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河北人民版叔本华被指抄袭:16万字的书抄了11万字

任然
2015-03-20 13:2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韦启昌先生翻译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晚年作品《附录和补遗》中的名篇《人生的智慧》,这是国内第一本从德文翻译的全译本。14年来此书经过四次再版和反复修订,已成为一个声望甚高的译本。2015年2月7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在广州方所书屋举办了“叔本华系列”读书活动,译者韦启昌先生专程从悉尼回国作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叔本华”的演讲。听演讲的读者挤满了大厅,还有许多读者站在大厅外听完演讲。演讲结束后读者提问半个小时,“韦译叔本华”在读者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最近,我们发现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了一本由庞建琴翻译的叔本华著《人生的智慧》(以下简称“庞译”),大量抄袭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韦启昌翻译的《人生的智慧》(以下简称“韦译”,以2014年4月第二版为蓝本)。不见翻译,只见抄袭,其行为之大胆令我们震惊。

     
        庞译共238页,155千字,没有外文版权说明,不知道译者是根据什么版本翻译的。全书共7部分内容,其中除了“导读”(没有署名)、第二章(共23页)、第四章(共42页)之外,引言、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共计198页,约110千字几乎全部抄袭了韦译。我们仔细核对了两本书的文字,抄袭的内容和方式主要有:   

        一、文字完全和基本一致的段落   

        在发现抄袭问题的198页中,庞译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对韦译的几乎是逐字逐句的抄袭。这儿仅举一例:

        韦译第160-161页:

        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到了晚年就智力衰退,变得孩子气,甚至出现精神错乱,原因就在于忽略了我在这里所说的要点。例如,这个世纪的著名英国诗人华尔特·司各特爵士、华兹华斯、修特等,到了晚年,甚至在步入60岁以后精神思想就变得衰弱、呆滞,甚至沦为痴呆。对此的解释无疑就是他们都受到了高额金钱的诱惑,把文学当成了一种生财工具。这诱使他们进行了违犯自然的脑力劳作。谁要是把毕加索斯套上苦役的轭子,用鞭子抽打文艺女神,那么,一如那些强迫得到维纳斯爱神服务[19]的人,同样会遭受惩罚。我怀疑甚至康德在最后成名以后,在其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也是工作过头了。这样,他生命中的最后四年就成为了他的第二个童年期。相比之下,魏玛宫廷的先生们——歌德、魏兰、涅布尔等——直至高龄都能保有完好的思想能力和精神活动。这是因为他们并不是为金钱而写作的人。伏尔泰也属于这样的情形。一年中的每一个月份对我们身体的状态、健康,甚至我们的思想,都有着某种直接的、独立于天气之外的影响。  

        庞译第159页(其中的黑体字是庞译的修改,下同):

        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到了晚年就智力衰退,变得孩子气,甚至出现精神错乱,原因就在于忽略了我在这里所说的要点。例如,(删去的文字:这个世纪的)著名英国诗人华尔特·司各特爵士、华兹华斯、修特等,到了晚年,甚至在步入60岁以后,精神思想就变得衰弱、呆滞,更有甚者最后变成了痴呆。结果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们都受到了高额金钱的诱惑,把文学当成了一种生财工具。在这种诱惑下,他们不断进行着违犯自然的脑力劳作。谁要是把毕加索斯套上苦役的轭子,用鞭子抽打文艺女神,那么,一如那些强迫得到维纳斯爱神服务的人,同样会遭受惩罚。我怀疑甚至康德在最后成名以后,在其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也是工作过头了。这样,他生命中的最后四年就成为了他的第二个童年期。相比之下,魏玛宫廷的先生们——歌德、魏兰、涅布尔等——直至高龄却依然保有完好的思想能力和精神活动。这是因为他们的写作并不是为了赚取金钱。伏尔泰也属于这样的情形。一年中的每一个月份对我们身体的状态、健康,甚至我们的思想,都有着某种直接的、独立于天气之外的影响。

        二、颠倒韦译的词序、语序或稍稍增减几个字

        在大量复制韦译的过程中,庞译对韦译的一些句子作了词序或语序的调整,稍稍增减几个字,或者,在抄袭韦译时把“即”或“亦即”换成“也就是”,把“一切”换成“所有”,等等。这样的抄袭在涉及抄袭的198页中大量存在,使庞译的抄袭行为更显得“欲盖弥彰”,仅举几例:

        (1)韦译第130页: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或者事过境迁以后,虽然这些事境当时影响过我们,但我们再也无法唤起和重温当时被这些事境所激发的情绪和感觉;但却可以回想起当时由这些事境所引发的意见和看法。后者是当时的事境的结果和表述,是测量那些事、境的尺度。因此,对那些值得回味时刻的记忆和记录,应该小心保存下来。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日记会很有帮助。

