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政厅沙龙|苏州锦溪村落的美丽与哀愁,以及复兴转型尝试

冯惠清
2015-04-14 13:02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编者按】

        4月12日,市政厅沙龙开启,我们与NGO组织伴城伴乡一起,对“乡村的消失”课题进行线下的探讨。

        在上海松江洞泾创异工房的老宅,关心乡村未来的人齐聚一堂。聆听管理者、实践者及学者分享的经验尝试、矛盾困惑。城镇化与乡村是什么关系?个人或小微机构如何介入乡村,达成共赢?如何让乡村自身与外界力量更好地互动?乡村为谁而建,它究竟是背景,还是目的?这些问题一再显现,引人思考。来自不同背景的各位发言者,其思考与实践本身,也形成了非常多的张力。我们近日会逐步发表本次沙龙实录。

        富有旅游资源的乡村,非常宝贵,更需珍惜。苏州锦溪正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锦溪镇党委委员冯惠清,为我们分享了当地的现状,以及思考和转型的尝试。未来,乡村能否避免景点化,村民生活与休闲游如何相互促进,锦溪或许是个可以观察的例子。

        
        非常高兴今天来参加这个沙龙,让我有机会把锦溪的情况向大家做一些介绍。

        锦溪的美丽与哀愁

        锦溪我想用三句话介绍。第一句话,锦溪是“有点来头”。锦溪跟苏州同龄,有2500年历史。第二句话,锦溪还有“很多花头”。锦溪是个文化的大镇,现在有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昆山的非遗项目七八个;锦溪也是生态大镇,它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以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最大的特色是镇域50%以上的面积是水域,大大小小的湖泊17个,生态和环境是我们最大亮点;锦溪还是一个人才大镇。近一百年里,锦溪有54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00年之内走出去2位现役将军、2位是中科院院士,100多名留学生和200多名教授。第三句话是,锦溪还是“有点看头”。锦溪获得很多荣誉,如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我们有一句民谣叫:“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锦溪现在有八景。锦溪也是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我们先后有16间博物馆在锦溪开创,目前对外营业是11家。锦溪还是中国最美小镇跟十佳村示范。

        再跟大家介绍,对乡村的一些认识和看法。第一个想讲讲现状,也是用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锦溪是昆山范围之内村落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地段。昆山已经连续七八年占据中国经济发展百强县第一的位置。实际上,所走的还是老路——土地,但走到今天,这条路走不下去,因为土地没有了。从土地开发角度讲,我们大部分乡镇土地的利用率都已超出了红线。锦溪一共70个自然村,跟其他乡镇95%拆迁不同的是,我们有95%还没有拆迁,所以是数量最多。

七十二洞窑             
 
三十六座桥       

    

        第二句话是,锦溪是特色文化村落在全市最多的地方,一共有6个。首先是历史村落很多,张家厍有三国时期张昭的墓,马援庄是东汉时期将军马援操兵牧马的地方;其次,文化村落很多,比如我们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卷,做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多,还有刚才讲的七十二只窑,这种特色文化村落很多。

        第三个是特色自然景观村落很多,我刚才讲锦溪水多,所以湖岸线资源丰富,湖岸都在村子边上,锦溪的环境,还好在有200亩基本农田保存着,这种自然的生态、万亩粮田的景观在这里保存得很好。

        为什么锦溪有那么多村落?我们认为,它是人居生态环境的最后底线,是传统历史文化的最后遗存,还是江南水乡风貌的最后记忆。这虽然有点悲观,但锦溪还是幸运的,因为这些记忆还在,底线没有被突破和超越。这是锦溪的一些基本情况。

        锦溪也存在不少问题。第一个问题,锦溪同样存在乡村千篇一律的问题,没有个性、没有看点。新农村建设,只注重卫生整洁,失去了村庄的内涵跟特色,这是我们现在很大的问题。

        第二个大家都理解,文化的断裂。非遗项目倾向于静态观光,原始、淳朴的农耕文明和农居文化,很难再看到。我有一个特别深的印象,前几天我到一个酒店里跟一位老总沟通。他是山东人,非常敬业,逢年过节也不回去,就住在我们的村子里。他说,感觉你们锦溪过年过节的时候不热闹,死气沉沉,冷冷清清的。他讲到了点子上。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实际上到锦溪景区,我们还是给你展现乡村文化的。但这是景点,说白了只是作秀。原来我们每家每户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具有的东西,现在没有了。我们现在年轻人不注重这些,老人也没有时间去弄了,因为需要从事带孩子等活动。所以文化断裂了。

