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未来讲堂|朱彦夫——永远的战士

2021-06-15 17: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他们从历史中走来,

我们在故事里相遇,

理想信念高于天,

红色精神光耀未来。

讲述者:张晓东

·点击收听·

朱彦夫,1933年出生,14岁就参军入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上百次战斗,18岁在抗美援朝战场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从军期间他10次负伤,3次立功。这样一位勇敢的战士,身残志坚,把改变家乡贫穷面貌,帮助乡亲致富当成自己新的战场。1956年,朱彦夫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特护待遇回乡,随后担任起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

1957年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个。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朱彦夫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但是,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他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图书室。随后他又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朱彦夫亲自担任教员,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到夜校上课。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在粉笔上套上弹壳,用两只残臂夹着写字,弹壳扎进残臂钻心的疼。

他的心血没白费,2年多的时间,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此后各生产队、大队的历任会计,都是夜校的“毕业学员”。

要脱贫,还得先改地。张家泉村边的河沟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棚沟造地,用石头把沟棚起来,上面填土,让农田连成片;下边淌水,洪水来了也冲不了地。当时村里很多人都觉着这个办法太难,朱彦夫说:“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的粮囤子。讲困难,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还怕啥?”一番话,说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气鼓起来,张家泉人开进了赶牛沟。镢刨锹挖,筐抬车推,一个冬春下来,搬了2万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荒废了的赶牛沟,变成了40多亩平展展的良田,当年增产粮食5万多斤。舍地沟、腊条沟也变成了70多亩良田,到现在村民们仍在受益。

朱彦夫拖着残疾的身体,东奔西跑帮着村里解决饮水、用电问题。村里谁家有困难,他也会想方设法帮乡亲渡过难关。村民褚秀才兄弟5个,家里人多地少,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1971年,家里实在是吃不上饭了,四弟饿得干瘦如柴。朱彦夫了解到情况后,回到家立即让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干,成了褚秀才一家人的救命粮。

朱彦夫当了25年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治山治水,使群众过上了温饱殷实的好日子。他以超常毅力,历时7年,创作完成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柯察金”。

思考题

结合你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谈对身残志坚、顽强奋斗的朱彦夫的理解。

欢迎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送到邮箱future@sclf.org,等待你们的心声。

讲述者:张晓东

山东省广播电视局首席播音员、首届山东广播电视“双十佳”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广播播音员主持人提名奖、中国广播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一等奖获得者。负责并主持的《现代乡村》栏目获2009-2010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广播栏目大奖。2010年被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活动主创

总策划:杭元祥 范卫平

策划:王丽颖 王秋

统筹:胡银芳 裴华

撰稿:集体

监制:郝卫群 钱宇 毛蓉蓉

音频后期制作:天时 洪博 闫乔锋

融媒体:白钢 洪博 雷杨

马鹏 宋扬 高磊 朱伟雄

平面设计:郝毅

微信制作:雨墨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广联合会

中国有声阅读联合推出

原标题:《未来讲堂|朱彦夫——永远的战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