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宫崎骏与吉卜力的世界里,重温那些记忆中的经典
原创 艺术头条 雅昌艺术网 收录于话题#艺术427#展览182
欢乐与痛苦、徘徊与坚持、思考与灵感……在宫崎骏和吉卜力的作品里总能让我们感受到各种复杂的交织与矛盾,然而,就像喧嚣过后的一丝宁静,这让我们永远对美好更加的珍惜。
2021年6月11日,“宫崎骏与吉卜力的世界——动画艺术展”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开幕,此次展览历经四年时间,是对宫崎骏与吉卜力的全面解读,通过大量珍贵资料展现吉卜力工作室幕后的故事,以近300幅覆盖《龙猫》《千与千寻》等21部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经典动画片复制画稿和设计稿,及珍贵赛璐璐原片,展示了吉卜力工作室动画电影的创作历程。
铃木敏夫手写的展览主题
这是一个简单的展览,简单到让你看不到什么新奇的内容和丰富的展品,也许到这里只是来放松一下自己紧绷了许久的心情;这是一个熟悉的展览,熟悉到让从未看过这场展览的人都能想到里面的内容,也许到这里只是来寻求内心深处曾经的呼唤。这也许不是你所期待的,因为这个展览既没有电影画面的美妙,也没有电影故事的精彩,更没有电影音乐的动听。看展,像是在聆听,聆听我们内心最期待的故事;看展,像是在述说,述说我们人生最真切的感悟。
现场实景还原《龙猫》经典场景
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展览,是为喜爱宫崎骏、吉卜力工作室以及他们作品的人们举办的一场展览。让人们相约在宫崎骏与吉卜力的作品之中,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让坚守善良和追求美好的人们找到彼此共同的方向。
展览现场:走进吉卜力的世界
展览的观看顺序先从今日美术馆的1号馆的四层展厅开始,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吉卜力依据今日美术馆空间特点而量身打造的独家装置——吉卜力世界之门,里面绘满吉卜力动画人物,穿过《哈尔的移动城堡》的随意门,宫崎骏与吉卜力的奇幻世界就此展开。
吉卜力世界之门
照片墙
接下来,观众可以看到吉卜力工作室三位灵魂人物的照片和介绍,众多照片中有一张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宫崎骏导演退休记者会(撤回前)”,从1986年开始到2008年宫崎骏先后六次提出退休,但是又反复的付出,2013年他再次提出退休,并说是最后一次,然而又一次食言,直到今年他依然在监制动画电影,比如《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原计划2019年上映,但现在依然在制作中,号称是宫崎骏人生最后一部动漫。
海报墙
《龙猫》海报
《悬崖上的金鱼姬》海报
穿过这一空间,来到的是挂满海报的展厅,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部电影的海报都有两张,天禹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沛然介绍,吉卜力制作的电影海报都是作品未完成前就做好了,并且这些海报还透露着很多电影制作过程中有趣的故事,比如《千与千寻》的制作,大家熟知的是讲述千寻与白龙的故事,但当整部电影制作完成之后,发现讲述的是千寻与无脸男的故事,因为无脸男出镜的时间要比白龙长。
这些海报也告诉我们,铃木敏夫将作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己有意识的去分析这个时代,然后在进行创作,另外一类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发掘出这个时代的内涵,宫崎骏属于后者。
《辉夜姬物语》海报
