这个生态肯定搞不起来。”汪洋强调,生态还是第一位的,如果要做顶层设计,还是要看政府能不能下这个决心,真正重视生态。

        “年年说治淮,年年说恢复生态,但是淮河周边总体还是没有什么改观。”汪洋当时特别指出,“生态确实是安徽的心头大患。如果确立沿淮经济带,一定要是恢复生态为前提的经济,这是底线。”生态和经济的关系要处理好,“我们不能反过来,借生态的名义去搞经济。

        一名安徽区域经济学者透露,淮河经济带最近炒得很热,“全国政协正在组织调研,国家发改委也参与了。”

        安徽经济研究院区域所所长徐振宇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淮河领域基本以农业为主,发展水平和周边地区比落差还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包括江苏、河南和安徽希望这块城市比较集中的区域经济能有起色。

        安徽之外,秦尊文告诉澎湃新闻,在中部崛起规划中,除了继续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湖北还希望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地位进一步推高。

        “淮河生态经济带走在了我们前面,我们希望汉江经济带可以获得与淮河经济带一样的待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秦尊文说,汉江生态经济带涉及湖北、河南和陕西,希望能够在下一个十年崛起规划中,对接长江经济带,湖北境内的汉江经济带规划已经制定完毕,“在这个基础上,希望国家层面有个相应的规划,而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必须纳入陕西、河南,湖北省已经与国家发改委有过沟通。”        

        尽管淮河经济带起步较早,但秦尊文表示,汉江与淮河不太一样,淮河污染严重,淮河流域经济不太发达,但汉江即便不算上武汉,流域内还有襄阳和十堰这样的工业重镇,“之前习总书记就将湖北定位称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还是高看一眼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