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1200个地标熄灯加入“地球一小时”,你参加了吗?
3月28日晚上8点30到9点30分(各地当地时间),世界各地的一些地标建筑纷纷熄灯,加入“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以示对全球能源转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
从柬埔寨、喀麦隆到哥伦比亚,从澳大利亚、印度到菲律宾,无数家庭、办公室、城市天际线和地标建筑都以象征性的熄灯表达对地球的关爱,其中包括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旧金山金门大桥在内的1200个著名地标建筑,以及包括雅典卫城和爱丁堡城堡在内的近40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景点。
2015年3月28日,“2015年地球一小时·能见蔚蓝”北京主场活动举行。 CFP 图“地球一小时”是公众最为熟知的公众环境项目之一。作为活动的发起方,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中国以“能见蔚蓝”主题,与公众、政府、企业相约为蓝天代言,呼吁发展可再生能源应对雾霾和气候变化,共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在北京,WWF联合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协会与首都博物馆举办地球一小时“能见蔚蓝”之夜,并邀请了地球一小时全球大使李冰冰、环保人士马军和能源专家杨富强解读能源转型。在上海,包括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等地标建筑纷纷熄灯,表示对环保的支持,这是申城第7年参加这项活动。
今年的12月,旨在建立全球2020年后气候制度的气候谈判将在巴黎召开。现行的全球减排制度源于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的有效期将在2020年结束。旧的制度行将就木,人们对巴黎大会寄予厚望,希望最终出台的协议能够将全球气温上升真正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伦敦眼”为“地球一小时”熄灯。台北101大厦为地球一小时熄灯地球一小时的创意最初来自于一名叫安迪•雷德利(Andy Ridley)的澳大利亚人,在推动人们关注气候变化的工作中雷德利发现,环保常常陷入一个困境,绝大多数人对日许多问题都保持沉默。他对媒体说,他在挫折中总结出一个教训:凡是想推动社会变革都不能缺少象征符号的运用, 必须从错综复杂的现象和知识体系中提炼出一 个简单鲜明的概念,让人们能够一眼识别、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2007 年 3月,雷德利和他的伙伴在悉尼推出“地球一小时”。2007年,雷德利开始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推广这项活动,尽管有人质疑地球一小时并不能在节能环保上产生多大的作用,但正如雷德利当初所设计的那样,这个活动在短短的数年间获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的认可,让人们产生共鸣并迅速的获得了成功。
中国在2009年第一次参加活动,全球有超过170个国家参与了“地球一小时”。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