此外,像《辉夜姬物语》,可以从中看到有铅笔线的运用,这在动画制作中非常耗时,而这部作品的创作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背后付出的都是大量的时间成本,由此可以看到吉卜力为了保证影片的质量和品质,不惜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当然这也很容易让工作室陷入危险的境地,比如《龙猫》从开始构思到最终完成,历经了整整6年,《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从宫崎骏看到原著直至电影问世,花费了40年之久,制作《幽灵公主》花了23。5亿日元,《辉夜姬物语》更是耗费了51亿日元成本。
吉卜力工作室发展历史展示区
穿过这一区域,观众可以看到吉卜力工作室从成立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于1985年,至今已经36年,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最辉煌的时刻是2021年《千与千寻》的成功,创作了当年日本电影的最高票房304亿日元,共有2350万观众观看,这一纪录一直保持到2019年,同时这部电影也将宫崎骏和吉卜力带向世界,第52届柏林电影节将金熊奖第一次颁给了动画电影。
当然,也可以从中看到吉卜力面临的困境,就是后继无人,2018年高田勋逝世,宫崎骏今年已经80岁,而他的儿子宫崎吾朗在做导演这件事情上似乎没有什么天赋,他想继执导了《海地战记》、《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等等,观众并不买账。
这一展厅的最后展示了吉卜力工作室创作的情景
然后,我们来到美术馆的三层展厅,这里展示了众多经典影片的复制画稿、复制设计稿,进入到展厅,首先可以看到的是《风之谷》的创作手稿,这部电影创作于1984年,而当时吉卜力工作室还没有成立,在这部电影中宫崎骏探讨了,当世界出现问题时,我们是破环它然后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恢复,三十多年过去,这个问题在今天依然有效。
《风之谷》
《龙猫》
《千与千寻》手稿
《悬崖上的金鱼姬》手稿
还有像《隔壁的山田君》,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吉卜力工作室的一个尝试,人物很像是“哆啦A梦”的造型,观众对于这种形式并不买账;这部电影也迫使宫崎骏再次出山;此外,像《千与千寻》中有很多日本神道文化,中文翻译叫《千与千寻》,日文后面还有“神隐”,就是不可说,所以宫崎骏的电影有很多日本文化的东西在里面,同时,他的电影也是有主题的,一方面,他不会靠人物说出主题,一定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场景的设定去分析主题;另外一方面电影中会有多个主题,比如日本文化、女性主义、反战、环保等等,宫崎骏的很多电影都有反战主题在里面,这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他三岁时也就是1944年搬离东京,这件事情对他影响很深,还有他的伯父开了一家飞机配件厂,他一直认为自己的伯父参与了二战,这些形成了他反战的思想源泉,比如像《哈尔的移动城堡》、《飞天红猪》是比较典型的作品。
《魔女宅急便》赛璐璐原片
在这一层展厅中还展示了包括《风之谷》、《天空之城》等6部电影的珍贵赛璐璐原片,赛璐璐最早由美国迪士尼开始使用,它将人物画在胶片上面,背景画在纸上,就可以做出不同的效果。日本动画在起步阶段也是延续美国的做法,使用赛璐璐片来画“动”的部分。在很长一个时期里面,“赛璐璐动画”几乎是“手绘动画”的代名词。而在中国,很多人童年记忆中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都是通过赛璐璐的方法制作的。
展览现场
现场展示衍生品
1988年,《龙猫》在日本上映,影片中天真稚拙的童趣、质朴淳厚的人性,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唤醒了许多成年人尘封已久的儿时回忆。时至今日,这部电影依旧为人所津津乐道。因为剧中的龙猫形象深入人心,后来成为了吉卜力工作室的标识。
展览现场实景还原“小梅”与“小月”的家
在今日美术馆的二楼展厅,实景还原了众多动画中的场景,比如“小梅”一家的房子,以及“小月”追寻龙猫时爬过的树洞,还有龙猫休息的树洞,洞里面的龙猫还会时不时的动一下。
“小梅”与“小月”
