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改革报】藏毯,舞出青藏高原“最炫民族风”

2021-06-15 23: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王健生 中国改革报

藏毯:舞出青藏高原“最炫民族风”

《生命之树》《蒙古丽人》《八骏马》……在刚刚闭幕的首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上,从传统的藏毯图案,到适应现代家居的创新构图,色彩绚丽、精美绝伦的藏毯成为焦点,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在此交流、交易、欣赏、拍照,流连忘返。

▲ 蒙古国地毯展区一角。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付朝欢 摄)

▲ 伊朗展位的《八骏图》极具立体感。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李韶辉 摄)

藏毯孕育于青藏高原,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以其优质藏系羊毛、独特手工技艺、天然颜料染色等特点而独树一帜,与波斯地毯、东方艺术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

青藏高原民间艺术盛开的“雪莲花”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在圣源公司展位上看到,开花结果、硕果累累的《生命之树》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块藏毯通过运用段染技术体现生命变化的自然规律,通过手工枪刺的肌理变化体现自然同生命的天然关系,用土红色来体现大地是一切生命的发源地。

▲ 藏毯国际展展区一角。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健生 摄)

“藏毯对于青海而言是一种历史记忆,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中国民协副主席、青海省民协主席索南多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藏毯因其形式独特、色彩艳丽、民族风格浓厚、地域特色鲜明,是青藏高原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青藏高原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朵圣洁美丽的雪莲花。”

索南多杰说,藏毯可用作卡垫、地毯、靠垫、坐垫、挂毯等,一般用羊毛织成,搭配色彩鲜艳的花纹,千百年来与藏族相依相伴。从古至今,对于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来说,藏毯及其编织的技艺,是融入生活里的必需品。

世界藏毯在中国,中国藏毯在青海。

20世纪60年代在青海省都兰县的一座古墓里出土了距今2800年前的一块彩色“毛席”残片,是现代藏毯的史祖,这也是藏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体现。

据中国藏毯协会副秘书长陈亚丽介绍,藏毯按不同的编制原料主要分为五类:一是采用古老的植物染色法,以优质“西宁大白毛”为原料编织的仿古藏毯;二是用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高寒地带山羊、牦牛、骆驼的颈、肩、背部的绒为主要原料编织的绒藏毯;三是以柞绢丝为原料编织的纯丝藏毯;四是以柞丝和“西宁大白毛”混合编制的丝毛藏毯;五是天然色藏毯,用青藏高原藏系绵羊毛为原料,按原毛白、黑、褐、灰、黄等自然色经人工分选,混合不同比例搭配为多种颜色、七个色度,纺天然色纱编织。

▲ 中国藏毯协会副秘书长陈亚丽(右)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李韶辉 摄)

“藏毯主要分为寺院毯和居民毯两大类。起初是原始先民用来御寒防潮、携带物品的日常生活用品。如在旅途中白天用来携带物品,晚上用来睡觉铺盖的方缠、捆缠等。近代藏毯开始进入西方国家的富有家庭。除了它的使用价值以外,还有欣赏价值、收藏价值。”陈亚丽说。

在传承发展中创新交融

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五一路1号的河湟守艺馆,是青海索琳手工艺术品有限公司所在地,前店后厂,专织、经营手工挂毯。公司9名员工中,有3名是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公司负责人杨韶鹏告诉记者,西宁手工挂毯要经过编织、平、片、洗、投、修等十余道传统手工工序加工制作,结构紧密,坚固挺实,做工精细,具有坚韧耐磨、富于弹性、质地柔软、光泽透亮等优点,而且使用年代越久、光泽度越高。

▲索琳公司展台,观众自拍留念。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李韶辉 拍摄)

“你看蓝色部分是‘8’字结,中间分别是连环扣开绒、连环扣圈绒,边缘为马蹄扣,最外围是盘丝扣、背后的平织加上麻花锁边,这张挂毯包含了7种织法,集合了目前国内所有主流织造技艺。”杨韶鹏指着一幅图案简单的丝毛挂毯向记者一一讲解其中奥妙。

▲ 杨韶鹏(右一)向记者介绍7种藏毯编织技艺。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李韶辉 摄)