        第三个问题是缺乏活力,主要原因是留不住年轻人。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回家看看,儿时的玩伴都到昆山,到镇上,到外面去了。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为什么留不住?村里没有我们年轻人,让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把人留下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渐渐消失。年轻人一旦离开,这里就没有了活力。除非过年,人会稍微多一点,平时真是死气沉沉。

        还有一点,我们村落存在的问题是,相对分散。我刚才讲了,锦溪70个自然村,现在还保存六十几个,这些村有的人口流失了,剩下空房关着,这些人口居住相对分散,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比如,这个村实际上已经没人住了或者只有一两户人家住,但是公交、水电气、基础设施还要通过去。所以我想,未来村庄不是让它消失,但也不是全部保留,也不是全部拆掉,要有一些深度整合。这里涉及一些公共资源资金的问题,毕竟政府资金还是有限的。问题可能就是这四个方面。

        未来的想法和方向

        我们未来的想法和方向,无非就是三句话:美起来,富起来,活起来。美起是基础,富起来是根本,活起来是关键。怎么办呢?我们大致有四个方面的想法。      

        首先,是让村落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前,讲起村落,就是落后的代名词。这样说不对。特别是在苏州,在上海周边,村落绝不是落后的代名词,现在可能有些地方还是跟落后有点关联,但我们不能让村落成为落后的代名词。        

        那怎么办?三个方面,第一,要通过规划体现个性。我们的村落,起先经过以前传统的规划,变得千篇一律。现在要根据这个村落的自然基底、历史条件、人文环境给它规划,让它体现个性,可以吸引人,让人留下记忆。        

        第二,通过接轨来达到舒适性,比如接路、接电、接水、接气、接线,包括接WIFI。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正是因为要这没这,要那没那。

        第三,通过服务体现均衡性。我们现在在说并在做的是,几大室要到农村,比如图书室、卫生室、便民服务室、警卫室、活动室等等。这些室在村里全部要有,但也不要很大。通过合理的规划,60个村未来要并成46个村,在这些村里,每个村都应该有这些。        

        其次,要让村落成为传统文化的基地和源头。中华文明的根在农村,一些文化的源头是在农村的,但现在这个源头有断流的迹象,所以必须通过政府的力量来进行扶持,进行引导,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那我们现在提了几个一。第一要建立一支队伍,这一支队伍是传统文化的队伍。第二个要有一个领投人,实际上现在队伍好建但领头人很难找,得把这个人找对了。第三个要发展一个特色的文化项目,我们现在要求,未来的46个村一村一品,每个村有自己的特色项目,比如说宣卷、舞龙等等。这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会有一种去处,而且相互之间有借鉴和提高。        

        第四个要有一系列节庆活动。现在农村单调,人们不愿意回去,就是因为没有活动。老人在农村都是打麻将,年轻人回去也打麻将,麻将成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这个不能怪年轻人也不能怪老年人,因为我们没有组织相应其他可以让他们参与的活动,没有场地,没有人,没有项目,很重要的是没有经费,如果没有经费支撑保障,这些实际上都是归于零的。所以我们认为,真正的传统文化复苏,说简单也很简单,关键还是要重视支持,实实在在去做,我们相信村落还是会成为传统文化的基地和源头。        

