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右玉精神丨“子孙再不用躲风沙,这辈子值得了”
4月上旬的一天,北方春天的脚步稍晚,树芽才刚刚露头。66岁的李云生站在屋后山坡上一处地势较高的位置,当微风拂来,他身旁的树林沙沙作响。“你们来早了,要是再过一个月,那才叫漂亮,绿得不行!”李云生说,这是他最爱来的地方,站在这里远眺仿佛就能赶走生活中的一切烦心事。
这里是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它曾是“不毛之地”,70多年前,绿化率仅有0.3%,但现在已成为“塞上绿洲”,56%的土地已绿树成荫。
李云生
过去20年,李云生在右玉北部这个叫马头山的地方买下了1.2万余亩荒山,种下了300余万株树苗,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山大王”。他说,“在右玉没有人没种过树”,一代一代的右玉人硬是用双手为一座座荒山抹上了颜色。
小老杨是这里最常见的树种,它真正的名字叫“南京小叶杨”,在南方水肥充足的地方,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而在右玉却仅有碗口粗,也很难长高。但在这个曾经的“不毛之地”上,小老杨表现出的异常顽强的生命力,让它成为右玉最初植树造林时唯一成活的树种。
山西省右玉县李达窑乡路两旁的“小老杨”
小老杨,是树,也是右玉人,顽强、坚韧、永不服输。
右玉人在创造生态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
苦受了,钱花了,曾认为骑虎难下
而今看到绿起的荒山就高兴
马头山位于右玉县李达窑乡,处于晋蒙交界地带。不远处的大山脊梁上,明古长城在这里蜿蜒曲折,伏山而行,饱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屹立。
右玉县高速路口附近,进入右玉后各种树木明显增多
李云生的老屋在马头山村深处的一处山坳里。坐车从县城出发,一路向北,经过苍头河,拐过杀虎口,沿着杨树林立的柏油路蜿蜒而行,再穿过一片连绵密集的树林,一个小时才能抵达。
“看到那些树没有,那就是我的山头了。”4月上旬的一个周六,李云生带着红星新闻记者来到了他的林地。过去20年,李云生在这里买下了1.2万余亩荒山,种下了300余万株树苗,当起了“山大王”。
李云生
这天,李云生照旧爬上了屋后的山坡,站在一处高点望向远方。“最远的那一片是小老杨,20年了,生命力最强,右玉种得最多的树就是它,耐寒又耐旱。那边也是,旁边的是油松,冬天也是绿的,不掉叶,好看。这边还有落叶松,那是榆树、云杉……”李云生举起右手指向远方,哪一片地种的什么树,何时种下去的,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现在树才刚刚发出新芽,你们来早了,要再过一个月,那才叫漂亮,绿得不行!”李云生正说着,一阵微风拂来,枝头摆动,林子沙沙作响。
在山西省右玉县李达窑乡马头山,李云生查看松树的生长情况
李云生回顾起自己的人生,他笑言可以分为三段:18岁离家进入部队当兵,28岁转业后去了大同市左云县的一所技校当驾驶员,后又开办起了驾校,一直到2000年,他再次回到了马头山。此后20年,李云生的人生与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当年,李云生在这里买下荒地,植树改善生态,是希望在三五年后开一个农家乐,搞生态旅游。可“荒山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现实,让开农家乐这条路困难重重。
李云生介绍,右玉的无霜期仅有90天,最短时80天,冬季异常寒冷,夏季又少雨干旱,风沙大,栽种的树苗成活率仅有三成,因此树苗需要年年补种。刚种树的那几年,他将全部精力放在了马头山,天亮出门,天黑收工回来时从头到脚全是沙。“树苗当年活下来还不行,得活三年才算真正的活了。”
山西省右玉县李达窑乡马头山,李云生种植的松树已经成林
“苦受了不少,钱也花了不少,想坚持觉得太难,要放弃又觉得不值,真是骑虎难下。但看着前面的树绿起来,又觉得很有成就感,只好继续干。”李云生说,直到现在每当他心情不好时,只要走进树林看看自己种下的树,以及眼前绿起来的荒山,一切的烦心事就都过去了,“看到树我就高兴”。
如今,马头山早已换了颜色,但李云生计划里的农家乐却仍没开起来。“其实开不开已经不重要了,多年之后,当人们旅游到这里时,要能知道这些树是我种下去的,也就值了。”李云生说。
展开植树造绿“接力赛”
森林覆盖从0.3%到56%
李云生的故事曾被当地多家媒体报道,每年的植树季仍有不少媒体希望探访他的“山头”。李云生也很乐意介绍他的树林,但有时也觉得“不好意思”,“右玉种树的人太多了,每个右玉人都能说出一堆故事来,不是只有我。”
右玉县右卫镇附近
李云生觉得自己是数十万右玉人中的一个微小个体。事实上,过去70多年来,无数个像“李云生”一样的右玉人扎进了荒山坡,将一棵棵小树苗种在了右玉的土地上。
