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黟县荣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6月1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将安徽省黟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黟县正式成为我国第13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黟县也是继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之后,我省第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务院关于同意将安徽省黟县
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
国函〔2021〕64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申报黟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将黟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历史悠久,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遗存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你省及黟县人民政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强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制定并严格实施保护管理规定,明确各类保护对象的清单以及保护内容、要求和责任。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重视保护城市格局和风貌管控,加强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保护;保护修复历史文化街区,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不得改变与名城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不得进行任何与名城环境和风貌不相协调的建设活动,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对不履职尽责、保护不力,造成名城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行为,依法依规加大监督问责力度。
三、你省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要加强对黟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国务院
2021年6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西递胡文光牌坊
1982年2月,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从行政区划看,历史文化名城并非一定是“市”,也可能是“县”或“区”。
黟县,古称“黝县”,县域面积857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位于安徽省南端、黄山南麓,有“世外桃源、画里乡村”“千年古县”的美誉。
那么,黟县为何能够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黟县这座历史“古城”有什么特点?当地又有哪些新颖的亮点做法?
徽文化底蕴深厚 意韵深远
黟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已有2200多年的行政建制史,是徽州“一府六县”千年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之一。
宏村南湖书院
黟县拥有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1处2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传统村落4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66项。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被誉为“中国徽文化的活化石”。
徽文化孕育出徽派建筑、“徽州三雕”等一大批非遗文化。
在位于宏村景区内的徽州木雕汪德洪工作室里,一件件木雕工艺品独具匠心、栩栩如生。徽州木雕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徽州三雕”的一种。汪德洪是徽州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
徽州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汪德洪正在进行木雕创作
“徽州木雕最大的特色在于对徽文化的体现。”汪德洪告诉记者,黟县人自古以来尊儒重礼,崇文尚道。徽州木雕除雕刻各类花鸟鱼虫等祥瑞图案外,还雕刻一些弘扬精忠报国、倡导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轶事典故,如“徽娘教子”、“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当地老百姓把这些精美雅致且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图案“雕刻”进自家的房子里,时时警醒自己,教育后人。
木雕作品
“徽文化博大精深,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比如徽文化中有关‘崇学’‘清廉’的文化理念,对现代社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黟县世界文化遗产事务中心四级调研员金忠民说。
据了解,目前全县建有一批以徽文化为中心的非遗研学机构。全县现有12个非遗传习基地,2个大师工作室。近年来不断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等宣传活动,并出台一系列有关文化保护的文件,让当地的徽州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走入人们的生活,拉近与人们的距离。
古民居保护细致入微 深入人心
黟县古城,即今天的黟县县城。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人,1989年跻身安徽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5年,黟县古城街区、麻田街区、郭门后街街区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
黟县古城历史建筑
黟县古城虽然历经沧桑,但保存基本完好,轮廓依稀可见,具有典型的皖南古城风貌。古城核心区集中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时期历史建筑,街巷肌理清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汪跃胜是是古城里地道的“老原住民”。老人深谙古民居的保护价值不可估量,不舍得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一直住在自家的百年老宅里。他在家门口开了一个简易的小卖部,依靠近几年当地越来越越红火的旅游业,补贴家用、修缮老宅。
汪跃胜对古城以及古民居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要把自己家里的老房子保护好,留给我的后代,让他们一直把它传下去。”汪跃胜说。
老人的古宅木门上挂着黟县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公布的“黟县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直街065号宅”的文物登记牌子。在古城区,这些牌子随处可见。
“目前,全县保存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684处。黟县古城有3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42处历史建筑。我们会对挂牌的历史古建筑建立信息档案,不允许随意乱拆乱建。”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娟说。
黟县古城东街
黟县全面划定并公布古城区内48处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出台《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秉持“留形、留人、留乡愁”的保护理念,避免大开发,提倡微更新,实施微改造,尽可能保存古城的原真生活。
黟县还围绕古城保护重点和发展定位,倾力打造以王锡良陶瓷世家博物馆、中非雕刻国际创客基地、宜驻黟城文创中心、徽堂民俗民艺展示等项目为代表的文旅结合、休闲度假新型业态,先后承接了山地车节、国际摄影大展开幕式、古黟灯谜、全省民宿大会集市等活动。
“民宿”“夜游”擦亮品牌 文旅相融
西递吾庐民宿位于黟县西递古村落景区031县道边上。细闻着凝神、幽沉的木香味,推开古朴雅致的民宿木门。室内的布局既像禅意盎然的庭院又像收纳精巧徽州工艺品的小展馆,古朴而舒适。
西递吾庐民宿的主人叫吴蕾,是西递古村落的原住民。2019年他将自家有着200余年的历史老宅打造成了温馨舒适的民宿。“今年五一假期,游客非常多,房间供不应求”,吴蕾说。
西递吾庐民宿
据了解,今年五一小长假,全县景区共计接待游客154425人,门票收入达947.3632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51.16%、322.54%。
近年来,黟县推进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全县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均增长10%以上,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强县、全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10余个国家级荣誉,并入选全球百佳可持续目的地。
黟县始终坚持以保护为先,制定颁发《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县政府与古民居使用人或所有人签订古民居保护责任书,指导各村制定村规民约,强化村民保护意识。
“民宿从装修到运营都有一整套严格的审批手续,我们在古建筑内部植入现代生活设施,但不能破坏它原有的风貌。”吴蕾告诉记者。
游客不仅要愿意来,还要留得住。黟县景区除了准备有多场如抛绣球选婿婚俗表演、《宏村·阿菊》大型实景演出等民俗展演,还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大力打造“夜游经济”。“西递传奇”灯光秀、数字秋千水帘、波光喷泉等精彩的夜游项目丰富了游客的夜生活,也点燃了当地的夜经济。
西递夜景
目前,全县发展民宿农家乐及乡村客栈900余家,年接待过夜游客400万人次,全县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今年1-5月份黟县共接待游客337.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69亿元。
黟县把以西递、宏村、古城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宝贵资源,把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作为“一号工程”,坚持将古城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统一,努力实现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黟县荣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将继续举全县之力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个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记者 汪应智 赵天祥 宣成龙 潘祯祥)
往
原标题:《黟县荣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