        再次,我们想的是,要让村落成为文明和谐的典范。我们也是农村人,农村人在我们的心目当中,是一种善良、诚实、勤劳、朴素的代名词,我们要让这些传统的基因在农村重新焕发生机,举措有很多。第一,要让村规民约体现村风民风。说的再好再多,如果不成为老百姓的自觉行动,仍然是空的,村规民约就是老百姓自己的宪法,国家宪法太深奥,专业人士去解读,这个村规民约是适合这个地方实际情况的,而且是易于被大家遵守的,当然这个相关部门也要把关。第二,我认为党风要引导民风,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第三,要让传统文化引领村风民风。我们上次到西藏去拍照,跑过来一个农民说,这个牛是我的,你要给我十块钱,因为你把牛拍到里面去了。这个是很不爽的。很多旅游景点也存在这个问题,老百姓要让他做一些什么,都讲钱。本来这个景很好的,但村民非常唯利的举动打破了美好的印象。所以这种文化和环境是很关键的,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对新农村的打造也至关重要。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实践,比如说评好人,这些我们常规都在做。        

        最后,我们觉得,要让村里面富起来,现在唯一的也是比较好的实现路径,是让村落成为大旅游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农村人可能对农村的一景一物,比如蓝天、绿水、风俗,司空见惯,但大家都生活在城市里面,实际上这些才是他们所向往的圣地。所以我觉得未来乡村一定会成为我们大旅游格局中的重要一环,而且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从锦溪的角度讲,我们的未来旅游发展就走三条路,第一,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锦溪有11家博物馆,号称中国民间第一博物馆之乡。未来要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也就是说,那么多省级和国家级文保单位,古河道也好,36座桥也好,古窑子也好,这些都是没有围墙的。还有一个是,要把在锦溪的餐厅、茶吧、酒吧所有用来服务接待的场所,都布置成博物馆氛围,这个博物馆是没有门票、没有围墙的,所以未来我们要扎扎实实把博物馆品牌打造好,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个是我们的重点。第二,我们要打造心灵休憩地。锦溪有一个很好的文化现象,是儒释道三者合一的。一个小镇历史上三者都有、历史遗迹都在,是很难得的,这个是我们开展高端讲座、疗休养等等未来很多高端项目的基础。第三个方向,是我今天想说的重点,我们要通过新乡村生活推动古镇游向生态休闲游转变。

        新乡村生活对锦溪来讲有重要的意义,我简单从四点概括。第一,是为了实现古镇的突围,小桥流水人家,0.68平方公里,两个小时足够看,怎样能够让人慢下来停下来甚至住下来?我们要有新的产业。        

        第二,我们要实现差异化竞争,我的周边是周庄,中国第一水乡。谁能把古镇游做成超过周庄的?我说没有,它是我的大哥,就在我的边上。古镇我没有办法跟它比,我要走乡村的道路,我资源多、腹地大、环境好。周庄现在号称500万游客,我150万游客,我说500万游客每年从锦溪身边走过,我不缺游客,我缺的是怎么把他们留下来,让他们慢下来。        

        第三,是实现消费需求满足。昆山是上海的后花园,昆山还是中国的小台北。我们要立足大上海以及周边的城市杭州、苏州、南京消费群体需求,中国1/9的台资企业在昆山,这些台胞的需求锦溪完全可以做起来。        

        第四,是实现我们资源的优势利用。我想锦溪做好三个文章就够了。第一个做好老祖宗的文章,把古镇游弄好;第二个做好老天爷的文章,把生态资源整合好;第三个做好老百姓的文章,乡村就是老百姓的文章,把老百姓的文章做好,旅游就一定会发达。        

        新乡村生活对锦溪来讲至关重要,那怎么做?很简单。选择试点,打造亮点。我们现在选择的这个村庄,有600多亩的垂钓公园,两三百亩的鱼塘,有一百多亩的窑子遗址。这个村有130户左右人家,我要把这个地方打造成一个有民宿、有节庆生活、有水乡田园餐厅、有田园集市等的综合体。未来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得见湖泊,望得见田野,记得住乡愁。这个地方未来是我们新乡村生活的一个试点和亮点,但打造这样的综合体,需要有专业的、有经验的团队来精心策划、合理布局,需要跟我们新农村的建设整合,需要跟李克强总理讲的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结合起来,也需要跟古镇联动,同时也需要在座各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起指点,最后希望各位多去锦溪走走看看,帮我们指点江山,把新乡村生活建设得更美好,谢谢。        

        (冯惠清系锦溪镇党委委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