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严防死守四百年,法国人终于不再仇视英语

曹柳莺 发自里昂
2015-04-07 14:40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法语并未身陷囹圄。我的职责不是加厚语言间的壁垒,而是要让我们的公民将其传衍下去”。上月在巴黎举行的“法语周”活动中,法国文化部长芙乐尔·佩勒兰公开表示,“法国不应再惧怕外来语,打破过去的固步自封,正视并感谢英语为法语慷慨提供的千百新词汇”。        

        张开双臂欢迎英语,除了法国,这件事大概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会成为新闻。不过,对于法国这样民族语言自豪感爆棚的国家来说,这位韩裔女部长发言可谓具有惊人的颠覆性。

        要知道,在2006年,时任总统雅克·希拉克曾经气鼓鼓地退出了欧盟春季峰会,理由竟然是不满法国与会者在公开场合使用“商业的语言”——英语。从最高领导人层层向下,面对英语,死守阵线,是法国官方一贯的态度。

        虽然希拉克激进的态度并未被后两任总统无保留继承,爱丽舍宫的政治家们,还是会在不得不说英语的时候,刻意加重自己的法语口音。如今,文化部长带头表态,将法语对英语的仇视一笔勾销,在这个语言政策从来“敌我分明”的国家,着实是一个重大突破。        

        自从1539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用法语代替拉丁语成为法国官方语言后,法语的使用者们就孜孜不倦地将其打造成一门高贵、无尚的语言。

        1548年,以约阿希姆·杜·贝莱(Joachim Du Bellay)为首的七星诗社发表宣言,誓在“捍卫和弘扬法兰西语言”。

        1635年,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çaise)成立,在黎塞留枢机主教(Cardinal Richelieu)至上权力的庇护下,效仿半个世纪前意大利秕糠学会(Accademia della Crusca),以“界定、诠释、修正法语使用”为宗旨,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统一法语,净化法语”的文化运动。

        学会编写法语大字典,规范各种词汇的拼写和使用方法,哪怕小到一个字母的位置,都有相对应的标准。在过去的五百多年里,《法兰西学院字典》(Dictionnaire de l’Académie rançaise)已经出版了八版,最新第九版的首两卷也分别于1992年和2000年问世。

        在丰厚文学传统的滋养下,法国人对本民族语言的浓情蜜意已经流淌了好几个世纪。感情一深,就容易排外,法语好像一个养在深闺的公主,容不得半点玷污。在语言问题上,骄傲的高卢人的确从不含糊。他们化身为好斗的骑士,在维护本民族语言纯粹性的战场上东征西战,试图击退各种“野蛮语言”来势汹汹的侵袭,在这份“围剿名单”上,英语无疑首当其冲。        

        上世纪末,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英语成为一种流行时尚,法语龙头地位不保。危机下,法国政府于1994年出台了著名的《都蓬法》(Loi Toubon),明文规定在所有的广告、工作和商业场所中,必须一律使用法语。违反者不仅会受到罚款处罚,情节严重的甚至会面临牢狱之灾。

        《都蓬法》的出台,曾让香榭丽舍大街上的迪士尼商店和全法国的The Body Shop零售店大为恼火,因为他们不得不把所有的英语标签都换成法语。美商通用电气医疗公司的法国子公司发布的英语产品说明书,让他们在2006年白白付出了超过五十万欧元的罚款。

        在教育体系内部,英语更是一点胜算都没有:强硬的《都蓬法》严禁高校使用英语授课(当然,访问学者和英语课除外)。虽然一些高校私下里基本无视该法,但“为高等教育授课语言松绑”的建议直到2013年才被提上议事日程。

        可就算这样,这项提案还是遭到了法国教育工会的抵制。一面想要多收外国留学生,一面又抱紧法语不放,外国媒体所诟病的“语言民族主义”在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愈演愈烈,症候般地反映了法语保守语言政策的顽固。        

        不过,再严苛的制度也并非密不透风,不同语言间词汇的流动和借鉴,更不是仅凭一纸公文就能抵御的趋势。前电脑时代渗入的英语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如“jogging”, “legging” , “fun”, “sandwich’’, “match”,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这些常用词汇人们一定寸步难行。

        互联网时代消弭了地域的界限,也为语言的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摆在法国人面前的,又是一大波英语新词汇来袭,这其中科技、商业、流行语占据多数。

        对此,法兰西学院的尊者们,仍在以“捉虫”的方式做着蜉蝣撼大树般的抵抗。比如法语中表示“邮件、信件”的单词“courriel”在互联网时代被人们拿来指代“电子邮件”。2003年这一词意的扩展得到了法兰西学院的承认,同时“message électronique”这一根据字面含义翻译的词组也进入流通。

        但随着使用频率的增长,法国人根据英语“mail”的发音自创新词 “mél”,遂逐渐弃用“courriel”和更为冗长的“message électronique” 。法兰西学院不得不在自己的网站上澄清,将“mél”定义为一个缩写,规定只有在后面跟有具体邮箱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如果单是“mél”这一个词,倒还可能有重新规范化的可能,而一个残忍的现实却是,各种英语词汇如八面来风,日日更新的速度恐怕是学会这群白发苍苍的老者们所无法跟上的了。于是,他们也只能建议用“mot-dièse”代替“hashtag”,用“jeune pousse”(字面含义为“嫩芽”)代替“start-up”。

        至于换掉“le weekend”,“le babysitter”这样已经完全英语化的常用词,基本已经是天方夜谭,法国人在这厢焦头烂额,无力回天,那厢的美国媒体已经洋洋得意了许久,“想打赢英语,门儿都没有”。 

        法兰西学院面临的挑战当然不止“抵抗外来词汇”这一桩,正如学院最近发布的一篇笔记写道,“如果为了赶时髦而使用英语词汇,那么我们自然能够尽其所能地纠正,但目前另一种趋势却令我们感到无力:英语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法国人的说话、思维方式”。

        比如,不少法国人误认为“clairement”一词的涵义近似于英语的“clearly”,因此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C’est clairement insensé”,但实际上,这句话并不是“It’s clearly insane”的意思,而是一句病句。因为法语中的“clairement” 只表示“以一种明白、清楚的方式”,并没有“clearly”所包含的“显然地”之意。

        日益暴露在英语世界面前的法国人,望文生义地误用自己的语言,画虎不成反类犬。虽打着保卫法语的旗号,却在更深的层面损害了这门语言的纯正。在这样的背景下,芙乐尔·佩勒兰代表法国官方开诚布公欢迎外来语言互通有无,这种通透的态度也许反倒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良药。        

        1994年,得名于彼时文化部长雅克·都蓬的《都蓬法》让法国背负语言保守主义的骂名,遭尽欧洲邻国冷嘲热讽。二十年后,他的后继者,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现任部长始开金口,态度鲜明地反对该法不合实际的条文,并兴高采烈地向英国媒体宣称,“我对英语着迷,它创造新词的能力无与伦比。我最喜欢的英语词汇是serendipity(意为“意外的发现”),我很高兴法语已经正式吸收了这个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