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睡前阅读·疗心手记】有没有纯粹的利他行为?

牧田
2015-04-07 21:1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每隔上一段时间,都会有一批学生来我们科室(精神科)进行轮转实习,实习结束,考试自然是少不了的,这个叫做出科考试。我们科的出科考试的重头戏并不在理论或是操作,通常我会让同学在为期四周的实习期内准备一个课题,然后给出一些参考书籍,制作半个小时课程的PPT,在最后给我们大家进行汇报呈现。

        由于并不预先设定汇报课题的具体内容,所以同学们制作的课题五花八门,说实话,有时候也给自己许多的启发与感悟。最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关于利他主义的汇报。

        那天,就在同学汇报这个课题前,大约一个小时,参加了一场非常特殊的生日会,生日会的主角是我的一位年轻同事,一位始终充满工作热情的同事。生日会被放在特需病区的小会议室进行,一起来为她庆生的总共有20位左右吧,都是平日工作里与她关系密切或较好的人,大家一起来为她许愿、祈福,并且,一起陪伴她度过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

        两周前,我的同事在她最美好的光景被确诊罹患癌症,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手术之后,生命似乎即将走向终点。此时此刻的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给予最大程度的关心照顾,还是不动声色,只是默默陪伴?活动的召集人想就活动的形式及内容与大家伙一同商量,气氛凝重,说话的人并不多。我也在其中,不记得说过什么,应该也没说太多吧。我的思绪仍然停留在三年多前初次见她的那刻。

        这是我来到这家康复中心最早熟悉的几位同事之一,当时新设的病区里并没有专职的护士长,作为护理骨干的她实际上承担了许多护士长的职责。康复中心的工作对于我来说还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尽早熟悉工作环境与流程仍然是当务之急,而她给予了我最大的帮助。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并肩作战,一同工作在救治病患的战线上。总是能被她身上某种特殊的气质所触动。我并不是一个脾性温和的人,虽然我在工作环境中很少会与同事、病患起冲突,但我想那是我多年职业特性修炼所得,我始终认为,这只是我职业的一面。然而她不是这样,她的这份淡定、从容不迫的模样就是她自己。作为临床工作的我们,受一些委屈,常有的事,我有我自己吐槽的渠道,但是她真的与我们不同,似乎人世间的纷争都与她无关一般,有时候我们一班同事也会打趣:她这样的好脾气,只应天上有。

        不想一语成谶,命运,总是命运,这样好脾气的人儿真的要被上天收回了,所以我时常怀疑所谓上天的人格,是不是有那么点变态,捉弄着凡间的人们。

        回到生日讨论会的事情上,慢慢地,大家有了不同的意见,见惯了生死的我们都非常清楚生命进入倒计时的病患的心态。祝福、希望,或是完全没有医学逻辑的建议,治疗,甚或放任,各种选择都一溜儿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觉得明年怕是过不去了。”有人说。

        “我觉得冬至也危险。”又有人说。

        “下个月就是她生日,没有以后了。”这似乎是个不错的时间。

        “我们这样大张旗鼓,会不会给她很大的压力啊,让她觉得快死了。”不同的声音出现了。

        “那么怎么办,什么都不做吗?”

        沉默,陷入沉默。

        “我们还是小范围的办个生日会吧,温馨一点。”有人打破僵局。

        “她很坚强的,她懂我们的。”有人附和。

        “好吧,时间紧迫,我们分头准备吧。”

        于是,有了那一场特殊的生日会。

        短短的生日会大约持续了半个小时,我匆匆回到了科室,听取同学的出科汇报——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自私自利的反义词,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在无利可图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别人。然而利他与利己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利他的人不追求回报,这里所说的回报通常是可及的社会交换,它遵循着“社会经济学”对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指引。然而社会交换并不是简单的物质交换,它也分为外部交换与内部交换。作为隐形的,不易被他人甚至自己观察到的内部交换往往涉及自我评价,自我价值体现,自我成就感等。

        决定我们做出利他行为的原因有许多,事情的重要程度,个人的性格,周围人的关注。在这场生日会讨论的初期,大家不同的意见大都也就集中于此,有人觉得应该给女孩一个安宁的环境,不去打扰,一切应该从她的角度出发,不能为了满足自己安慰他人的内心需求而进行这样的活动;但是活动的组织者坚信这么做的出发点同样是出于对患者本身的考量,她需要,因为她爱我们,我们爱她。

        学生当天汇报的课题很精彩,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包括我这个老师。最后我也把这个生日会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了一下,我们似乎共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充满交集的社会,究竟有没有纯粹的利他或利己行为,答案是没有。每一个生活事件的发生,发展,处在其中的人都会有所付出,有所感悟,有所获得,而这或许才是人际交往的魅力所在。

        生与死,是医院工作永恒的主题。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意味着生死的转换。

        所以,我们学习各种技术、技能、技巧,目的就是为了在生与死之间能够尽可能地做出某一个可以无悔的选择。

        我的医学专业领域在大部分的时间内并不需要类似的选择,我始终感叹于这份幸运,和我的同学们相比可以免去许多直面生死的场合。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社会的进步,我忽然觉得我往往要面临更多艰难的选择。出于专业与责任我必然相信我的每一个决定对于病患都是好的,是利他的,而于此间的整个思考判断的过程,每一次我都会觉得自己有不菲的收获,所以也是利己的。

        美丽的她已经离开我们了,我很想她,她现在过得还好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