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发布:西安郑州夜间达标率排名倒数
原创 王珊 中国环境
对于大气污染、水污染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污染来说,噪声污染可能会让人冒出不少疑问:声音也能造成“污染”?多大的噪声算是“污染”?
但如果给你设定这些场景,想必大家立刻感同身受:
小区附近空地上震耳欲聋的广场舞音乐;
商场促销昼夜不休的高音喇叭;
楼上邻居家熊孩子的“拆家式”玩闹……
是的,噪声污染界定的核心是“超标”+“扰民”。
今日发布的《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与普通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占比53.7%,高居全国各地受理投诉举报榜榜首。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1)》
你不知道的噪声污染现状
西安、郑州等城市连续两年夜间达标率排名倒数
噪声污染举报投诉一直以来位居环境要素举报中的前列。不论是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全国“12369”环保举报平台),还是在历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信访受理工作中,噪声扰民这类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往往因为久拖不决而成了“老大难”。
《报告》指出,2020年,全国省辖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合计受理环境噪声投诉举报约201.8万件,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占53.7%;建筑施工噪声次之,占34.2%。
在“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现状”部分,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声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较高的城市,依次为南京、厦门、贵阳、太原和海口,达标率较低的城市,从后往前数的话,依次为西安、大连、郑州、长沙和成都。
“之所以比较夜间达标率,是因为白天城市普遍喧闹,大家对声环境要求没那么高,夜晚则不同,这时民众最大的需求是安静休息,所以夜间达标率高低更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环境噪声专家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市、郑州市连续两年夜间达标率排在倒数位置。大连市白天和夜间达标率均排在倒数位置。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14年,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西安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2016年,西安市出台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郑州市也分别在2006年和2020年出台过《郑州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以及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我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的通知》。
但显然,两地以“噪声扰民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城市声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为目标的相关政策措施在数据监测面前显得“收效甚微”。
而另一边,2016年、2018年、2019年达标率多次倒数的贵阳市,变化却很大。
据了解,为改善声环境质量,贵阳市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例如开展交通噪声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严格查处工业企业噪声排放超标扰民行为等。
反映在数据上,贵阳市声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跃升明显。
现行噪声法已不适应当前需要
噪声相关科研投入“杯水车薪”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地花样翻新的“制噪源”层出不穷。过去,工业噪声是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如今,楼盘昼夜施工、广场舞喇叭、夜市音箱、广告音乐等都让人头痛不已,甚至还出现“午夜炸街改装摩托”,突然狂飙的发动机声直让人耳膜欲裂。
在此背景下,2020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将《噪声法》修改列入全国人大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生态环境部在调研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围绕强化规划源头防控、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准确界定防治对象、完善主要噪声源管理措施、强化违法处罚等方面展开修改,完成了《噪声法》修改草案建议稿及相关材料,并报送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
目前,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正在大力推进修法工作。
《噪声法》自1997年颁布至今,实施了20多年,其中的一些制度已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噪声污染防治要求,削弱了法律执行力。此次修法工作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噪声污染防治的重视。
同时,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明确提出了“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这是噪声相关工作首次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也有望成为‘十四五’生态环境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现行《噪声法》于1997年3月开始实行
还有一点需要引起重视,与其他三大攻坚战投入相当资金、人力构建起的精准科学治污网络相比,噪声污染防治方面的科研投入可以用“杯水车薪”来形容。
虽然有一些技术突破,如京雄城际铁路修建全封闭声屏障、佛山绘制三维噪声地图等,但《报告》显示,2020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组织立项或承担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科研项目13个,经费合计仅745.3万余元。
相关城市各有探索
看北京、深圳等地有何好招“治噪”
“与水、气、土壤污染相比,噪声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一种,因为不够显性,受重视程度偏低。”一些专家认为,“城市噪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噪声污染毕竟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治理需尽快提速,不少城市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首先是明确分工,厘清各部门职责。噪声问题由于涉及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各地在管理权问题上并不统一,有的地方多头管理或互相推诿使得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2020年,湖北省印发《湖北省声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要求明确和细化各类噪声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及其工作职责。
日前,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噪声扰民问题,山东省生态环境、教育、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山东省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其次是明确考核这根“指挥棒”。2020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021年度城市管理综合考评工作方案的通知》,将噪声扰民整治成效纳入考评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噪声扰民整治评分细则。
一直走在前面的深圳市,在执法方面有所创新。深圳利用生态环境智慧监控平台、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逐步推进以现场执法为主向以非现场执法为主转变,推广“远程喊停”新管控模式,以“线上监控+线下执法”的方式,协调联动,对“屡喊不停”的工地实施精准执法。
北京以经济手段为途径确定噪声补偿标准也值得肯定。为落实施工噪声污染防治责任,减少夜间施工扰民行为,北京市《关于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正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其中规定,拟申请夜间施工批准文件的,建设单位应委托检验检测机构测定并出具夜间施工噪声影响范围检测报告,确认须补偿居民范围,补偿标准需与居民协商确定。
同时,为确保考生有安静的考试环境,各地在重要考试期间如高考、中考,通过部门联动的方式开展了“绿色护考”行动,加强对学校、考场周围等噪声敏感区的巡查密度,严格控制建筑施工等噪声污染源作业时间,及时查处和制止噪声敏感区附近噪声污染源。
噪声污染,既是环境问题,又是基层治理的重大问题,在我国生态环境逐步向好的过程中,理应成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宁静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标配”。
来源:中国环境
原标题:《你住的城市,需要忍受噪声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