展览现场还还原了“龙猫巴士”,观众可以进入到里面体验合影,展场的最后吉卜力工作室日版海报和21部正版预告片也都一一出现在展厅中。展览设置了经典场景合影区、涂鸦区、艺术工作坊等互动环节,让所有走进的观众在观展过程边看、边玩、边收获。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二层展厅的与吉卜力对话的“邮筒”,将会把所有观众朋友们对宫崎骏与吉卜力的感动收集起来,只要在邮筒旁画一幅画、写下感受,就有可能被主办方“传送”到千里之外的吉卜力工作室。
龙猫巴士
龙猫
吉卜力邮局
1959年,27岁的高畑勋如愿进入了东映动画公司,当时的东映动画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东方迪士尼。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毫无名气的宫崎骏,因为两个人都对中国动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常在一起讨论学习。他们的相遇开启了一段长达几十年的友情,为我们奉献了无数的动画精品,在日本业界,吉卜力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因为无论如何变动,吉卜力总是把创作好电影作为首要目标,这或许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今,宫崎骏这个名字,已经是一种招牌,一个情怀。
吉卜力的起点
吉卜力工作室是以《风之谷》的口碑票房双成功为契机建立的,在1985年制作《天空之城》时,以制作《风之谷》的出版社德间书店为中心创办的动画工作室。之后,工作室主要以制作宫崎骏与高畑勋两位导演的剧场版动画为中心。工作室名称“吉卜力”乃“撒哈拉沙漠上吹拂的热风”之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此名称曾被意大利军方用作军用侦察机之名,身为飞机狂热爱好者的宫崎骏正是以此为来由而将工作室命名为“吉ト力”的,其中包含了他“在日本动画界掀起一阵旋风”的期望。
《风之谷》剧照
然而,在制作这类电视作品的同时,不知何时他们渐渐发现,电视动画这一媒体形式终究会受到预算和日程方面的极大制约,要想制作出自己理想中具有现实感和高质量的动画,即能够深入挖掘人物心理活动,以丰富的表现力如实反映出人生悲欢的作品,依靠电视动画是无法达成这个目标的。这一结论便成为《风之谷》后他们创立吉ト力的最初原动力。即依靠充足的经费和日程安排,每一部作品都竭尽全力,以创作出注重每个细节、毫不妥协的作品为目标。而且,吉卜力设立了以宫崎骏、高畑勋两位导演为中心的导演中心主义。吉力创立后的20年,可以说是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方针,在商业性成功和工作室经营两者间寻求平衡,依靠两名导演卓越的能力与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不断克服种种困难的艰难历程。
《天空之城》剧照
像吉卜力这样原则上只制作剧场版长篇动画,而且还是原创作品的工作室,无论是在日本动画界,还是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特殊的存在。究其原因是因为制作一部票房无法得到保证的剧场版作品所需担负的风险过高,因此将重心放在可以持续获得收入的电视动画系列上才是业界公认的常识。即使在日本,大多数的动画工作室都将制作电视动画作为基础,偶尔才制作几部剧场版动画。而且,在日本制作的剧场版动画,多数也是口碑好的电视动画的剧场版作品。
老实说,当初谁也没能想象到吉ト力会走到今天。一部作品成功就继续经营工作室,一旦失败就结束。这正是工作室创立之时的考量。因此为了降低风险,吉卜力不雇佣员工,而是采用创作一部作品召集70名工作人员,作品完成便解散团队的体制。工作地点位于东京吉祥寺某间租赁写字楼的一层。制定此方针的人,正是高畑勋。他曾在风之谷中担任制作人一职,那时他所展现出的业务能力,在吉卜力创立初期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接着,《天空之城》也由高勋担任制作人,宫崎骏执导。
其实,吉卜力也并非从一开始就采取现在这种运营体制。
