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习总念念不忘福建老县委书记,党报高规格纪念释放六信号

墨盐/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国”
2015-04-08 00:38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编者按

        据了解,在历任的诸多县委书记中,习近平至少称赞过三位:河南兰考的焦裕禄、山东寿光的王伯祥和福建东山的谷文昌。

        4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纪念谷文昌文章,题为《三十四年后的追寻 “四有”书记谷文昌》。对谷文昌其人,文章如是写到,“他已经去世34年,却仍为当地民众深深怀念;他带领群众植下的满岛木麻黄,如今已长成防风固沙的茂密森林;习近平总书记撰文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老百姓尊他为‘谷公’,‘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为当地多年的习俗……”。

        在闽工作17年,习近平一直没忘这位受人尊敬的福建干部。据海峡导报报道,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东山县委书记黄水木发言时提及了学习谷文昌精神的心得体会,习近平对东山如何纪念谷文昌,表达了关心。座谈中,习近平谈到基层干部要“心中有民”时,以谷文昌作为榜样,回忆起东山岛的沙滩和木麻黄。据悉,遍栽木麻黄为谷文昌在担任县委书记的一项政绩,50多年前,在谷文昌的带领下,东山县党员干部种下1000多万株,这种热带先锋树种起到了沿海防风固沙的作用。此外,谷文昌带来干群打水井、建水库抗旱排涝,修公路、筑海堤、建海港、造盐田……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山旧貌,把一个荒岛变成了宝岛。

        当天的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国”解读认为,谷文昌逝世已34年,清明节假期后的首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纪念文章,第一作者还是该社社长杨振武,党报此番宣传不同寻常。这种高规格宣传传递怎样的信号?解读指出,习近平对这位基层的县委书记“念念不忘”,是在告诫党员要为大众,而不是为小众;要走基层,而不是走上层;要跑冷门,而不是跑热门;要做样板,而不是做样子;要守纪律,而不是坏规矩。

谷文昌曾任福建东山县县委书记,习近平称赞其“在老百姓心中竖起了一座不朽丰碑”。 人民日报 图

信号1

告诫党员干部:你们要为大众,而不是为小众

        清明,敬宗祭祖。94岁的何赛玉却带着儿子、孙子、重孙一家十几口,拜的是外乡人谷文昌。而且这一拜,已经几十年。

        不只何赛玉一家如此。从1987年谷文昌的骨灰迁到东山,“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就在这里相沿成习。

        事情的缘由,还得从半个世纪前说起——

        下乡路上,谷文昌碰到一群村民,身穿破衣、手提空篮,一打听,要去乞讨。原来,东山的风、沙、旱非常严重,群众分到了土地,却种不出粮食!

        于是,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上写下决议:“十年内全面实现绿化,根本解决风沙灾害。”

        什么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但永远不变的,是执政为民的理念与情怀。谷文昌的选择,就是最生动的示范!

        如今,昔日的那个“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的荒凉沙岛已经变身成为一个富饶美丽的生态海岛。

        党报不寻常的头版头条,就是要通过谷文昌的故事告诫党员干部:你们要为大众,而不是为小众。

信号2

提醒党员干部:你们要走基层,而不是走上层

        当年的公社党委书记林子策记忆犹新。大饥荒时,谷文昌到村里了解灾情。中午开饭,桌上只有番薯和几碗清澈见底的稀粥。队长不忍,偷偷蒸了碗米饭。谷文昌一惊,谢绝了:“我是党的干部,就得和群众吃一样的饭、受一样的苦、干一样的活,群众才会信任我们。”

        被“点将”到隆陂水库任总指挥,本来被安排住旧祠堂,但谷文昌坚决不肯,要和80位民工一起睡工棚,竹片当床板,稻草当褥子。每天清晨5点起床,打石、挖土、挑土、推土,什么都干……

        当年的通讯员陈掌国印象深刻。每次下乡,谷文昌至少要交三个朋友,一个老贫农、一个队长和一个最困难的农民。全县60多个村400多名生产队长,他几乎都能叫出名字。

        ……

        党报不寻常的头版头条,就是要通过谷文昌的故事提醒党员干部:你们要走基层,而不是走上层。

信号3

告诉党员干部:你们要跑冷门,而不是跑热门

        沿海防护林的成功,为啥偏偏是在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东山率先实现?