这幅挂毯由西宁丝毛挂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汪巧银设计指导编织。如今66岁的汪巧银是青海索琳手工艺术品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从14岁开始研习藏毯编织工艺,曾经负责中南海宴会厅、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挂毯编织,以及青海省人民政府贺香港回归之《青海湖》挂毯、青海省人民政府贺澳门回归之《鸬鹚岛》挂毯等十余项精美艺术品挂毯织造。

为了让西宁丝毛挂毯的技艺传承下去,汪巧银坚持创新技术、拓展图案、开班培训。当记者问及带过多少学徒时,她说“太多了,具体数记不清了。”

“坐在织机前,能让人的心静下来。看着鲜艳的颜色、精美的图案变成一幅幅挂毯,很幸福。我进青海藏毯一厂的时候,身高还不到一米四,师傅手把手地教。从一张白纸到技术员、车间主任,一直到非遗传承人,青海给了我太多,我要回报她。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是我的责任。”汪巧银说,有生之年最大的希望是织一幅体现大美青海绿水青山的三江源。

“藏毯构图古朴典雅,色彩艳丽,地域文化浓郁。吉祥八宝、吉祥四瑞、塔尔寺、度母、莲花、鹿、藏獒、云纹等,编织在藏毯工艺里的图案都有不同的寓意。”杨韶鹏说,藏毯在图案设计和用色的美感上充分体现了藏民族建筑的一些装饰风格、浓厚的藏传佛教和热贡艺术、唐卡艺术色彩。

▲ 青海西宁丝毛挂毯省级非遗传承人汪巧银站在她编织的挂毯《布达拉宫》前。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李韶辉 摄)

藏毯以古朴、自然的风格,能满足现代人返璞归真的同时又追求时尚的普遍心理。机织地毯以其优雅的色调、时尚的图案和高效生产的价格优势,给人们生活带来了美好的享受。而手工地毯匠心独具,丰富的色彩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鉴赏性和很高的收藏价值。与其他铺地物比还具备减噪、保温、防滑、防尘,且更环保等优点。

从藏族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发展到受全世界青睐的民族手工艺品,藏毯以其独特的编织技艺和文化内涵实现了蓬勃发展,同时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

“传承非遗文化绝不是一件束之高阁的事情,必须与市场经济的时代大潮相融汇,在求得生存中探求更新的发展之路。”6月7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地毯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志杰在国际地毯产业绿色发展论坛上表示。

王志杰说,要在适应消费市场中找到诸如中、高端定制,与旅游、拍卖、家居、建装等产业横向对接等发展渠道,在打开市场的实战中把手工地毯的艺术生命精粹保护下来,继承下去。

在创新中保持魅力与活力

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来到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在生产车间及企业的检测、设计部门进行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青海省将藏毯纳入全省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创新,生产规模、设备引进、技工培训等方面快速发展,藏毯产业成为拉动农牧区经济增长的地方特色产业。

距离西宁市区南15公里的南川工业园区,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毛纺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其依托青海本地特色优势资源和区域文化发展藏毯产业,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为“中国藏毯之都”。

▲ 青海藏羊地毯集团生产的羊毛机织藏毯。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健生 摄)

目前,该园区已经聚集15家藏毯毛绒纺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青海藏羊地毯集团公司、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喜马拉雅家居有限公司和青海大自然地毯纱有限公司为主的地毯生产和配套企业,以青海雪舟三绒集团、青海绒业集团公司、青海柴达木羊绒有限公司等为主的绒纺生产企业。

由园区持股的藏羊集团引进了全世界最先进的阿克明斯织机、威尔顿织机,产品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同任何产业转型升级一样,青海的藏毯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手工藏毯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为作坊式生产。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机织地毯的冲击,青海地毯产业也经历过难熬的阵痛。

“同一密度的1平方米手工地毯,印度卖270元,我们卖900元都不挣钱,成本是人家的三四倍。”喜马拉雅地毯有限公司总经理郎明海告诉记者,不只手工地毯不具备竞争力,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如此。2010年国家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喜马拉雅开始做机织簇绒地毯。“当时国外已经做了很多年的机织簇绒地毯,技术成熟,原材料充足,产业配套,而我们才开始起步,资金、技术都是一波三折,这种煎熬相当痛苦。”

▲ 天匠地毯展区。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李韶辉 摄)