原右玉县政协主席王德功生在右玉,长在右玉,工作也在右玉,他参与、见证了这场持续70多年,一代又一代右玉人的植树造林运动。退休后,王德功还成为了右玉历史的研究者和“右玉精神”的宣传者。他说,这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运动,而种树就是右玉发展中最大的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右玉县群众在荒山植树 图据新华网
漫天风沙的情景深深刻在王德功的记忆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土堵门。”这也几乎成了每个右玉人都能随口而出的顺口溜。
王德功介绍,右玉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有规模浩大的人口迁移和商贾贸易往来,也有连年的残酷战争。”而生态也在这其中遭到了破坏,“特别是明朝时期,这里大规模的修城筑堡,持续百年的焚草毁木,对生态的破坏最为严重。”
图为治理前,山西省右玉县的荒凉沙地(资料照片) 图据新华网
上千年的战争拉锯、数百年的人口流动,破坏多、建设少。到1949年时,右玉自然环境已是十分恶劣,数据显示,全县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仅有5.3平方公里残林,森林覆盖率只有0.3%。曾有环境专家将右玉列入“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建议全县搬迁。
“那个时候右玉可以说是‘十山九秃头’,风沙、洪涝、冰冻、干旱、虫害,‘五灾俱全’。”王德功说,“要想在这里继续生活,要想这里能发展、致富就必须先从生态环境着手,必须植树。”
1949年,右玉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几经讨论,全县达成共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从此,一场持续至今的植树造绿“接力赛”在历任县委书记带领下起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右玉县群众在荒山植树(翻拍照片) 图据新华社
王德功从上学时便开始跟着父辈上山植树。“领导干部带头,群众自发参与,男女老少一起上。”王德功回忆,特别上世纪50年代,右玉人向最难治理的黄沙洼开战,那时他正上中学,在老师带领下也曾在黄沙洼大战了40天。“我们两人一组,带包干粮带点水,每天要种220棵树苗。一天下来七窍全是沙,因太干燥都不敢笑,一笑嘴就要流血,手上也是血泡茧子。”
参加工作后,植树也从没停止过。王德功说,每个机关干部每年都会上山植树,一年接着一年,“书记县长带头,种过的地方要继续补种,没种的地方要新种。”他形容,在右玉总有一支永不解散的植树造林专业队,每一任干部都会接着上一任带领群众继续往下干。
历经数十年努力成功地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设成为如今的“塞上绿洲” 图据新华社
如今,在一届届干部,一支支造林队,一代代右玉人的“死磕”下,曾经的“不毛之地”已经是“塞上绿洲”,森林覆盖率已从0.3%提升到了56%,创造了惊人的生态奇迹。
风餐露宿、人背马驮运树苗
让不毛之地成塞上绿洲
在右玉,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位于县城南部两公里的南山森林公园。这是一片足足40万亩的“绿洲”,一个由右玉人亲手种出来的绿色森林,也是右玉人植树精神的象征之地。
右玉县南山森林公园
王德功经历了这座巨大公园的从无到有,这天,他特意领着红星新闻记者一路驾车走过了公园的每一条行车道。
“你发现没有,这里的树跟其他所有的森林公园都不一样。”路上,王德功摇下车窗提醒记者,“你看,所有树都是一行一行整整齐齐的,间距都是一样的。这是我们拉着绳子比着栽下去的。大的是最先成活的,小的是后来补种的。”
王德功对这里感情深厚,他的老家就在森林公园西北角的山谷,曾经每年不断的大风正是从这个方向吹来的,一路裹挟着沙石,吹过右玉荒芜的土地。上学时,这里是王德功每天必经的地方,风沙漫漫,寸草不生,让他至今难忘,“出趟门,鼻子、嘴巴全是沙。”
2020年7月21日拍摄的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南山森林公园(无人机照片) 图据新华社
如今,这里已成右玉县城人们最爱来的地方,“特别是夏天,漫山绿色,空气凉爽宜人。”更喜人的是,公园里有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鸟、松鼠、兔子、还有鹿……”
同李云生一样,王德功也能清晰地分辨出地里种的是什么树以及种下的年份。同样在一处高点,王德功环顾四周后,向红星新闻记者发问:“你发现没,这里的树像田字格一样,都是一块一块拼成的,有的是小老杨,有的是油松、樟子松。”
