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格拉斯逝世|晚年的他是画家也是公知,还因曾加入纳粹而忏悔

澎湃新闻记者 石剑峰
2015-04-13 19:0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编者按】当地时间2015年4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德国城市吕贝克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7岁。
2009年10月16日,法兰克福书展为格拉斯举办《铁皮鼓》出版50周年座谈会,那天也是格拉斯82岁生日,他与太太举杯共庆。石剑峰 图
        2009年是《铁皮鼓》出版50年。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是半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正是这部小说促成了格拉斯于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于1979年上映后也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

        《铁皮鼓》对世界文学特别是德语文学究竟有多重要?德国知名知识分子报纸《时代报》做的一份“我们的经典” 评选活动中,有5万名读者投票参与,评选出最受欢迎的20部经典作品,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格拉斯的《铁皮鼓》,紧随其后的才是歌德的《浮士德》。

        格拉斯从1956年开始创作《铁皮鼓》,1959年小说出版,1963年小说英文版在美国出版,连续9周蝉联《纽约时报》精装书畅销书,随即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力。《铁皮鼓》的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在3岁的时候停止了生长。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形象。当然他是一个局外人,能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能够准确地看待当时纳粹统治的环境以及小市民的生活圈子。奥斯卡从自己矮人的视角,看到了纳粹统治的怪诞、荒谬。

        用格拉斯的话说,《铁皮鼓》的诞生正当其时,因为二战梦魇结束10多年后,德国人开始又忘记过去,他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警示自己的同胞。1999年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也对《铁皮鼓》和德国的历史困扰作出了自己判断,他告诉瑞典学院,“满山的碎石和尸体就像德国历史子宫中孕育的果实。我铲得越多,生长出来的就越多。这不能被忽视。”

君特·格拉斯的美术作品。 

       2009年10月16日,那一年的法兰克福书展特别为格拉斯举办了《铁皮鼓》出版50周年座谈会,那天正好是格拉斯的82岁生日。当天,不过这位“天秤男”在书展座谈会开始前放出话来“不想参加”,结果一大批媒体信以为真,错过了如期举行的这场活动。半个小时的座谈以及随后的生日香槟、朗诵会派对,这位德国“大炮”还是得到了书展最高的礼遇,丝毫不输给当年的诺奖得主赫塔·穆勒。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当时在现场看到的是一位依然代表德国良心的知识分子——借着回顾小说创作历史的机会,他对德国政治和现实依然发出毫不留情的批评。

        这场《铁皮鼓》出版50周年纪念会和82岁生日派对上,格拉斯一袭棕色外套、大头皮鞋和花袜子,还有标志性的胡子,他的妻子也出现在现场。当时她说,“现在回头再看这部小说的出版,”格拉斯说,“它最大的意义是,在当时那个时代,德国人渐渐忘记了纳粹时期的黑暗历史,而这部小说使德国人再次重新反思那段历史。”

        在纪念会前,格拉斯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简短采访。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是中国,但就在书展开始前,德国媒体刊登了大量批评中国的文章。在采访中,格拉斯对记者说,“我自己对中国和中国文学也略有所知,也阅读了中国好几代作家的作品,也很高兴中国能作为主宾国前来法兰克福书展。”格拉斯建言自己的同胞,“如果德国人能站在自己那段耻辱的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才能跟中国人更好地沟通。可是他们忘记了。” 

君特·格拉斯的画作 (柏林Luchterhand 出版社,1954年)。

        而就在2014年1月,已经86岁的君特·格拉斯在接受德国帕绍新闻报专访时表示,因为身体原因将无法再创作长篇小说,这也意味着他上一部作品《格林的词语》很可能将成为格拉斯最后一部长篇著作。

        当时格拉斯在接受采访时感叹了自己的年老,“我现在已经86岁了。我觉得自己没办法再写一部长篇小说了。”“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我用五六年时间去完成一项写作工程,可写一本长篇小说就是要那么久。”

        其实,在《格林的词语》一书中,格拉斯就已经流露出不再写作,至少无法再写长篇的意思。在该书的最后,格拉斯用短短几页描述了一位天时不多的老人的心境,如今的他还饱受重听的困扰:“周围越来越安静,我们是自我娱乐者,但我们知道,与此同时,时间是如何滴答滴答走过的。”

