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民心所祭

2015-04-05 19:30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清明时节的一则报道让人感佩。四川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85岁的村民宋克成在20岁时,遵守父母遗愿,成为南宋丞相虞允文墓的守墓人,至今已经65年。据宋克成说,宋家守护虞允文墓已八百多年了,他是第十三代。

        这种匪夷所思的传奇不乏值得推敲之处,但并非唯一。明朝末年抗清名将袁崇焕被朝廷残杀后,袁军中佘姓义士收埋了他的尸骨,葬于自己家中,日夜守护,并立下祖训,代代为袁崇焕守墓。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东莞(袁崇焕的故乡)市长袁宝成还专程来到位于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祠,看望了袁崇焕墓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女士。

        中国长时间处于宗法社会,与墓主同宗同姓,其家族守墓时间多长都不奇怪,但上述两则长达数百年异姓守墓的传奇故事,向世人开启了另一个观察价值传承的维度。

        异姓守墓与同姓守墓有本质不同。同姓守墓纯粹出于宗族内部的血亲之情,一般三四代以上,如果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或不间断的口耳相传,后辈已经很难说清楚先祖的行状,后辈的祭扫之责,往往出于躯体乃至财富的感念。而异姓守墓除了谨守祖宗遗训,更多是对一种价值观念的尊奉和顶礼。更由于异姓守墓不是出诸官府或朝廷的官方行为,其谨守的价值观念不因朝代更迭,时局变动而过时落伍,被人抛弃,因此能够坚持数百年而不辍。

        以上述两例异姓守墓行为来说,墓主虞允文在事功方面,曾经率领南宋军队,在采石之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退金兵的侵犯,《宋史》上评价说“昔赤壁一胜而三国势成,淮淝一胜而南北势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 虞允文的道德文章也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道。可见虞允文堪称一代人杰。袁崇焕与他的际遇很不同,他被杀后一直争议不断,但认定其为忠臣良将者,包括守墓的佘氏一族后人,均深为其德行与事功所折服,也就是说,他们对数百年前袁崇焕的价值观念持高度认同态度。

        我们不知道在这么多代人的坚守中,是否有人想过退出,为何又坚持下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异姓守墓行为一开始是出于道义上的责任,越到后来,越成为一种至高的荣誉,守墓行为成了价值观念从古代穿越到当代的象征,守墓者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这种价值观念的坚定守护者和传递者。

        这种自发的守墓行为,犹如一面写明价值观念的大旗,长久飘扬于民间社会,成为维系世道人心,褒贬人事得失的准则,不管世道如何风云变幻,权贵如何翻云覆雨,这面大旗始终如一。即便在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一代代守墓者所维护和坚守的价值,仍然是今天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重要底色。

        在纸火翻飞的清明时节,异姓守墓像一种行为艺术,传播着这个世界古往今来的变与不变,暂时与永恒。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