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军报推军旅文艺名家访谈:当领袖被任意丑化,艺术家坐不住了

王欣阁/解放军报
2015-04-11 07:48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编者按】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不仅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极大的鼓舞,更指明了文艺工作的发展方向。

        解放军报近期将在军旅文化专版陆续推出一批军旅文艺名家的访谈,通过他们的创作体会来展现军队文艺战线围绕强军目标,用强军文艺服务官兵的艺术实践。

        今天(4月11日)见报的是著名军旅作家、戏剧家,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唐栋的访谈。文章题为《用强军文艺砥砺士气》。

        访谈中,唐栋说,当西方舆论肆意抹黑攻击党的领导,当互联网上别有用心之人反复聒噪“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论调,当领袖人物、英模人物被任意矮化丑化,相信每个有良知的艺术家都坐不住了,军旅舞台上需要类似直接描写军魂、描绘领袖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来帮助部队官兵和老百姓更加深刻地认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和制度起源、历史脉络和历史经验。

        访谈全文如下:

2015年4月11日,《解放军报》7版截屏。

        4月上旬,作为“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唯一一部军旅戏剧作品,由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演出的话剧《共产党宣言》,在国家话剧院剧场隆重上演。

        这是话剧《共产党宣言》自2011年夏天至今第3次晋京演出。这部关乎信仰与理想、“提神”又“养心”的主旋律作品,在戏剧舞台上一次次成功征服观众,对此现象,有评论称该剧作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了主旋律作品感人肺腑、促人奋进的艺术力量”。

        该剧编剧,即著名军旅作家、戏剧家,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唐栋。此次演出前夕,笔者又得知他最新创作的以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在陕北创作《黄河大合唱》一段经历为线索的歌剧《天下黄河》,将作为总政歌剧团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剧目,于今年秋天在首都盛大献演。笔者深度对话唐栋,解密其军旅戏剧创作背后的文化密码,透视其独具魅力的艺术人生。

文艺战士应为部队官兵凝魂聚气“订制”精神食粮

        王欣阁(以下简称王):话剧《共产党宣言》每次晋京演出,都会受到媒体和观众热切关注,请您谈谈这次演出的一些情况。

        唐 栋(以下简称唐):这次演出主要是参加由国家话剧院主办的“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这个项目以“重视原创、紧跟时代、艺术精湛、服务人民”为宗旨,邀请全国各地20部原创大剧场话剧和15部原创小剧场话剧在京集中展演,我们是参演的唯一一家军队文艺单位。这部戏2011年就已公演并赴全国各地巡演,时隔4年后不但没有淡出公众视野,还能被这样一个权威和新锐的展演活动选中,确实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国家话剧院的专家、艺术家能够看中这部主旋律正剧作品,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王:请您谈谈《共产党宣言》是一部怎样的剧作?当初为何要创作这样一部作品?

        唐:这部戏是我们广州军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与广州市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的献礼剧目。应该说,这是一部讴歌理想坚守、呼唤信仰回归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描写的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折射的却是当下人们信仰的重建和守护。我和蒲逊想通过革命战争年代一位普通共产党人的命运遭际,表现《共产党宣言》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一个判断: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和崇高精神,其实就是一部活的《共产党宣言》。2011年至今,这部戏已在北京、广州、深圳、惠州、长沙、济南等地演出200余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2013年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时,获得了包括第十四届“文华大奖”在内的4个重要奖项。其实,当初创作目的很单纯,就是想为我们心中的信仰和道德法则唱一曲赞歌。这些年我们不难看到,信仰的缺失与道德的弱化,正在转化成一件件人为的灾难,社会正在为多年积累的信仰危机和道德缺失承受着沉重的代价。遥想革命战争年代,除了对党的事业无比坚贞的信念和无私无畏的共产主义情怀,还有什么能让人们舍得以命相搏、慨然赴死?创作这部戏,就是想告诉当今的人们,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拿自由、享乐,乃至亲情和生命去置换,那就是信仰和追求、理想与尊严。

        王: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作为有着45年军龄的文艺战士,您肯定第一时间学习领会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和心得?您觉得如何将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唐:这个座谈会开得很及时、意义很重大,我感到很亲切很振奋,增添了信心和力量。这个座谈会的召开,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军队文艺事业,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习总书记的讲话代表了人民的心声,说到了作家艺术家的心坎里。现在我明显感到军队文艺系统、文化单位更加风清气正,作家文艺家到基层部队深度体验、深入挖掘、深刻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了。习总书记号召我们要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军队文艺战士就是要围绕实现强军目标、服务“能打仗、打胜仗”寻找选题,围绕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提炼主题,围绕激扬英雄主义、激发战斗血性塑造人物,只有用铁血昂扬的强军文艺砥砺士气,才对得起党和军队的厚望重托,才对得起文艺战士这个光荣称号。