高畑勋和宫崎骏这两位吉ト力的中心人物,他们的相遇要追溯到30年之前。当时两个人所就职的东映动画(现在的东映Animation ),也是一家只制作长篇剧场版动画的公司。他们当时虽然参与制作了数部长篇作品,但也不得不跟随时代的潮流,将活跃的舞台转移到电视上。1974年播放的电视系列动画《阿尔卑斯的少女》中,由高畑勋担任导演,宫崎骏担任画面构成,这是一部可被称为电视动画里程碑的作品。
《风之谷》于1984年上映时观看人数达到91万5千人,《天空之城》于1986年上映时观看人数达到77万5千人,各自都在日本国内掀起热潮并获得极高评价。
《魔女宅急便》剧照
吉卜力作品中,在票房上首次获得巨大成功的,是宫崎骏执导的1989年作品《魔女宅急便》,共有264万人来到影院观看,并最终成为当年日本第一受欢迎的电影,无论是发行收入还是观看人数都远超此前的作品。然而,在这次大受欢迎之后,相关人员之间却展开了深刻的讨论。这次讨论事关吉卜力未来将作为怎样的公司发展这一重大议题。具体来讲,就是工作人员的待遇以及对新人的录用和培养。
1991年上映的《儿时的点点滴滴》广受欢迎,一扫上映前发行相关人士的不安,和《魔女宅急便》一样,成为当年日本第一受欢迎的电影。更让人欣喜的是,宫崎骏导演提出的两大目标都得以达成,即工资翻倍和新人录用。然而,新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制作经费的大幅提高。这是制作前就了然于心的事,究其原因,动画制作费用的约八成都来自于人工费,如果工资翻倍,那么自然制作费用也接近翻倍。
在日本动画界,通常采用“按绘制画面数和上色画面数结算”和设定工资的“多劳多得制”当时的吉力也采用的是这种制度。其所导致的结果,是创作《魔女宅急便》工作人员的收入才刚到一般人工资的一半这一严酷现状。
“吉力第2期”的新方针,必然性地令相关人士的目光转向宣传和票房方面。既然制作经费的大幅上涨难以避免,那么只能通过有计划、有意识地采取措施来增加相应观众人数。虽然在此之前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点,但这部《儿时的点点滴滴》,成为吉ト力决定认真对待宣传的契机的作品。
就此宫崎骏导演提出两个意见:
一、将工作人员的收录为公司正式员工,并导入固定薪酬制度。争取达到工资翻倍。
当时身为吉力负责人的原彻先生所提出“吉ト力是3H”这一说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所谓3H指的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HIGHCOST,HIGH RISK ,HIGH RETURN ):投入重金制作高质量作品,怀抱着巨大不安,然后积蓄巨大财富。虽然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口号,但至今仍然通用。但是,关于高回报这一点,即使如其所说获得高额收入,也会立刻全部投入下一部作品的制作中,手头几乎一点不剩。而拥有正式员工便意味着每个月都要支付工资。吉卜力正是这样将自己逼迫到不得不持续创作作品的境地之中。背负着持续创作宿命的吉力在制作《儿时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开始了《红猪》的制作。而对吉ト力来说制作档期上发生重叠也是他们首次经历的。毕竟是《儿时的点点滴滴》制作的紧要关头,大家已经忙得焦头烂额,根本不知道要怎么分出人手去制作《红猪》。结果,着手《红猪》制作的只有宫崎骏一个人。宫崎骏曾如此抱怨:“制作内容以及其他所有工作都准备让我一个人干吗?”抱怨是抱怨完了,但还是只能由他一个人包揽主要工作。
二、定期录用并培养新人。
和吉卜力的状况相反当时的日本动画界正在不断走下坡路。宫崎骏导判断,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创作优秀的作品,维持根据地、确立组织、将工作人员收录为公司正式员工、完善研修制度这几点缺一不可。由此公司方针发生了明确转变,这便是吉ト力二期的开始。在这过程中,也得到了来自德间社长的支持。
另外,身为制作人的铃木也是在这一时期辞去其他工作,专职于吉ト力。在此之前,他一直担任德间书店发行的动画专门杂志(Animage 》的主编。自1978年参与创刊Animage )和1983年德间书店开始制作《风之谷》以来,铃木便兼顾杂志的编辑与吉ト力的电影制作。