        当时在福建省林业厅造林处工作的曹如杨非常好奇。决心到东山探个究竟,见见那位“造林书记”。

        书记下乡了。嗯,等他回来。

        天渐渐暗了,书记还没影。县委同志笑了,“谷书记最讨厌那种只会拿着阴阳盘东转转西看看、华而不实的‘风水先生’做派了,几天之内,可能都不会回来……”小曹抓起小包直奔村子。

        那时没车,靠的是自行车和走路。这一追,追了两天,从白埕到西埔,跑了大半个东山。每到一处,不是听村民说“书记刚走”,就是“哎呀,谷书记上星期刚来”。

        人没见着,小曹却有了答案:能这么沉得下去、靠前指挥的干部,啥问题不能解决?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在当时,“造林”可是件冷门的事,相反砍树炼钢铁才是热门。

        党报不寻常的头版头条,就是要通过谷文昌的故事告诉党员干部:你们要跑冷门,而不是跑热门。

信号4

催促党员干部:你们要做样板,而不是做样子

        谷文昌爱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东山谷文昌纪念馆里,有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那是1970年,下放到宁化县的谷文昌,被任命为隆陂水库的总指挥。照片中,一脸病容的他抬着巨大石条。石重杠沉,压得他上身佝偻,肩膀与头紧贴着怀中的大石。

        这可是56岁的老人啊!

        身边人常劝,你是领导,年纪又大,不用冲在一线。谷文昌反驳,“发号召容易,真正干成一件事却不那么容易。事业要成功,领导是关键,指挥不在第一线,等于空头指挥。”

        他总说,“关键时刻,干部在不在场效果大不一样”。植树造林,治理风沙,修建水库,战天斗地的场景里,总有他瘦削的身影。“谷公带头,哪能不听?”许多人回忆起当年“一声令下,人人出动”的场面,激动不已。

        谁是真心实干的,谁是玩虚弄假的,群众心里明镜一般。

        谷文昌就是最好的例子。

        党报不寻常的头版头条,就是要通过谷文昌的故事催促党员干部:你们要做样板,而不是做样子。

信号5

警醒党员干部:你们要重潜绩,而不是求显绩

        一年四季6级以上大风多达150多天,森林覆盖率仅0.12%;百年间,风沙不断吞没家园,天花、眼病泛滥,外出当苦力、当乞丐的十之有一;当地有7个“蔡姓”村,被风沙埋得只剩4个。这是解放初《东山县志》上的记载。

        谷文昌对天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1955年,谷文昌担任东山第三任县委书记。干,一任接着一任干;种,一茬接着一茬种。

        “神仙都难治”的风沙,被共产党治服了。治沙造林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政绩,也就是“显绩”,但给东山人带来的是享不尽的“红利”。人种树、树保地、地生粮、粮养人,东山从此,美丽化蝶。

        今天的东山,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谷文昌当年描绘的愿景,“举首不见石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早已变成现实。“我们的沙滩格外美”,是东山人的骄傲;“国家级生态县”,是东山岛的美誉。

        党报不寻常的头版头条,就是要通过谷文昌的故事警醒党员干部:你们要重“潜绩”,而不是求“显绩”。

信号6

劝诫党员干部:你们要守纪律,而不是坏规矩

        今年春节前夕,东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沈志雄,按照惯例,准备去漳州看望谷家。但谷家子女却婉言谢绝了。理由是:去年母亲走了,他们没有资格再享受东山县领导年年来看望的待遇。唯有更好地按父亲母亲生前要求的去做,才能告慰老人。

        这样的事,并非首次。

        谷文昌去世后一周,爱人史英萍便拆除了家中的电话,连同谷文昌的自行车,一并上交:“这是老谷交代的,活着因公使用,死后还给国家。”

        谷文昌常对身边人、对家里人说,“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

        身边的工作人员换了几茬,他没有提拔重用一个人;他招收别人进单位,偏偏不安排自己的5个子女入公职;哪怕是一辆自行车,他也不许他们碰一碰,因为它姓“公”……

        “也曾想过,如果不是谷文昌的孩子,我们的境遇会不会比现在好?”谷文昌的五个子女,除了长子退休前在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其他4位退休前都只是漳州最普通的科员、企业职工。甚至第三代,也多是普通的幼儿园老师、糖厂职工、单位司机。

        党报不寻常的头版头条,就是要通过谷文昌的故事劝诫党员干部:你们要守纪律,而不是坏规矩。

相关阅读

习近平谈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竖起了一座不朽丰碑

        福建东山县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我们常讲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三农”工作要有作为,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摘自《之江新语》)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