郎明海1988年从河北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支边到了青海省畜产进出口有限公司,从事藏毯生产管理。先后任青海海源地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山东朝阳地毯有限公司总经理,青海圣源地毯有限公司、青海大自然地毯纱有限公司总经理,是中国藏毯协会专家委员、国家标准委员会地毯专业委员会委员。

“地毯作为青海的一个产业,有历史渊源,是一种文化传承,再加上社会就业压力大,青海省需要绒纺地毯这样的轻工业。”郎明海坦陈,目前运输仍是短板。“运费在喜马拉雅占到销售总收入的8.3%,比沿海地区贵了5%。我们的产品卖价要比沿海地区高5%才能不亏损。发达地区人才济济,生产资源完备,机织地毯发展比我们早很多年,而我们同类产品价格卖得比他们还要高,这本身就是个悖论。但青海硬是做到了。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核心竞争力,是技术、质量、创新。创新——失败——再投入,我们公司光产品开发就花出去1个亿。”

技术成熟之后,喜马拉雅坚持不断创新,2020年又开发超级柔软的尼龙地毯。目前,喜马拉雅拥有1000个地毯品种。

▲ 藏毯国际展现场。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文帝 摄)

经过多年发展,一批藏毯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藏毯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形成了集研发、设计、生产、展示、营销为一体的产业发展集群。“青海藏毯产品已销往美、欧、日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海外贸自主品牌‘藏羊’‘圣源’,手工藏毯、机织藏毯,已成为知名度较高的国际品牌。”青海省商务厅副厅长李雅林说,目前,青海藏毯产量占全国的70%,年销售收入近15亿元,藏毯产业已成为青海省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也是青海特色产业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与时俱进的藏毯产业不断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创新进步,始终保持着魅力与活力,传播着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家门口就能挣钱的“致富花”

藏毯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畜牧业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了青海财政收入、出口创汇,有效解决了农牧区劳动力就业。

青海工业职业学校新校区每年向园区企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1500余人。

2019年9月25日,果洛州贫困地区手工毯编织中级提高班的尕措加、尼玛尖措、调索金木被授予“优秀学员”称号。通过1年的学习,这些孩子已经可以织造200道手工挂毯。他们织造的《果洛——我们的家园》系列作品中,有《大武晨曦》《阿尼玛卿》《黄河源起》《拉加风韵》《龙恩佛塔》等,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学成归来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 藏毯展上富有特色的挂毯。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健生 摄)

“自2018年起,中国藏毯协会与果洛州人民政府、果洛州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及藏毯企业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索琳手工艺术品有限公司、青海藏毯谷地毯有限公司、海北州华瑞藏毯有限公司等企业展开合作,在果洛、海北、海东地区累计培训了500余人次的藏毯编织人员,围绕当地特色产业资源,以产业扶贫为载体,‘扶智’‘扶技’相结合,辐射带动、解决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实现了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脱贫的目的。”陈亚丽说。

通过藏毯传统工艺的拉杆连环扣工艺、藏毯高品质的拉绞八字打结砍头工艺、牦牛毛藏毯平织工艺、理论知识学习、擀毡、捻线技术指导等藏毯编织培训,使受培训贫困农牧民能够独立编织市场认可的手工藏毯和手工编织产品。

据陈亚丽介绍,培训结束后,中国藏毯协会对培训合格人员颁发合格证书,并委托青海藏毯谷地毯有限公司签订藏毯编织合同,创新推广牦牛毛手工编织平织地毯技艺,服务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扶智”“扶技”工程。考虑到果洛地区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并且每年的5月、6月份为当地农牧民采集冬虫夏草的固定时期,而12月~4月该地区处于封冻时节,电力供应不足,为保障当地贫困人员的收入并照顾到人身健康,藏毯编织的时间定为7月~11月,为期5个月。这不仅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新机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也为藏毯编织技术传承、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数据显示,青海省创新开展“市场+公司+基地+工厂+农牧户”产业发展模式,带动1万余人就业,让当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在青海人心中,藏毯既是一朵圣洁美丽的雪莲花,更是一朵温暖绚烂的“致富花”。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健生)

原标题:《【中国改革报】藏毯,舞出青藏高原“最炫民族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