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The Beatles:开启嬉皮之路的印度之旅

2015-04-10 18: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姜白

印度元素在Beatles的音乐血统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乐队在1965至1968年间深受印度音乐感染,并先后两次前往印度旅行。1968年的那一次前往瑞诗凯诗的冥想修炼旅行尤为著名,直接引发了后来的东方嬉皮之路。

 

热爱Beatles的人们一定对《Norwegian Wood》里漂亮的锡塔琴伴奏迷恋不已。主音吉它乔治·哈里森最早接触到了印度音乐,并在伦敦牛津街的一家印度工艺品店买下了自己的第一把锡塔琴。1965年10月,他用锡塔琴代替吉它演奏录制了这首至今脍炙人口的短歌。接下来,哈里森创作了带有浓重印度音乐影响的《Love You To》、《Within You Without You》等歌曲。

1966年7月,Beatles乐队在引起麻烦的菲律宾巡演结束后,中途在新德里经停。这是他们第一次踏上印度的土地。印度的人口众多令他们惊奇——不仅有多达600名歌迷到机场迎接、更多歌迷围堵在他们下榻的奥伯罗伊酒店门口,他们半夜瞎逛时在街上也碰到了众多无所事事的老百姓——这跟欧洲完全是两个世界。尽管只有两天时间,乐队成员还是成功地避开狂热粉丝的围堵,在德里和周边玩了一圈。

1967年,Beatles乐队在英国结识了印度超觉静坐派(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的创始人玛赫西(Maharishi Mahesh Yogi),并聆听了后者的几次冥想讲座,这给深受药物困扰的乐队成员带来了希望,而此时他们对神秘的印度哲学和音乐的热情再度被激起。1968年2月底,四位乐队成员和他们的妻子都前往印度,在玛赫西设在喜马拉雅山麓瑞诗凯诗的静修道场接受了东方式的精神修炼。出发前,他们完成了《Across the Universe》的旋律创作。

印度之旅给乐队带来了一个高产期——后来的《白色专辑》里收录的歌都创作于这段不长的时间。有些歌曲的灵感直接来源于玛赫西的布道,比如列侬的《自然的孩子》(后改为《嫉妒的家伙》)和麦卡特尼的《自然母亲之子》。另外一些则是写给道场中的同学,比如《Dear Prudence》、和《The Continuing Story Of Bungalow Bill》。你可能想不到,大名鼎鼎的《Back in The USSR》也是在印度完成的。

列侬自己很喜欢的《I’m so Tired》是他在瑞诗凯诗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终于摆脱了药瘾,可是又碰上了新问题——整天静坐带来的后果是他到晚上睡不着了!也许最失望的是他的妻子辛西娅,她所期待的“第二个蜜月”根本没有到来。列侬对她更为冷淡。每天早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到山下的邮局看有没有小野洋子寄来的信。

 

斯塔尔最先离开瑞诗凯诗,麦卡特尼尾随,最后离开的是列侬和哈里森。尽管这次旅行的结局不是那么欢乐,但因为他们是The Beatles,西方世界对印度文化、特别是精神哲学的印象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欧美年轻人对印度和东方神秘冥想文化的热情再度高涨,前往印度的嬉皮之路从欧洲、从美国经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直延伸向印度。

只有哈里森对印度的热情始终未变,2001年他去世后,一部分骨灰撒进了恒河。记得他的第一张专辑的名字吗——All Things Must Pass.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