不等记者回应,王德功便又自问自答道:“这里大部分是机关林,每个部门各自负责栽种一片地,年年栽年年补,时间不一样,长势也不一样,小老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的最多的,后面才引进了松树。”
2020年7月21日拍摄的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南山森林公园(无人机照片) 图据新华社
“一开始种树,我们都要到几百公里外去买,很多干部都自掏腰包买过树,后期我们才开始自己育苗。”王德功说,就这样,曾经的荒山变成了今天的森林公园。
不仅是南山,王德功种树足迹几乎遍布右玉的每一个山头。多年来,右玉人也用树包围起了一座又一座荒山。他回忆,进山的路异常崎岖,交通不便,大批的树苗不得不靠着人背马驮的方式运输,大伙风餐露宿,一干就是好多天。
右玉县南山森林公园里的“绿化丰碑”雕塑
在森林公园的中部,有一处由四棵不同颜色的“树”组成的特殊雕塑,高耸挺拔,撑向天空,它的名字叫“绿化丰碑”。雕塑下方的底座上,是众多不同的植树场景的浮雕。到达公园的人们总会在这里驻足停留。
“这个雕像就是右玉人自己。”王德功说,这座雕像正是右玉人70多年来植树的缩影,也是“右玉精神”的象征。“红、黄、蓝、绿四色代表着一年四季,树的造型同时也是人的造型,代表着一代代右玉人植树造林,把右玉从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
凭借愚公移山精神
打造出美丽中国“右玉样板”
在右玉,有一种树随处可见。王德功这样形容它:“长得不高,也不大,还有点丑,虽看起来小,但年份却不短。它就是小老树,在这里它是立了大功的。”
如今的右玉美如画。(资料图片) 图据央广网
王德功口中的“小老树”正是当地种植数量最多的小老杨。它的真正名字叫“南京小叶杨”,在南方水肥充足的地方,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而种在右玉的土地上,却仅有碗口粗,而且很难长太高。但小老杨拥有异常顽强的生命力,让它成为了右玉最初植树造林时唯一成活的树种。
后来,右玉人就把“小老杨”这个称呼送给了当地的干部,也送给了自己。顽强、坚韧、永不服输,不管气候多恶劣,风沙多大,都扎根这块土地。“尤其是右玉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一代代书记县长、领导干部都会迎难而上,带头与老百姓一起种树,这件事一坚持就是70年。”
右玉精神展览馆展示右玉人植树造林的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对“右玉精神”作出批示指示。他指出,“右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炳林认为,“右玉精神”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右玉县历任党政领导班子在植树造林这场“接力赛”中,立足客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以愚公移山精神改造和保护生态环境,才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右玉样板”。
王德功
年近八旬,站在“绿化丰碑”前,看着多年来亲身参与种起来的森林公园,和远方正长出新芽的小老杨,王德功说:“我们都是小老杨,右玉人人都是小老杨,在最荒凉的土地上建起了自己的绿洲,虽普通、不起眼,却最了不起。”
“人真的要敬畏大自然,尊崇大自然,大自然才会善待人。”王德功感叹道,“为这片土地流过汗,这辈子值得了,今后子孙终于再也不用躲风沙。”
从林地回到老屋,李云生又赶紧去了县城,因为第二天一早,他要到百公里外的大同市郊区苗圃园采购今年的树种。清早8点,红星新闻记者在右玉县城东面的城郊与李云生碰了头。
李云生驱车到大同购买松树苗,将松树苗装车
李云生开着一辆老旧的国产轿车,车身已有多处掉漆,经过颠簸的路面时总能听到一些异响。李云生拆掉后排座位,让后备箱与车内连在一起,这就是他运输树苗的“货车”。“这么多年只要拉东西就开着它,也算是功劳不小了。我得节约成本,要租个货车费用就会多一大笔。”
这天,李云生购买了2万株油松幼苗,花费6000余元。他把树苗分批装在了塑料袋内,又往塑料袋中倒上了水,快速塞进车内,避免根部被阳光直射,导致树苗缺水枯萎。忙完已近中午,但李云生一刻都未停歇,转身驱车返回他的山头。
李云生查看松树苗的生长情况
当日下午3时许,马头山上阳光灿烂,微风徐徐。李云生载着树苗,穿过他亲手种下的茂密树林,沿着灰白的水泥路蜿蜒而行,最后车停在了老屋的小院内。
新购的树苗将再次入土,扎根在右玉这片土地上。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摄影记者 王红强 实习生 张琰
原标题:《右玉精神丨“子孙再不用躲风沙,这辈子值得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