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访谈︱唐人街是想象中的中国社会,非法移民早就习以为常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夏逸平
2015-04-08 17:36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当地时间2015年2月18日,英国伦敦,唐人街一片节日气氛,庆祝中国传统春节到来。 CFP 资料

        伦敦、纽约、洛杉矶……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但是,我们能从浩繁的资料中看到古朴的牌楼、传统节日的庆典,却看不到生活在其中的人。夏志清曾批评林语堂的《唐人街》不接地气,缺少细节,那是文人精英对唐人街的想象。最近出版的旅英作家钟宜霖的小说《唐人街》,以生活在伦敦唐人街的中国非法移民为主角,而作者本身就生活在伦敦的唐人街。

        《唐人街》以钟宜霖在伦敦一个华人聚居街区的生活为蓝本,讲述了当地数十个中国“黑人”(没有身份的非法移民)的故事,他们当中有的赚钱百万,有的被迫为妓,有的则成了黑帮老大……澎湃新闻近日与作者取得联系,同她聊了聊这些“没有身份的人”有着怎样的人生。

钟宜霖。
        澎湃新闻:《唐人街》中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非法居留在伦敦的中国人,融入了您与这些“黑人”打交道的鲜活经历。那么这些故事和人物中,真实和虚构的成分各有多少?

        钟宜霖: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就像后记中所说的,小说取材于我的真实经历,任何作家写小说都是这样,从生活中搜集素材。好玩的是,小说2005年创作完成时,我很清楚哪些人物是虚构的。但是去年为了出版单行本作校对的时候,由于时隔多年,我完全不记得哪个人是虚构的了,我的小说把自己都骗过了,似乎他们全都真实存在一样。后来接受采访时被问到真实性的问题,倒回去看,才想起来。这本小说里有一个人物是完全是不存在的,纯属虚构。至于他/她是谁,我把这个谜底留给读者。

        

        澎湃新闻:对于小说中的伦敦华人黑帮、毒枭等情节,读者想必还是很惊讶的。

        钟宜霖:这些大部分也都是真实的,我描写的场面都来自于亲身经历。当然身临其境的时候,我自己心里也打鼓,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好人。有的读者对主人公“我”的安危感到担心,其实没有必要。这也是小说力图告诉读者的,他们虽然迫于生计做些违法的生意,但在为人上都是有情有义、有难必帮的好人。比如我一度在找工作上遇到困难,楼里的房客主动向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如果你认真看完小说,会觉得他们其实很亲切,并不那么可怕。

        

        澎湃新闻:距离《唐人街》完成已经十年了,这些年里,伦敦底层华人的整体状况有什么改变么?

        钟宜霖:总体来讲变化不大。这里我顺便梳理一下华人海外移民的大致历史情况吧。五六十年代移民英国的人多是从香港来的,偷渡者一般去美国。八十年代以后开始,由于经济状况改善,移民开始增多,公派出国的人也多起来了。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大批合法移民来到英国。这其中有的是留学生,有的是中医医师。

        非法移民也是在这段时期里多起来了。当时护照没有防伪技术,贴一张照片就行,偷渡很简单,简直没有成本。多数人是通过法国中转,来到英国。现在护照防伪做得很严格了,英国政府也收紧了移民政策,但对已经在那的底层华人来说,没有多大影响。

        

        澎湃新闻:近些年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兴起有带给他们便利吗?

        钟宜霖:最近几年他们都用上智能手机了。但这些“黑人”不能用付月租费的手机,因为购买需要身份。他们只能买充值型的,自己存话费打。上网对他们来说一直不是问题,不过QQ、微信、微博这些社交媒体对他们的生活改变很大。以前打电话回国很贵,难得打一次也要与时间赛跑。现在只要有空就可以跟家里视频1小时甚至更多。一般房东都会安宽带,房客自己也可以安,不需要身份,只要有住址就可以了。

伦敦唐人街。 钟宜霖 摄
        澎湃新闻:在伦敦,像小说中那样的华人聚居区多吗?英国当局是否有注意到这个情况?毕竟书中提到,英国有时会主动打击非法移民。

        钟宜霖:伦敦像这样的聚居区非常多。因为英镑汇率比较高,中国人觉得赚钱容易,所以会有些人借高利贷偷渡过来,成为非法移民。这种情况在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也都很多。英国方面肯定是知道的,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些移民总是有办法留在那里。如小说中蛇头老朱就说,只要花钱,什么都能做到。

        此外英国打击的方式比较人道,或者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便是“黑人”,只要不做犯法的事情被警察带走,就不会有事。人道的地方还包括,黑户的小孩可以正常上学。英国有法律规定,学校不可以因父母身份而拒绝小孩入学。他们认为每一个小孩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即便父母是非法移民也不能剥夺。

        

        澎湃新闻:这些底层的海外中国人生活中最普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的心理状态怎么样?

