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互联网+”与日本马桶盖背后的“工匠精神”契合

白天亮/人民日报
2015-03-23 16:45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随着技术和理念的普及深入,“互联网+”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传统制造业的核心环节——生产制造。 东方IC 资料

        最近,“互联网+”成了众人津津乐道的新词。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将带来的改变,引发无限畅想。

        不过,相比“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高科技产业”早已开展得热火朝天,不少传统制造业企业对互联网的态度,一直有所保留。不久前,日本电饭煲、马桶盖热销,就有观点认为,这是给“互联网思维热”提了个醒,于实业而言,回归技术、回归产品质量才是根本。今年两会上,也有企业负责人表示,于制造业而言,互联网提供的主要是渠道,影响的主要是营销,而非占主体的制造环节,做实业恒久不变的关键还是技术和质量。

        有研究显示,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营销的互联网化,包括在网络上推销、在微信上做广告。其后是渠道的互联网化,典型如一些传统商业企业纷纷把阵地转向网络。之后则会是产品及其制造企业生产运营的互联网化。

        按照这样一种轨迹,最先被互联网改变的,无疑是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的服务环节。前者如电商正逐渐取代实体商铺的主体地位,打车软件、专车服务冲击着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互联网+”还在餐饮、修车、家政等更多的服务领域催生新业态。后者如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相继把互联网技术融入营销、售后环节。然而,互联网的影响不会停步。随着技术和理念的普及深入,“互联网+”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传统制造业的核心环节——生产制造。

        有人说,再怎么“+”,对实打实的生产制造不会有根本改变。饮料不还是要做成质量可靠口味佳的液体吗?大飞机不还是离不开一个个铆钉吗?游客去日本买电饭煲、去德国买刀具,吸引他们的不是什么互联网新概念,而是传统的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于传统制造业而言,产品形态、市场对产品的基本要求,一定时期内往往不会因网络化而改变。但是,“互联网+”完全可能带来制造方式的颠覆、生产技术的改变、加工工艺的革新。

        “互联网+”,不单能使传统制造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得更好,更有助于把电饭煲、饮料等传统产品做得更好。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继而提升技术水平和精准程度,一些过去达不到、做不好的工艺有可能实现。互联网的融入,拉近用户和制造商的距离,从用户的需求、体验出发,产品的功能和质量都有可能借此跨出一大步。“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提升,与“工匠精神”所强调的“追求技术和质量的精益求精”,恰恰契合。传统制造业拥抱互联网,获得的不只是改变,而是提升。

        换个角度,电饭煲等热销产品的取胜之道也需要“互联网+”热潮中的从业者思考。再前沿的理念、再先进的技术,离不开稳扎稳打,离不开对技术和质量的完美追求。把最基础的工作做到最精、把最平淡的环节做到最好,才会赋予产品长久的生命力。

        真正的融合或许就是这样。不是彻底的取代或谁颠覆谁,而是在冲击和适应的过程中彼此影响、各取所需、取长补短,最终实现相互的促进和提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