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改变1995,开启未来的那一年
“你走之后没几天/邓丽君也跟我们说再见/张爱玲在秋天渡过了她最后一夜/英国少了一位黛安娜王妃……世界不断的改变改变/我的心思却不愿离开从前/时间不停的走远走远/我的记忆却停在/却停在那1995年。”这是黄舒骏的经典之作《改变1995》,总长7分26秒,提到了22个中外名人,13个地名。
1995年似乎真是一个引人注意的时间节点。今年,美国记者约瑟夫·坎贝尔(W. Joseph Campbell)出版了一本关于1995年的书《1995:开启未来的那一年》(1995: The Year the Future Began),他用296 页的文字试图说服我们,1995年那年发生的事情,对我们现在所在的世界是多么至关重要。
《1995:开启未来的那一年》书封露易丝·曼南德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篇《1995:开启未来的那一年》的书评,她认为:“历史对现在预言。历史学家往往在做这样的一件事:解释事情为何就这样发生了。因为我们都已知道历史的结果,所以这似乎就只是一个简单的回顾,将发生过的点点滴滴串连一起。但问题是,这些点滴有太多太多,还彼此纠缠关联。回顾历史就如同预言未来那般困难。”
被忽略的1990年代
这本书强调1995年,并非很有说服力,但这并不重要。没有一本“改变未来”的书是完全具有说服力的,因为所有事件的起因,也有各自的起因,除非是神,否则应该没有事物是可能独立存在的。甚至“蝴蝶效应”中,导致飓风的蝴蝶也不是无故扇动翅膀。
不管1959年或1995年发生了什么,这些事情都不可能脱离1958年和1994年发生的事件独立存在。所有改变,都有因有果,环环相扣。
当然,这些并不是这些“改变未来”的书想要探讨的核心。他们正试图赋予单一事件发生前后的解释力,或者聚焦于日历上某个日期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当然可以对这种“解释力”进行怀疑,但不可否认类似“改变未来”的标题确实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重新注意到早先可能忽略了的事件或年份。
坎贝尔的书让我们注意到1990年代。正如他所言,那十年几乎被我们忽略了。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是因为许多美国人觉得这十年风平浪静,也许是因为这十年恰夹在两个时期中间,而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早获得了巨大关注:“里根时代”和“恐怖时代”。
事实上,美国的1990年代并不如此平静。许多战争依然在世界各地爆发。只是,美国较少(尤其是克林顿总统时期)参与其中。
然而,对美国而言,1990年代拥有真正的繁荣。1993年,克林顿成为美国总统,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是48884美元。六年后,这个数字变到了56080美元,而联邦政府还有1256亿美元盈余。盈余在2000年更大了,但自2001年以后,联邦政府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到了2013年,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为51939美元,而预算赤字为6800亿美元。而1990年代的股票市场以2753点的道琼斯指数开市。1999年交易结束时,道琼斯指数在11497点。401(k)(美国养老金计划)不出问题,美国中产阶级便觉得生活是好的。但1990年代的公共服务却没有跟上。
1990年代,汤娅·哈丁(Tonya Harding)、罗德尼·金(Rodney King)、艾米·费舍尔(Amy Fisher)、苏珊·史密斯(Susan Smith)这些名字经常出现在美国新闻中。此外人们记住了《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很喜欢玛丽亚·凯莉的歌,棒球比赛进入“类固醇时代”(指滥用药物),篮球的世界则是属于乔丹的。
