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梅天少吃这五种水果,特别是第二种

2021-06-16 23: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米医生 素问轩

大家好,我是米医生

上海最近入梅了

一边是气温不断在升高

一边是雨水增多

下面上海最近几天的天气预报

雨,雨,雨

在这种黄梅天里

人会明显觉得

吃东西没胃口

腹胀,恶心,打嗝

大便粘马桶,感觉拉不干净

头发和脸每天都很油

四肢沉重,头重,头目不清

胸闷气短

干什么都没精神

每天都很累

这就是梅雨季啊

梅雨季湿气重

而中医认为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这里的阳气主要指的是“脾阳”

脾主运化

脾阳被伤就会运化力不足

不消化,吃不下饭

胃口变得很差

脾主升清

脾如果升清无力

水谷不能运化成气血

就会出现神疲乏力

头目眩晕,腹胀,泄泻

所以大家可能会有

排便不顺畅、嘴里黏糊糊的感觉

脸上头上也出油严重

经常会觉得胃里不舒服,腹胀

吃东西不消化

甚至今年很多患者告诉我

已经腹泻过好几次了

上面这些情况

除了黄梅天气候环境带给我们的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

当下的饮食

很多人梅雨季会开始疰夏

胃口变差,消化变差

反正也吃不下饭

那就多吃点水果吧

而且我们会发现入夏后

上市的水果会明显增多

尤其像西瓜、甜瓜、荔枝,杨梅

等等都在大量上市

摄入过量水果

尤其是偏寒的

正是最近这段时间

让身体寒湿变重的一个原因

水果是生的

水分很足的,湿的

甜的

与吃一碗热乎乎的饭菜比

我们需要耗费更多的

脾胃阳气去温化它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医认为

水果是伤脾阳的

吃多了是助湿的

另外因为水果多甘甜

中医认为“过食甘,则伤脾”

特别是寒性水果

像上面说的西瓜、甜瓜等

很容易多吃生寒,生湿

一,甜瓜

甜瓜解渴又清暑热

对于燥热的夏天来说

再合适不过了

但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说它的吗

《本草衍义》:

"甜瓜,多食未有不下痢者,为其消损阳气故也。"

意思就是说甜瓜吃多了拉肚子

究其原因

也是因为它性寒

多食容易损伤脾胃阳气

二,西瓜

西瓜在中医界被称为“天生白虎汤”

认为它有清暑热、解烦渴的功效

再加上甘甜多汁、好吃不贵

西瓜当之无愧为夏季水果之王

但是要知道

清暑热是因为它性寒

寒性水果吃多了损伤阳气

解烦渴是因为它水分多

水分多了容易生湿

所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

就曾苦口婆心地劝诫后人:

“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

就是说不要贪图一时的凉爽

而不小心伤了脾胃

助长了湿气

三,雪梨

雪梨味甘微酸,性凉

入肺、胃经

是清肺胃热的佳品

像大家熟知的

就有止热咳的冰糖雪梨

但是正如

《本草衍义》:

“梨,多食则动脾”

说明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

《本草经疏》:

“肺寒咳嗽、脾家泄泻、腹痛冷积、寒痰痰饮、妇人产后、小儿痘后、胃冷呕吐,法咸忌之。”

缪希雍列举了一系列偏“寒”的症状

来警示后人

雪梨是偏寒凉的

少吃为妙

四,香蕉

香蕉润肠通便的功效深入人心

有的便秘病人

会将其当做是泻药来使用

根据《本草纲目》记载

香蕉味甘,性寒

归肺、胃、大肠经

而香蕉通便的功效

其实是属于中医治法中的“下”法

就是利用寒性将体内的“热”

经由大小便排出体外

虽然可能会在短时间

起到通便滑肠的效果

但是长此以往

就有可能损伤脾胃阳气

梅雨天本来就湿重

脾胃虚弱

再加上今年辛丑年寒湿重

所以切记香蕉不可贪多

五,枇杷

枇杷被誉为“果中之皇”

据《群芳谱》记载

“秋萌,冬华,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

然而

中医人对它的评价却不是很高

《随息居饮食谱》:

"多食助湿生痰,脾虚滑泄者忌之。"

《本经逢原》:

"食之令人中满泄泻。"

意思是说

多吃枇杷容易生湿生痰

脾胃虚弱的人

脾胃寒湿的人

不建议多吃

《黄帝内经》里讲: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意思就是谷物(主食)

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我们要在正常吃主食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脾胃情况

适当选择吃什么水果

很多人爱吃水果

我们不反对

但是切记切记

水果只是日常的调味品

千万别把它当做“灵丹妙药”

过分摄入

小心过满则亏

适量吃、适时吃,找对方法吃

才是最好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