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更新圆桌|企业的责任和机遇
6月10日,2021澎湃城市更新大会,“城市更新行动中企业的责任和机遇”圆桌论坛
6月10日,2021澎湃城市更新大会成功举办。大会主题为“有机更新与城市共建”,有机更新,以人为本,让建筑留住记忆、让社区焕发生机、让居民留住乡愁,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那么,在城市更新行动中,企业的责任是什么?如何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圆桌对话环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傅国华建筑学院教授、KFS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傅国华作为特约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万勇,中国金茂高级副总裁、金茂上海区域公司总经理陶天海,华发股份执行副总裁、华东大区董事长刘颖喆,戴德梁行华东区董事总经理黎庆文等就“城市更新行动中企业的责任和机遇”展开讨论。
如何看待房企转型城市更新业务
陶天海:中国金茂是在2015年提出来转型为城市运营商。应该说更复合和多元,我们现在重点是做片区开发,给自己的定位要做城市合伙人,这些年做下来,我们既有大拆大整、建设新城,也有循序渐进、有机更新,两类城市更新都有。我们有一个理念叫做“两驱动,两升级”,分别是规划驱动和资本驱动,最后的结果是两个升级,一个叫城市升级,一个叫产业升级。
中国金茂对于未来理想城市的理解是什么?我觉得现在浙江在推的这个全域未来社区是比较好的,是一个指引性和引领性的事件。比如说未来理想城市,其实你去问老百姓,老百姓首先最关心的是什么?首先是教育,然后是健康、交通、邻里、社会治理、绿色低碳、建筑空间以及我们的服务,我认为这些场景才真正组成了我们对理想城市落地的载体,没有这些载体,光有建筑,我觉得也没有多大意义。所以中国金茂在城市开发过程之中,重点按照“三化”的标准,即“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然后把它落地成十个场景,
所以中国金茂的城市运营希望最后实现的是以人为本,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这是作为一个城市运营商的实践。
城市更新如何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颖喆:华发40年来城市更新规模应该超过一千万平方米了,我从微观的角度来谈谈,比如武汉有一个项目处于汉口江滩的历史建筑风貌区,里面有一个1911年建的圣教书局,我们在耶鲁大学图书馆里找到了原设计图,又请了哈佛学院的教授来修缮复原。另一个例子是武汉汉口总商会的会场,因为地基的沉降,所以必须迁移,我们之前迁移了一次,今年9月要进行第二次。其实很多项目我们是不赚钱的,但是首先是基于身为国企的担当,其次是为了品牌上的宣传,但由于我们尊重历史认真去做了,尤其是做城市核心区的城市更新,要用一种做奢侈品的态度去做,一定要精细化。最终反而获得了品牌和效益的双丰收。
商业基金如何推动城市更新
黎庆文:现在城市历史风貌区容积率的提升很难,所以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就变得非常关键,在上海愿意投入城市更新的资本方是很多的,反而是项目少。
所以我们在想办法,如何既能够保存城市风貌,同时我们也能够吸引资本的投入,城市更新有很多方法都来自于海外的经验,这里有现在所流行的容积率转移的方法,另外还有促进税收增量跟政府分享的办法,比如把一栋老的别墅分开来租给那些散户。
我们碰到最难的可能是时间怎么控制,比如老建筑需要改造,因为对材料要求较高,时间周期很长,作为资本方比较难接受。所以除了那些文物和优秀建筑之外,我们有些街坊是否可以用一个重造的方式,就是利用地下空间,然后地上重建,但按照原来的历史风貌来建,这样能够吸引资本方的注意。
城市更新的难点和痛点是什么
万勇:城市更新这个工作中有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说在产权方面的调整、社会协调工作的推进、历史人文的呈现还有政策法规困难的克服。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我觉得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一个调整和改变。
比如说有这么几个关系,第一个在工作尺度上,是大和小的关系;第二个在工作节奏上,是快和慢的关系;第三个在工作的布局上,是整和零的关系;第四个在业态功能和建筑空间之间,是实和虚的关系;第五个从产业角度看,有重和轻的关系。从传统的开发模式到全新的城市更新的工作,在调整过程当中需要观念的转变,总的来说要认识和克服这几个方面。
陶天海:现在长三角的城市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需求是很大的,中国金茂的基本逻辑就是以城聚人,以城促城,产城融合,我们建的所有的城市都是强调产城融合,建一个宜居宜业宜人的城市。所以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模式,我们目前的规划,土地的管理政策都是针对一小块用地来规划建设的,只要我们在政策上和模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我觉得城市更新应该是大有作为,所以政策就是生产力。
刘颖喆:第一个难点,项目的规划建设需要层层论证和报批,有时候企业开发计划会被大大延后。
第二个难点,城市更新如果说是全新的还好一些,如果是牵扯到老建筑,其实是不符合我们现在工业发展的逻辑的,目前市场上的资源其实是不太支撑的,相对来讲,你的社会资源跟你做的事情是不太匹配的。
第三个难点,项目怎么样去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因为很多是碎片化的,很多时候评估起来是非常难的。
黎庆文:上海现在楼龄超过20年的办公室大概有100万平方米,它们的租客已经不是工业了,是研发企业和新兴企业,需求是不一样的,这些楼都面临大幅度更新的压力,因为老的办公室已经远远不适合新的需求了,在空间、健康、便利性都有很大的问题,作为资本方投钱进去的时候,他会想这个楼到年龄之后续期的成本是多少呢?这样才能知道未来能够有多少回报,做到心里有数。土地年限续期这个政策弄明白了,我相信能够促进城市更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