        下一步,我要将目光聚焦当代军营生活的原生态,多创作现实军事题材作品,塑造那些土生土长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这是我创作上的转向。我觉得军队文艺工作者有必要为部队官兵凝魂聚气“订制”精神食粮,我正在加紧创作修改的话剧《对抗》,着重关注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进程,这将是戏剧舞台上第一部聚焦无人机部队官兵生活的作品。拥有新式武器装备的高科技部队,无疑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生成点。主创人员铆足了劲想创演一部有兵味、接地气、体现打仗血性、富有思想深度和突破亮点的作品,为此我曾3次到广州军区某电子对抗旅深度采访体验,真是收获良多感慨良多。这部作品今年内将正式公演,希望大家看到一部不一样的军旅话剧作品。

文艺战士应不忘“初心”,始终要有社会责任和艺术担当

        王:有文艺评论家认为,您创作的话剧《支部建在连上》有两点主要贡献:一个是编剧深刻洞察了历史的逻辑关系,清醒认识到“支部建在连上”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意义,显示出深邃的史识眼光和雄健的思想魄力。另一个是对青年毛泽东的形象塑造,既符合历史逻辑和现实处境,又符合其性格特点,总体上有突破、有创新。您认可这种说法吗?您认为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主题开掘和人物塑造上应把握些什么?

        唐:对作家艺术家来说,每一部作品都是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积累,以及历史认知、哲学思辨、艺术审美等方面能力的全面展示。习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这其实说出了作家艺术家创作出好作品的基本前提。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首先,少不了深刻的历史观,只有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深入研究,才能赋予作品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深邃感;其次要有对现实的干预热情和关照冲动,这类戏剧作品走进历史是为了反映当下,历史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特殊关注和冷静思考;第三是要有富有历史意蕴和时代感的舞台呈现,舞美、灯光等各种舞台表现手段,要体现创新思想,彰显艺术智慧。在人物塑造上,类似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形象,最重要的是不要捧上神坛,而是还原为人,但同时他又不是一般的人,他对中国革命和我军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贡献,他的内心挣扎和冲突矛盾,又是普通人所没有的。关键是走进人物内心深处,结合历史事件的发展走向,找准人物个性的发展脉络。

        王:作为主旋律题材作品,话剧《支部建在连上》的创作难度非常大,面对观众和市场时并不讨巧,您为什么还一直坚持这种创作选题?

        唐:这部戏取材于秋收起义部队攻打浏阳失败之后,从1927年9月文家市转兵到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的那一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我始终觉得,文艺创作不能为写历史而写历史,要用历史的眼光看现实,用现实的思考看历史。当西方舆论肆意抹黑攻击党的领导,当互联网上别有用心之人反复聒噪“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论调,当领袖人物、英模人物被任意矮化丑化,相信每个有良知的艺术家都坐不住了,军旅舞台上需要类似直接描写军魂、描绘领袖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来帮助部队官兵和老百姓更加深刻地认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和制度起源、历史脉络和历史经验。另一方面,“支部建在连上”这一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如今社会主体、经济主体的多样性、流动性大大增强,如何创新组织建设、使党支部仍然能够在最基层扎下根来,是需要重温历史、深入研究的新课题。本着这一份社会责任和艺术担当,我们坚持把这部戏搬上了舞台。我一直觉得,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注重对现实的关照,否则作品便会缺失现实意义,也会失去当代人的审美认同。当我们的戏剧舞台到处充斥着娱乐、调侃、戏说,其实是很危险的。在市场诱惑面前,我们作家艺术家应不忘“初心”,不忘当年从艺时的激情冲动和理想主义情怀,真正从个人内心愿望出发、从受众精神建设和心灵成长出发,多做一些有思想、有内涵、有情怀的好戏。

        王:您刚才说到了社会责任和艺术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您认为,作家艺术家如何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

        唐:军旅剧作家应该创作什么?如何投入心力去创作?如何使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引发观众心灵共振?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恒久困扰着每一个创作者。中国老百姓有两句俗话,一句是“干什么的吆喝什么”,一句是“吃谁的饭给谁干活”。这两句朴素的话语说出了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这就是人要有良知、要有责任感。军旅作家首先是一名战士,对这支军队、对这个社会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作家,啥容易火写啥,啥来钱快写啥。军旅作家手中的笔,应该更多地为时代抒写、为人民抒怀、为官兵抒情,时刻关注军队的新军事变革和现代化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持军人本色、坚守艺术理想,是一种最起码的担当。作家艺术家的担当,还表现用脑袋思考,用思想写作,用身体力行,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情怀,与这个国家和民族休戚与共、荣辱相依。在社会转型期,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空虚浮躁的考验下,假如作家只关注个人的感受,放弃或淡化对社会发展、对军队建设的责任,甚至跟风去追逐什么“市场效益”,其作品就必然矮化,必然不会有大格局、高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更多来自于自身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革命信念的坚守。

