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沪苏组织部门联办“金融协同”研讨班,46名学员一半是正处

奉超 / 苏州日报社“苏州圆桌”微信号
2021-06-15 10:27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一年一度高考季,也是典型的江南雨季。潮湿、晴热,气温一路向上。

这一周,孙健和他的45名小伙伴完成了一次特殊的集训:6天、18间“教室”、16节大课,讨论、参访、拓展,行程数百公里,一路小跑。高考季里的这场职训,让孙健有一夜之间被拉回高考的感觉。

孙健是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6月6日,他参加的“上海——苏州推动金融创新协同专题研讨班”开班,这是近年来沪苏两地组织部门联办的首个“金融班”

上海开班、苏州结业;46名学员,一半是正处职干部,上海21人、苏州25人;培训前三天在上海,侧重“听”和“看”,后三天在苏州,落脚“问”和“做”;现场教学总共安排了6场,平均一天一场。不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意图明显,沪苏同城的概念也被再次凸显。

金融创新协同,是上海与苏州合作意愿强烈且颇有成效的领域。“46人班”,将沪苏的这一“志趣相投”又往前推了一步,但,仅此而已吗?

就在研讨班结业当天,苏州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召开,时间点的巧合,耐人寻味。借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沪苏干部交流“出圈”的步子正在逐步加大;发力与长三角一体化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沪苏的“交点”和“试点”也在入深入里。

壹 

这次研讨班,办得比较低调。

官方对“研讨班”的定位是一次“内部培训”。培训现场也确实如此,小型的开班式、简洁的开班动员、4人组的班务保障等等,都传递给人一种紧凑高效的印象。而本身,由上海、苏州各遴选21名、25名干部的参训规模也不算大。

“小”,学员精干。

在参训名单上,圆桌观察员发现,两地参训干部以金融、发改委、经信、科技、商务条线为主,除了“条口”核心,不少学员还都是一把手,商务局局长、工信局局长、区发改委主任、经委主任、科委主任、科技局局长等悉数在班。在充分考虑岗位关联性的同时,学员数量还有意识向沪苏毗连板块“倾斜”,如,上海青浦嘉定的干部来了8人,与之对接的苏州板块干部就有6人。

“小”班的能量,还在课程。

研讨班总共设置6场专题授课,每一场都分量十足,不但讲授者“咖位”了得,话题也是紧扣热点焦点。

既有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围绕“新发展理念与长三角一体化”,解析沪苏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又有上交所原总经理屠光绍关注的“新发展阶段与金融结构变动”,还有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对“中国经济”的展望,这也是任泽平加盟东吴证券后首次为苏州干部授课。

因为有着上海、江苏各20多年工作的渊源,而且还做过苏州的“一把手”,今年72岁的陈德铭笑言“看到大家就特别有感觉”,3个小时的课全程站着讲完。其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思考与台下干部们的实践感悟产生诸多共鸣,现场气氛热烈。

小班的“狠”,是跑着学。

此次研讨班的“课堂”,有12个设在“外场”。上海证交所、中国证券博物馆、相城大厦、智谷小镇、展示中心、东沙湖基金小镇等,涉及上海、苏州五区一县(市)。一个点、一次课题讨论,专题学习“动”起来的同时,也给每一位学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金融和科创是我们规划的两条主线。”负责课程设计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俞旭明告诉“苏州圆桌”(微信号ID:suzhouyuanzhuo),应用课程的高比例设置是为了更加贴近此次干部培训的目标,高站位、高敏锐度、强执行力的专能实训必须突出“现场+应用”。

这里有必要插一句。作为此次研讨班的承办方之一,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依托上海交大,业内称“高金”,是专为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家战略而创立的商学院,定位“国际一流、亚洲第一、中国唯一”。联手“高金”,足见此次“46人班”的立意和眼光,也掂得出主办方对于沪苏金融创新协同的期待。

贰 

一个研讨班,只是冰山一角。

2020年年底,上海与苏州首批8名跨区域交流干部到岗,其中,上海与苏州市级之间各对应交流2名处级干部,青浦区和吴江区之间各对应交流2名科级干部;

2021年1月,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签署“实施意见”,三地建立轮值形式的领导干部示范培训制度,每年举办一期;同一天,示范培训班首期在吴江开班,学员共46名,为期10天。课程涉及数字经济、智慧城市、产业招商、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几乎都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热点;