出版于2010年《格林的词语》至今没有中文版,因为格拉斯认为这本用字典形式创作的长篇著作,不适宜翻译成外文。

        在过去的几年中,长居德国汉堡的格拉斯其实已经以画画为主业,专心于水彩画,格拉斯把画画当成“一个新的开始”。

        晚年,除了画画,格拉斯并没有停止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就在2013年12月,君特·格拉斯签署了一份全球作家公开信,就斯诺登事件要求各政府减少对公民的监控。君特·格拉斯对社交网络入侵私人生活表示担忧,在他看来,网络上的那些“朋友”并不是真正的朋友。再早之前,格拉斯因为发表一首谴责以色列的诗歌《必须要说》而被扣上反犹主义的帽子。他在诗歌中公开批评西方世界对以色列和伊朗的双重标准,指出德国因为历史包袱不敢反对以色列。

        格拉斯最近的三部作品《剥洋葱》《盒式相机》和《格林的词语》前后历时6年。其中,自传小说《剥洋葱》出版带来的所谓党卫军成员丑闻,格拉斯一度遭受了全世界的质疑。

        在《剥洋葱》中,格拉斯记叙了作家从12岁到32岁的生活经历,格拉斯的童年在但泽老城的炮火声中结束,17岁入伍党卫军,未发一枪受伤被俘;之后面临战后匮乏年代的三重饥饿:对食物,对女人,对艺术。在杜塞尔多夫的酒吧,业余爵士手格拉斯把搓衣板当乐器;带母亲去那“柠檬花开的南方”巴黎的地下室,为第一部小说找到了第一句话,然后一章又一章,这就是《铁皮鼓》。而引起世界哗然的党卫军部分出现在第四章《我怎样学会了害怕》。

        格拉斯声称12岁时战争的爆发,对他意味着童年的结束,此前的童年记忆往往是靠不住的。在传记中,格拉斯一次次诘问年轻的自己,一层一层地剥去记忆的外皮,尽管这是一个痛苦、艰难、浸满泪水的过程,因为格拉斯认为“我们美化、戏剧化自己的经历,让它们一桩桩浓缩成轶事。我想,所有这一切一目了然,包括文学回忆录的坏名声。这就是‘洋葱’。在剥洋葱时,也就是在写作的时候,会一层皮一层皮地、一句一句地越来越明显,让人可以看出来,这下失踪者将会重新活过来。”       

        对德国人来说,格拉斯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慈悲心肠的法官和没有限制的道德权威。不仅用小说在赎罪,他还是战后德国一位刺耳的批评家。他与德国人的战争健忘症不断地斗争,有时候还挑起争论,1990年两德统一时,格拉斯发表了《厄运判决》,他反对1990年德国的统一,还形容民主德国的“合并”是联邦德国的殖民行为。自传《剥洋葱》出版后,他还敌人的机会到了,大肆渲染格拉斯的党卫军身份,连从但泽出去的波兰前总统瓦文萨都要求格拉斯放弃他的“格但斯克荣誉市民”称号。

        瓦文萨的愤怒没有在波兰引起太多反响,相反这座格拉斯的城市之后还为格拉斯举办一系列祝寿活动,包括音乐会、展览、研讨会,以及电影回顾展。格拉斯应属世界上最著名的格但斯克人,《铁皮鼓》每年为这座港市带来众多游客,老城内多有小说主人公———侏儒奥斯卡·马策拉特的锡鼓售卖。

        2007年,当时刚刚过了80岁生日的君特·格拉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正如其自传《剥洋葱》中所说,他只是向军方提交了服役书,但最终加入党卫军并非出于个人意愿。声明中,格拉斯说:“15岁的时候,我自愿加入国防军。事实上,我希望服役于潜艇部队或者坦克部队。”“但最后我被招募进党卫军并非出于我的积极加入,只是在1944年秋天,我收到来自党卫军的一纸服役书。”“常被忽略的一点非常清楚和简单:我不是自愿加入党卫军的。”

        更多人还是捍卫格拉斯,比如美国作家约翰·欧文写信给格拉斯:“对我来说,你仍然是一个英雄,既是一个作家,又是一个道德指南针。你作为一个作家和国家公民的勇气都是可效仿的——你最近的被揭露的事是勇气的提高,而不是降低。”电影《铁皮鼓》的导演沃克·施隆多夫也在《每日镜报》上表达了对格拉斯的同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