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舞台剧《永远闪闪的红星》首演,用国潮风讲述经典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实习生  苗佳
2021-06-14 10:40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电影《闪闪的红星》作为中国第一批彩色片,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当中,也曾经多次被搬上舞台。如今,又有一部《永远闪闪的红星》以“青春国潮互动舞台剧”的概念改编并呈现了这部经典。

6月12日,该剧在上海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正式首演。在尊重作家李心田原著小说《闪闪的红星》故事情节的基础之上,创作者运用多种戏剧手段,并添加了呼麦、舞蹈、抽象画等元素,使该剧兼具经典魅力与时尚气息。

《永远闪闪的红星》海报

和电影上映时隔50年,舞台剧《永远闪闪的红星》希望不仅仅做一部主旋律作品,更是一部有关青春与热血的剧。全剧以潘冬子从一个简单的具有正义感的儿童,成长为一个机智勇敢的红军战士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同时刻画了最终觉醒的农村妇女冬子妈、憨厚正义的冬子爸、英勇的红军战士等角色。

在谈到红色经典如何感动当代时,该剧编、总导演张弓惊表示:“小说和电影《闪闪的红星》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但是舞台剧《永远闪闪的红星》绝不仅仅是致敬经典。时代沧桑巨变, 观众的欣赏习惯也已经变化。如果简单重复电影片段,并不是我们所愿意做的。”

因此,为适应当下观众的欣赏习惯,全剧增加了很多国潮、互动的元素。

每位观众在入场前会得到一个小红心贴纸,座位上也会放一盏小红星灯。演出过程中,台上的“红军”会在观众席过道来回走动,观众在台下的呼喊,也改变了剧中反派演员的活动动线。但张弓惊也表示,真正的互动是要抓住观众的观剧心理,让观众随着戏苦、随着戏笑。

而对于“国潮”的定义,导演张弓惊认为,这是一种骨子里的中国美学观,也是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抽象艺术。这一点体现在很多舞美设计上。剧情上也借助一些抽象的表达手法,通过潘东子的三场梦境,借助民间摊戏、抽象的面具、牛鬼蛇神等讲述了潘东子对红军的认知从朦胧到具象的过程。

《永远闪闪的红星》剧照

为了《永远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功,出品方组建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实力创作团队。该剧制作人程黛雄是90后青年导演、戏剧制作人,演员中也有很多00后加盟。刚刚在《戏剧新生活》中圈粉不少观众的新锐导演刘添琪也加盟了剧组。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在演出结束后谈到,“这一个半小时我一直沉浸在革命的、浪漫的、现实的、历史的教育当中。特别是现场不仅有我这样年龄阶段的,也有很多年轻人,特别是还有很多小朋友,这三种人群都在享受一部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

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在场外打卡拍照,作为纪念。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