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向被炸毁的大佛致敬,巴米扬山谷地下将建阿富汗文化中心

澎湃新闻记者 陈诗悦
2015-04-08 13:2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阿富汗巴米扬山谷将建造一个阿富汗文化中心,致敬被塔利班摧毁的巴米扬大佛。文化中心将几乎全部坐落于地下,地面是一个公共广场,设计者希望生活、历史还有人群成为主角。

未摧毁前的巴米扬大佛之一。 Ian Griffiths 图

        4月6日,法新社曝光了一段伊斯兰国(ISIS)武装分子破坏伊拉克古城哈特拉(Hatera)的片段,加上此前遭受洗劫破坏的尼尼微(Nineveh)、提克里特(Tikrit)、尼姆鲁德(Nimrud),曾经孕育了人类文明的摇篮正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到战火的破坏。

        遗迹与文物被摧毁,一去不复返,令人痛心。2001年3月12日,巴米扬大佛遭到塔利班政权的残酷轰炸,两座最大的佛像破坏严重。巴米扬大佛有1500多年历史,位于阿富汗巴米扬省巴米扬市境内,深藏于巴米扬山谷。

        据悉,阿富汗巴米扬山谷将建造一个阿富汗文化中心,不仅致敬被塔利班摧毁的巴米扬大佛,也是以另外一种方式与文化摧毁者抗争。

        4月6日,美国史密森学会在其官网上披露了阿富汗文化中心设计方案。

 “开放的创口”,暴力与脆弱的象征

当地孩子在只剩壁龛的大佛前空地上踢球。

        2001年3月,塔利班组织炸毁了坐落于阿富汗巴米扬河谷的两座巨型古代佛像。这两尊佛距今约1500年,由当时的僧人雕刻,被认为是世界上同类型中体量最大的佛像。阿富汗巴米扬省历史古迹的负责人Hamid Jalya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这样说道,“当地人(现今大多数是穆斯林)已经完全不记得它们是佛教的象征,这两尊佛像早已成为巴米扬的象征。”

        几名专家在仔细研究了巴米扬大佛遗迹后惊叹于15个世纪以前工匠们的卓越技艺。他们发现尽管工匠利用山崖来雕刻佛像的主体部分,但是附着于佛身的长袍却是用黏土做成的。一位专家在接受《华盛顿邮报》的采访时称这是一种“绝妙的建造技术”,他还指出,“大佛原本的颜色非常鲜艳,”通过研究佛像留存的部分和比照历史上的几次重新填色,基本可以判断大佛是由深蓝色、粉色、亮橙色、红色、白色和浅蓝色几种颜色组成的。

        而今大佛被塔利班炮轰后,在崖壁上留下两个空空如也的壁龛。这两个壁龛被人们称作是“开放的创口”、伤疤,还有暴力与脆弱的象征。那次摧毁也引起了一场世界范围内对暴力毁灭文物的强烈抗议与公开反对。

        十多年来,关于是否要重建两座大佛的争议不绝于耳,特别是一些考古学家强烈建议在原址恢复这一古代遗产。但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年颁布的关于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威尼斯宪章》,其中明确表示修复重建必须使用“原始材料”,这一严格规定让重建成为纸上谈兵。

向传统致敬,文化中心的整体几乎都在地下

        不过为了对已经造成的损失负起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将包含约3000个大小佛窟的巴米扬山谷列为了世界濒危文化遗产。2014年11月,由韩国赞助540万美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阿富汗信息文化部共同牵头发起了阿富汗文化中心设计竞标,以建造一座新的文化中心来纪念两座已被摧毁的大佛。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透露,计划中的文化中心将举办与促进“跨文化理解与遗产”相关的博览会和教育活动,汇演、电影、戏剧、音乐和舞蹈也将在其中得到呈现,以表达该国“和谐发展、追求和平和发展经济”的更广阔目标。今年2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阿根廷建筑事务所M2R中标,其设计的“叙述记忆:关于缺席的永恒存在”在1070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

文化中心将几乎全部坐落于地下,地面是一个供人们社交活动的公共广场。效果图

文化中心的大厅。效果图

        “叙述记忆:关于缺席的永恒存在”方案的设计灵感取自古代寺庙。事务所的三位主要设计师之一Nahuel Recabarren在接受史密森学会采访时说道,“(设计时)很容易就掉入陷阱,建造一座阴郁灰暗的房子来悼缅那场悲剧,而非设计一个真正聚集人群的公共场所。”他指出最终的设计方案“创造了多重内部和外部空间,既严肃又活泼,人们在其中既可沉思又能享受自我。”

        设计团队不希望新建的巴米扬文化中心在这片区域占据主导位置,Recabarren认为当下的很多建筑都痴迷于外部造型,渴望得到关注,但在这个项目中“与其建造一幢被人注目或敬仰的房子,不如创造‘静默的一刻’:建筑不再是一个项目而更像是一个空间。房子本身只有微小的存在感,因为我们希望生活、历史还有人群成为主角。”

文化中心内的展览区域,能透过玻璃窗看到大佛洞窟。效果图

        有鉴于此,中心的整体几乎都在地下。古代僧人从山崖中凿出洞窟,Recabarren说他和他的团队也希望向这种传统方式致敬,在自然景观中“挖掘”出空间而不是在地上建造一座建筑。

        “我们感兴趣的是,空白或者负空间(由社会环境变化生成而非规划和设计者建造的空间)能比建筑本身带来更强烈的情感存在。”

        除了参考当地的古代传统建筑,设计团队还受到埃塞俄比亚拉利贝拉的石凿教堂和西班牙现代雕塑家埃德拉多·奇里达精湛雕刻的启发,另外,约旦古城佩特拉的一些基础设施也是从砂岩峭壁中钻凿而出,也赋予了他们灵感。

        建筑师希望明年就可开始动工,但仍在就具体时间问题同教科文组织进行协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