就这样,力着手制作高勋导演的《时的点点滴滴》。然后从1989年11月开始,公司便开始陆续执行各项措施一一如将工作人员收录为公司正式员工、并创设动画研修生制度、每年定期录用新人等等。
《龙猫》剧照
吉卜力工作室接下来着手创作的是《龙猫》和《萤火虫之墓》。这两部电影其实是同期制作,并于1988年4月同时上映。《龙猫》由宫崎骏执导,《萤火虫之墓》则由高畑勋执导。宫崎骏和高畑勋两个人的作品同时上映的情况仅此一次。然而,制作现场却因此陷入了大危机。毕竟是要同时完成两部长篇动画,而且还要努力提升作品质量。虽然这是看似不可能的条件,但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便不再有同时制作两部作品的可能了。基于这样的判断,作品进程的推进可谓是完全依靠股鲁莽的劲头。
另外,由《龙猫》诞生出了意想不到的周边产品,那就是大受欢迎的龙猫玩偶。虽然如今说起来是“意想不到”,但当时这个玩偶是在电影上映两年后才被制作成商品的。而且,并非是电影制作方为了增加票房收入而想出这个主意,而是某个玩偶生产厂家认定“这正是最应该被做成玩偶的角色”,从而积极与吉卜力接后才实现的产品。
总之,托了龙猫商品的福,吉卜力的动画制作费用得到了一部分填补,公司的商标此后也使用龙猫作为图案。关于商品化计划,现由吉力公司的商品企划部负责展开。只是,公司依旧坚持以电影为优先,商品是其后产物这一方针。至今为止公司从未为了商品化而决定或变更作品内容。
《龙猫》和《萤火虫之墓》的上映日期并非是在最容易聚集观众的夏季,因此初次上映的最终票房成绩不算可观。然而对于作品内容,各方都给出了极高评价。《龙猫》包揽当年包括真人电影在内的日本国内所有电影奖项,《萤火虫之墓》作为文艺片也受到交口称赞。依靠这两部作品,吉卜力在日本电影界打响了名声。
以《魔法公主》创下记录的吉ト力
1995年,吉卜力工作室开始制作长篇动画第11部作品,也是宫崎骏导演时隔五年的完全原创作品《魔法公主》,实际上《魔法公主》的企划本身便极具风险。当时不再流行的古装剧题材,制作经费为20亿日元,是此前制作作品费用的翻倍,再加上《侏罗纪公园》这一强劲竞争对手,按一般观点来看想回收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创作一部古装剧是宫崎骏导演长年的心愿。考虑到他的年龄和制作人员构成,要想做也只有抓住这次机会。虽然相关公司的众人都对《魔法公主》的企划怀揣不安,但最后给出“可以制作”信号的还是德间社长。足足花费了三年时间制作而成的这部作品,在1997年夏季得以公开,收获了远超相关人士预想的人气,甚至超越《ET》,刷新了此前在日本上映过的包括日本电影和外国电影在内所有电影的票房纪录。
《魔法公主》剧照
《魔法公主》已然超越电影本身而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许多媒体上,各种各样的人就这部作品展开了热烈讨论。当然,它也成为社会话题,使吉ト力的名号更加响彻日本。
吉力作品的海外发展
吉卜力作品的海外上映在20多年前还是以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亚洲地区为主。主要原因是公司对海外票房不甚感兴趣,因此公司方面并没有积极对外销售。但到了90年代中期,情况也随之一变。先是《龙猫》在美国影院上映,紧接着由福克斯发行的这一作品录像带,创下了60万张的销售记录。这在日本电影的海外发展史上堪称划时代事件。
接着在1996年,与迪士尼合作将新作品《魔法公主》和此前的吉ト力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发行这一合作议题也被摆上台面。吉ト力在很早以前就考虑过想要接受此类商谈,不问国籍与人种,如果能使更多的人欣赏到吉卜力的作品并从中感受到喜悦,对于制作者来说这是最令人开心的事。而且迪士尼一定会好好对待这些作品。考虑到这些因素,吉卜力决定与迪士尼合作。
这次合作中,首先是《魔女宅急便》于1989年9月在北美以录像带形式发售并大受好评,紧接着英文配音版的《魔法公主》于1999年10月在全美影院初次上映,也获得媒体一致好评。遗憾的是票房上未能取得佳绩,但宫崎骏导演和吉ト力却由此在美国被众人所熟知。
《千与千寻》世界范围的成功
