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英美媒体讣文中的李光耀:新加坡对于李光耀太小了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于今天凌晨逝世,各国媒体纷纷发布讣闻,澎湃新闻对英美媒体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编译。
《经济学人》:新加坡对于李光耀太小了
《经济学人》首先称赞李光耀作为新加坡的代表人物,以一己之力将这个资源匮乏、移民杂处的弹丸小国“从第三世界带入了第一世界”,在这一点上做得比另外两位强人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和金日成都要好。
就任新加坡第一任总理后,一向以铁面示人的李光耀只有一次展现出软弱的一面。那是在1965年8月,李光耀宣布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时落泪。《经济学人》文章称,李光耀也许是预见到,新加坡失去了内陆腹地,意味着他无法执掌一个足够大的舞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建国之初的新加坡所面临的重重外患和内部脆弱的社会结构,促使李光耀一方面常年维持巨额军费开支,另一方面对国民的民主自由多有限制。具体手段包括不公正的选区划分、强力的媒体管控、对反对派人士及外国媒体的法律滋扰等。尽管新加坡有民主选举,但选民们如果投票给反对派候选人,他们的选区会在财政资金分配上受限。再加上人民行动党使新加坡经济常年保持高增长,事实上民主选举并不威胁到该党的执政党地位。
李光耀笃信精英统治,他曾说:“在被爱与被畏惧之间,我认为马基雅维利是对的。如果没有人害怕我,我便毫无意义。”至于家族统治,他则认为才华会代代相传:“偶尔两匹灰马也能生出一匹白马,但很罕见。如果你有两匹白马,生出的总归还是白马。”
《经济学人》文章总结道,作为一位地缘政治思想家,“他一定想知道,如果命运给他的不是一个城邦,而是一个超级大国,一切又会如何?”
《纽约时报》:李光耀在争议声中取得成功
《纽约时报》的报道用了以下词语来形容李光耀:高效,不动感情,廉洁,有创造力,有远见,讲实用。
文章称,李光耀的领导有时被批评为压制自由,但其施政方案成功了。新加坡成了一个国际商务和金融中心,因其高效率和低腐败水平而受赞誉。
李光耀的“新加坡模式”有时被批评是一种软性独裁主义,它包括中央集权、清廉政府和经济自由主义,同时压制政治反对派,严厉限制言论自由和公众集会,这些手段造成了一种谨小慎微和自我审查的氛围。这一模式被多国领导人赞赏,成为无数学术案例研究的对象。
然而近年来,一些政治网站和博客开始发出反对李光耀及其系统的声音。随着李光耀个人影响的衰退,这一模式会如何发生转变也是一个问题。
BBC: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新加坡到处都是李光耀的印记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称李光耀以新加坡繁荣的“建筑师”而广受尊重。文章称,凭借其眼光和无情的实用主义,李光耀将新加坡从一个没有自然资源的小岛改造成了一个繁荣的经济体。他成功地引导新加坡人的力量,创造了混合私人与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奇迹。他使得新加坡繁荣、现代、高效、杜绝腐败,并且海外投资者蜂拥而入。
但他也因铁腕统治,尤其是人权方面的不良记录而遭到批评。在他治下,新加坡的言论自由被严加限制,政治反对派频频成为法庭目标。
BBC的文章称,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这个国家到处都是李光耀的印记。李光耀对于他为了维持秩序而采取的镇压措施,以及认为只有自己的判断才是唯一正确判断的笃信都不抱什么歉意。没有人能确定新加坡在失去他之后会走向何方。
《金融时报》:新加坡走到了十字路口
英国《金融时报》称李光耀是二战后亚洲最受人尊敬和富有争议的政治家之一,在他去世之前,他也是亚洲依然健在的最后几位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
他认为自己取得的最为伟大的成就是,在长期腐败横行和政府效率低下的东南亚宣扬了良治理念。但他以遏制新闻自由等民权为代价实现了自己的这一目标。
在李光耀逝世之际,新加坡这个由其一手打造了经济和政治模式的城市国家走到了十字路口。如今新加坡面临艰难局面:劳动力人口日益减少,越来越依赖外国移民,民众也前所未有地要求政府扩大民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