文艺战士应保持“冲锋姿态”,创作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王:您原来在祖国西北边陲生活工作了20多年,随后又来到繁华富庶的广州,这种地域环境的反差对您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唐:对作家艺术家来说,创作环境的变化,对创作心态、生活积累、精神蜕变的影响非常之大。我们常说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览祖国山川形胜,领略各地风土人情,见识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同时,还能够涵养创作者的胸襟气度,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盛唐时李白仗剑游历,饱览祖国名山大川,甚至远足贝加尔湖畔;杜甫的一生更是颠沛流离、东奔西走,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自然界的风声鹤唳和人生的凄风苦雨,都成为他笔下沉郁顿挫、厚重有力的诗歌意象。上世纪90年代初,我南下到了广州,我需要有一些走南闯北的经历,需要了解和体验与西部边陲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现在虽然常年在广州生活,可是新疆那片土地,那方山水,那座军营,那些战友,那个年代,把我的灵魂紧紧包裹,改变并塑造了我的筋骨,我早已与它们融为了一体。这种地域的交融和碰撞,带给我更多新鲜的艺术灵感和审美体验。去年,我受邀为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歌舞剧《达坂城的姑娘》,又一次次奔走在新疆大地上,直接得益于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互鉴。我深刻感受到,最美的艺术,还是来自于大地的馈赠。

        王:您创作小说时曾在全国全军屡获大奖,现在从事戏剧创作同样达到一流水准,当初是什么促成您创作的转向?您如何平衡这两种不同创作样式的关系?

        唐:我搞创作以来,无论是最初写小说,还是后来创作戏剧,写出的小说全都发表了,戏剧也基本都搬上了舞台。回顾我的创作生涯,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顺势而为、随遇而安。1969年入伍后开始业余文学创作,第一篇小说《铜墙铁壁》在《新疆日报》发了一个整版。1976年10月调入新疆军区政治部话剧团后,正式开始戏剧创作,创作了话剧《天山深处》(合作)、《草原珍珠》。1986年部队整编,我被安排到兰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有了更多时间写小说,评论界所称谓的“冰山”系列小说大部分是这时创作的。其间不断接到写话剧邀请,比如为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写了话剧《祁连山下》。这段时间,小说和戏剧创作穿插进行。在我看来,小说创作更偏向于个体,而戏剧创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群体艺术;小说创作因为没有时间空间限制,可以海阔天空、信马由缰,任思绪自由驰骋,而戏剧创作受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的限制,犹如带着镣铐跳舞,显然更有难度和挑战性。从艺术角度来讲,这两者并不矛盾。世界上有影响的作家,比如一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般对小说、诗歌、戏剧等诸多文体均有涉猎。短篇小说大师契科夫最有影响、最有成就的是他的戏剧作品,高尔基、雨果等文豪也热衷戏剧创作。老舍、莫言、刘恒等作家既写小说又写话剧,莫言曾说:“戏剧创作方面,我是一个学徒,但我有成为一个剧作家的野心。”他编剧的《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都备受好评。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小说创作和戏剧创作可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一个好的剧作家,如果去驾驭长篇小说的话,其结构和表述能力绝对不会差。

        王:从事文艺创作这么多年,您有什么特别的感触?您觉得当前军旅戏剧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唐:我一直在想,现在各类文学作品汗牛充栋,舞台上各种剧目层出不穷,为啥读者和观众还觉得不解渴、不满足?到底有多少作品能征服受众、进入史册?客观地说,当前有太多缺乏思想内涵、精神高度和文化魅力的“快餐式”“应景式”“撒娇式”作品。我不能接受文艺作品对现实矛盾的失语、艺术创作的失真,特别是一些作家艺术家盲目追捧好莱坞式的时尚、“韩流”式的潮范儿,塑造的中国军人形象怪诞而不接地气。当下部队流行这样一句话,叫“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我套用这句话说,叫“写作没生活,一切瞎忙活”。文艺战士要始终保持冲锋的姿态,主动到基层官兵们中间去,用生命和热血体验生活,用心触摸新军事变革的脉搏,捕捉新鲜真实的第一手创作素材,才能打通与读者和观众心灵交融的路桥,创造出引发心灵共振和精神共鸣的好作品。戏剧艺术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更有自己的专业特殊性,良好的创作环境非常重要。军旅戏剧曾在上世纪90年代非常辉煌。现在全军只有总政话剧团一个专业剧团,各军区有的只有一个10人编制的话剧队,有的连话剧队都没有,人才缺乏的问题较为突出,好的人才留不住、进不来,新生力量迟迟顶不上来。特别是优秀编剧人才奇缺,已成为制约军旅戏剧艺术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亟待引起足够重视并有效解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