        钟宜霖:他们的心理状态整体上很健康,很快乐。其实中国人特别勤劳,很能吃苦,而且对于生计各有各的办法,所以我还没碰到过走投无路的。当然他们的生活很辛苦,经济状况也不好,但整体上很快乐。小说里有个偷渡来英国的下岗工人老尉,他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反正在国内也是这样,到这来也许还能混个身份。”

        他们最大的困难是不会说英语,这一点影响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他们因而只能活在中国人的小圈子里,不可能走到外面的世界,无法体会到真正的伦敦,真正的英国是什么样子。另外,“黑人”身份也是一大障碍。但身份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不严重,因为不会有人来查验,即便小孩上学也不会。这里不像法国巴黎,警察可以在街上查身份证,英国没有这个问题。

        

        澎湃新闻:他们对自身的非法移民身份有什么看法?在外人看来,这似乎是相当不光彩的,尤其是其中一些人从事的职业也不体面。

        钟宜霖:确实不体面,但我感觉他们早就习以为常了,既然能挣钱,也没什么不好。就像电影里的古惑仔,干那些非法的事,但他们并不觉得低人一等。况且跟国内的下岗工人比起来,他们算是很幸运的了。比如小说里赚了一百万的厨师阿光,他其实很自豪!挣了那么多钱给家里盖房子,当地没别人盖得起。这些非法移民的生活跟英国人比当然不幸,但比起国内同类来并不潦倒。这也是为什么仍然有很多人想要偷渡过来,何况国内有时还要讨薪。

        另外,正如小说里的春生所说,来国外是他所有的梦想,“你怎么会懂?”只要他们在国外,国内的家里人就会引以为豪,头顶带着光环。而这些非法移民一旦回去,就是承认了失败的现实,十分没有尊严。因此,他们不可能回家平静地继续以往的生活。

        

        澎湃新闻:虽然你在后记中说,“底层群体有自己的声音,而且有非常生动和丰富的语言”,但除了你的这本小说,人们几乎没有机会听到他们的声音,而这本小说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转述。据你了解,这是因为他们不愿讲述,还是因为没有人去倾听和记录?未来这种情况有可能得到改观吗?

        钟宜霖:后殖民文学理论里有所谓“底层研究”,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在欧美发达国家,底层人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话语权。在物质上,由于贫富差距较少,且对富人课以重税,再加上慈善事业和福利保障,多数情况下底层人的温饱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他们的声音在哪里呢?

        《唐人街》的写作受到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的启发。米格尔大街上来往的都是些普通的老百姓,很平凡地生活,如果没有人记录下来的话,他们的生活也许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然而奈保尔书写的故事让他们的声音和生活成为了永恒的精神财富。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在一扇扇关上的门后面,人们不知道那些静悄悄的人生。成功人士以外的人,比如收破烂的老头,他们说了什么是没有人听的。这些人是失语的,除非他们或是与他们有关的人出了事,才会有媒体去采访。具体到非法移民,这个群体上一次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便是拾贝惨案(注:2004年,数十名中国非法劳工在英国海滩上拾贝时突遇涨潮,23人罹难),其他时间里面完全见不到有关他们的文字。

        好在我们还有文学。专家学者、新闻记者忽视的东西,文学来写。

        

        澎湃新闻:你也提到,唐人街是“一个想象中的中国社会”。你的意思是,文学与历史资料中的唐人街是被“精英”们用想象建构出来的?还是意指,实际存在的唐人街作为一个“中国社会”,是出于唐人街居民的想象?

        钟宜霖: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针对第一种情况,夏志清曾批评林语堂的《唐人街》不接地气,缺乏细节。的确,描写唐人街这样的对象,如果写得阳春白雪,满篇知识分子的语言,是没法展现真正的底层社会的。这样一个唐人街,就是出自文人、精英的想象,而不是真实图景。

        同时,我们在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上都可以找到很多资料,关于唐人街的历史变迁、大型案件、特色建筑等等,甚至有很多专著以唐人街为题。可是问题在于,“人”在哪里?我们每天看着他们来来往往的那些华人,他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是消失的。由于精英阶层无法或是不愿深入唐人街内部,所以他们看不到这些人的内心精神,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自己的想象。小说虽然是虚构,但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虚构和虚假是不一样的。很多读者觉得我的故事读起来真实,正是因为它融入了真实的生活经验。

        至于唐人街是其中的居民们想象中的“中国社会”,这也是事实。毕竟,唐人街再怎么与中国社会类似,它仍旧位于伦敦,建筑也是英式的。尽管如此,来来往往的中国人都把这里当做家,想家的时候就会来逛逛。你清楚地知道你在伦敦,但是感觉像在国内一样,吃的喝的,别无二致。

《唐人街》,钟宜霖/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年1月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