3月9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党委组织部召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工作座谈会,签署《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工作合作备忘录》;

4月16日上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中青年干部专题班(第二期)结业;

截至目前,已有17名苏浙皖干部和17名上海干部跨区域挂职,涉及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城乡建设等重要领域和岗位。一系列“实质性”动作,突破了干部交流的常式定式,很多做法具有超前性和示范意义,需要很大的政治智慧和行为魄力。

“早上8点到晚上9点,除了吃饭3个小时,几乎全在课上。”

圆桌观察员手上也有一份研讨班的作息表。从6月6日(周日)开班到11日下午结业,每天的课程基本从上午9点开始,到晚上8点半结束,最晚一天课排到晚上9点半,加起来总课时30小时,平均每天5小时,这还不算课题讨论的时间。

与之对应,6天的研讨行程安排,两地主办方花了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准备,对接协调的工作群“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

尽管“累”、“有点吃不消”,但对于能参加这样一次从眼界到思维的高强度训练,孙健还是觉得很幸运:学习上海,学的是一种“发展视野”和“眼光”,立足全域谋一域的站位自觉很关键;而对接上海,则要把自身优势坚实树立起来并充分发挥出来,这两点很受启发。

干部交流,首先在于“有触动”: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互学互鉴,破除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交流,还要“长本事”:拓展视野、提升本领,要拿出解决实际问题、打开工作局面的实招、真招、狠招。最终,通过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干部交流,打破区划壁垒,形成开放灵活、互联互通的平台和机制。

长三角干部跨域交流尤其是沪苏干部合作的“实际行动”,其核心就是“跟上”并“融入”一体化节奏,实践干部教育交流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的同频共振。

 叁 

 一周下来,46个同学都成了朋友。而这个“朋友圈”的能量,非你我能想象。

谈及学习收获和工作启示时,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张东驰的一番话很有代表性:沪苏同城机会多,尤其是对苏州,每个机构、每个人、每项工作都必须重视沪苏同城带来的巨大机遇,说具体一点就是,各项政策和活动都应该、也必须跟上海互动,这是一条基本思路。

对于沪苏协同创新,上海市闵行区财政局局长李骏更关注“如何更有效”:沪苏形成更为创新融合开放的格局,是长三角协同的关键,也是打造“极中极”、“核中核”的重要环节,为科创提供更好的金融生态,两地可以投贷联动、股债结合,把金融活水引向科技企业,激发创投动力。

苏州是长三角经济“第二城”,地理位置上紧挨上海。推进沪苏同城化,上海的功能就能成为苏州的功能,上海的优势就能成为苏州的优势,反过来,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同样离不开苏州的强势支撑

“沪苏同城化,其实就相当于上海人多了一个金鸡湖和阳澄湖,苏州人多了一个陆家嘴和外滩。”上海苏州各自贡献长板,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所以,苏州的“更主动积极”,也是构筑自身发展优势的迫切需要。

在大有可为处,大有作为——

金融服务实体,在服务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实体“被绑架”?

能否强化沪苏试点联动,打造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数字人民币生产发行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区域联动中心、产业生态中心?

能否以苏州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为依托,叠加上海大数据金融应用,推动打通跨区域数据通道?

建议推动沪苏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级基金落地,研究争取银保监会支持专门针对沪苏一体化的专项资金通道。

……

6天时间,培训班出了4篇课题调研成果,6篇“学思悟践”,两期学习简报。高强度的学,激励着思维创新,也催化着作为创新。

在外界看来,沪苏创新形式的干部交流培训将在短时期内引发连锁反应,从“优质资源共享”、“创新机制共推”到“干部学员共育”,两地更高层面、更广领域的合作空间,将被打开。

引领者、传播者、实践者。沪苏两地为学习交流干部打上的三个标签,也在不断拓展长三角一体化干部“破圈”“入圈”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持续提高专业化能力,在相互学习借鉴中炼长板、补短板,让每一个人都有激情、敢创造、能担当。

沪苏“46人班”:很低调,也很不简单。

连接苏州吴江与上海青浦的元荡桥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象征。

(原标题为《沪苏干部联手有多“狠”?这个低调的研讨班不简单!》)

    责任编辑:李克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