        庞译第124页: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或者当事过境迁以后,尽管这些事境(删去)当时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但我们之后再也无法唤起和重温当时由这些事情所引发的意见和看法;但却可以回想起当由这些事境所引发的意见和看法。后者是当时的事情的结果和表述,是测量那些事情的尺度。因此,我们应该小心地把那些值得回味时刻的记忆和记录保存下来。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日记会很有帮助。

        (2)韦译第196页:

        必须为邪恶之神作出牺牲。换句话说,我们要不惜花费时间、人力、金钱和忍受烦琐、不便以及减少自己的需求,目的就是为了杜绝发生不幸的可能性。我们作出的牺牲越大,那发生不幸的可能就越小、越遥远。

        庞译第202页:

        必须为邪恶之神作出牺牲。换句话说,为了杜绝不幸发生的可能性,我们要不惜花费时间、人力、金钱和忍受烦琐、不便以及减少自己的需求。我们为此牺牲得越多,不幸发生的可能就越小、越遥远。

        (3)韦译第207页:   

        因此,在童年时期我们就已经打下深刻的或者肤浅的世界观的坚实基础。我们的世界观在以后的时间里会得到拓展和完善,但在本质上却是不会改变的了。    

        庞译第212页:

        因此,在童年时期我们就已经打下深刻的或者肤浅的世界观的坚实基础。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的世界观会得到拓展和完善,但其本质却是恒久不变的了。    

        三、在整段的文字中漏抄几句

        一般的常识是,为了尊重原作者的版权,翻译他人的作品时不能随意删改;即使要删改,译者也要注明删改的地方和删改的原因。但庞译有不少地方“漏译”,这样的“漏译”显然有“欲盖弥彰”的嫌疑。也举一个例子。 

        韦译第168页: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人的判断力都糟糕透顶,那不过是偏袒他们的政党或者阶层的某种言论、表白而已,根本谈不上客观和公正。这些都归之于这一事实:意欲在这些人的身上远远地压倒了认识力,他们微弱的智力完全服务于意欲,甚至片刻也摆脱不了意欲的控制。

        庞译第168页: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人的判断力都异常糟糕,意欲对这些人的作用远超过了认识力,他们微弱的智力完全服务于意欲,甚至片刻也摆脱不了意欲的控制。(漏译:那不过是偏袒他们的政党或者阶层的某种言论、表白而已,根本谈不上客观和公正。这些都归之于这一事实:)     

        四、把正确的字抄成了错字   

        例如:

        (1)韦译第16页:  

        他只能享受感官的乐趣、低级的社交、庸俗的消费和闲适的家庭生活。

        庞译第14页:

        他只能享受感观(错字)的乐趣、低级的社交、庸俗的消费和闲适的家庭生活。 

        (2)韦译第189页: 

        不过,当然了,对于一个需要谨守这一条以及下面的这些规律的世界,我们避之唯恐不及呢。        

        庞译第193-194页:    

        不过,当然,对于一个需要谨守这一条以及正(错字)面的这些规律的世界,我们避之唯恐不及呢。   

        五、引文的翻译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185次提到了历史上97位哲学家、作家等,102次提及和引用了48句名言、格言和谚语,提到了63部作品。韦译翻译了这些引文,没有引用其他译者的翻译。庞译不仅全部照抄了这些引文,并用蓝色的仿宋体字排版,而且在抄录的过程中又搞出错误,把原文与引文弄混,例如庞译第15-16、第119、第126页等。

        另外,关于德语wille的翻译。韦译在“译者序”中,说明了为什么要把叔本华的重要概念wille翻译成“意欲”而不采纳通行翻译的“意志”。 wille应当译为“意欲”还是“意志”本是学术之争,现在大部分译者仍采用“意志”的译法,因此“意欲”的译法成了韦译的一个符号或标志。庞译中全盘照抄了韦译的“意欲”译法。

        图书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中国人历来视图书为神圣之物,认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现在“存在着抄袭模仿”“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简单地唯市场马首是瞻”“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这也是对图书市场的批评。             

        对韦译《人生的智慧》这样一本在读者中口碑甚佳的译著,庞建琴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化为自己的译本,出版方只唯金钱、只唯市场,出版此种译本是对译事和出版事业的亵渎。

        (感谢读者刘旻玮对文章的贡献)

        本文原标题为《不见翻译,只见抄袭》,发表于2015年3月18日的《中华读书报》,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中华读书报的微信订阅号是“zhreading”。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