1990年代,美国也发生了哥伦拜恩校园枪击事件(1999)、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1995)、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1993)、韦科惨案(1993)。而在世界各地的其他地方,亦有索马里内战、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南斯拉夫种族清洗、车臣战争、塞拉利昂内战……
那时克林顿有一条著名条例——“不要问、不要说”,它禁止服役士兵在军中透露自己的性倾向,似乎也是一句适合时代的口号。那个时代没有冷战、没有民权运动、没有越南战争、没有石油禁运、没有里根革命。可以说克林顿是为这十年留下印记的关键人物,但他却在另一件令人震惊的头条丑闻中成为主人公。
1995年的五大事件在坎贝尔眼中,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偷情是发生在1995年,为未来打开大门的五件大事之一。其他四件事是:辛普森审判、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为解决波黑冲突的代顿谈判以及互联网领域的浏览器之战。上述事件当然能反映那个时代,但这不是坎贝尔的观点。他的观点是这些事件标志着当代(美国)的开始。
坎贝尔则认为,辛普森审判的意义几乎和种族无关。比如美式橄榄球黑人运动员辛普森杀妻案是美国当时最为轰动的事件。案件的审理也一波三折。1995年1月24日,加利福尼亚最高法院开始正式审理辛普森案,并于10月3日结束。辛普森因涉嫌谋杀前妻及餐馆侍应生郎·高曼而被指控,但最后无罪获释,仅被民事判定为对两人的死亡负有责任。
据刑事审判结束后的全国调查,大多数黑人与白人对辛普森有罪与否的看法存在天壤之别。不少人将辛普森审判和种族关联起来。宣布裁决的时候,许多美国白人感到吃惊,陪审团居然可以无罪获释一个动机明显,血证如山的犯罪嫌疑人。审判因此多了“意味”,这一桩“世纪审判”也揭示了美国白人和黑人对种族关系的严重分歧。
坎贝尔则认为,辛普森审判的意义几乎和种族无关。他认为辛普森被无罪释放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富有的被告人。辛普森的判决充满争议,因为他是一个特殊的被告,一个富有且能引起人们关注的体育娱乐明星,只是正好也是非裔美国人。对他而言,金钱和名利才能请来价格不菲的律师。
在坎贝尔看来,裁决结果的影响比裁决结果本身更耐人寻味。他说,审判“削弱但并没有扭转”民意调查中美国白人和黑人认为种族关系改善的趋势。
那么,辛普森审判的意义是什么?坎贝尔认为是让人们注意到DNA取证的可信度。对辛普森不利的DNA证据被辛普森的律师之一、遗传基因指纹鉴定专家巴里·舍克(Barry Scheck)破解。坎贝尔认为,舍克从来没有质疑DNA证据本身的有效性,他只质疑调查警方为了取得“想要”的结果,对这些证据进行过“处理”。
另一个大事件是网景浏览器,当年由24岁的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开发。1995年8月9日是世界电脑和网络界都不会忘怀的日子。成立还不到16个月的网景公司在纽约上市,开盘后股价一路飙升,最高时竟达到71美元,2个小时内500万股被抢购一空,夜幕降临时以每股58.25美元收盘。年仅24岁的安德森一夜变身成亿万富翁。
年仅24岁的安德森一夜变身成亿万富翁两个多星期后,微软发布Windows 95。为了Windows 95的广告,微软猛下了3亿美元。微软第一代IE浏览器也紧随其后,以至于互联网市场掀起了一阵大战。网景很快就被微软制服。1998年11月,网景被美国在线(AOL)收购,影响力也不如从前。但坎贝尔认为,是网景的IPO唤醒了互联网世界。“让网络变成流行。”这表明,网络可以是一片快速赚钱的地盘。今天,每个人都梦想着和几个大学朋友创造出一个应用程序。
网景IPO可能没能使网络成为主流。但最主要的是,互联网的几次“质变”几乎在同一时刻出现了。大型免费分类广告网站Craigslist、线上拍卖及购物网站eBay等都始于1995年,那一年互联网门户网站雅虎也刚成立,纽约时报的网站也开始出现,Sun Microsystems公司推出了Java程序设计语言和Java平台。坎贝尔估计,在1995年有20万至4000万人使用互联网。这个数字非常关键,它足够令企业家去思考是否值得在这未知的领域进行投资。
“虽然现在人们接触到的网络不是1995年发明的,但1995年,互联网开始进入人们的主流意识。” 坎贝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