2001年7月,继日本掀起热潮的《魔法公主》之后,《千与千寻》上映。这部作品获得巨大的成功,创下观众人数2350万人,票房入304亿日元的日本票房新纪录。该作品在海外也广受好评,在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日本人暌违39年的金熊奖,更是动画作品史上首次获颁该奖项。
《千与千寻》
因为这部作品取得的巨大成功,社会评价工作室的态度也产生了极大变化。“席卷世界的日本文化产业旗手=吉力工作室和宫崎骏导演”是当时的主流观点。当时,虽然日本在经济上完全丧失自信,但吉ト力和宫崎骏导演被视为唯一的乐观话题、日本的希望之星,连日接到经济杂志和产业新闻记者的采访申请,就连自治体和日本国政府也将吉ト力视作文化产业的成功范例来对待。
《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尝试
2004年11月,宫崎骏执导的最新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上映。上映仅两天时间,观众数便成为日本电影史上的最强开场,上映六个月后,无论是票房收入还是观众人数都超越《魔法公主》,排在《千与千寻》之后成为日本电影史上的票房亚军。就这样日本电影的前三名作品均由宫崎骏执导的吉ト力作品所包揽,但对吉ト力来说,比起高兴他们更多感到的是困惑。
《哈尔的移动城堡》剧照
《哈尔的移动城堡》采取的宣传手段和以往相比有些许不同,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去宣传的宣传”。理由在于,这段时期外国电影的宣传大多在上映前就通过广告或者新闻报道等放出大量信息,给观众一种已经提前看过的感觉,这样观众就不会想再前往电影院观看。
出于这种考虑,吉ト力在上映前一个月集中进行正式宣传,不再进行地区活动,在电视上的广告宣传也以上映后为主。此外导演也不再谈论作品内容,剧情也基本不透露,就连预告动画的电视播放都完全搁置。这样的宣传方针对吉卜力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说起来这几乎算是将吉ト力此前的宣传手段全盘否定了。但就结果来看,《哈尔的移动城堡》收获了巨大成功,或许可以证明这次挑战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作为初次尝试,《哈尔的移动城堡》更是在日本国内上映前,就参展了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并斩获“金奥萨拉奖”,这对上映前的宣传起到极大的正面效应。接着在第二年的第6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宫崎骏导演因长年以来对动画电影制作事业投入的心血而荣获荣誉金狮奖。
宫崎骏导演时隔4年的新作品
《哈尔的移动城堡》之后,宫崎骏导演时隔四年的新作品《崖上的波妞》废除了一切电脑表现形式,彻底采用手绘,是饱含心血的诚意之作。如今,世界上3D动画已逐渐成为主流,但本作品严守被称为日本动画的祖传绝技,也就是高勋、宫崎骏两位导演做出过巨大贡献的2D动画制作,向社会高调宣言,从今以后吉力工作室也将以2D为中心持续创作作品。另外,该作品还入选了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同样获得评委和观众的热切支持与好评。
《崖上的波妞》
宫崎吾朗的导演出道作
2005年4月,吉ト力工作室从德间书店独立出来,成为了股份有限公司。此前担任德间书店常务董事与吉ト力工作室的经营负责人的铃木敏夫就任公司社长。面对建立了新体制的吉ト力,大众对新作品的发表更加翘首以待。吉力所选择的下一部作品,便是宫崎吾朗执导的《地海战记》。
《地海战记》对吉ト力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作为没有出现宫崎骏、高畑勋两位导演大名的独立上映大作,其真正价值将更加受到世人的考验。另外,让直到当时完全没有动画制作经验的宫崎吾朗出任导演一职也让人们感到十分惊讶。宫崎吾朗是宫崎骏导演的长子,在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园艺相关工作。其后,他成功建设并运营吉卜力美术馆并指挥建设了爱知万博会的“小月和小梅之家”,在与电影制作无关的吉ト力工作舞台上持续活跃着。宫崎吾朗之所以被提拔至导演,乃是出于他对项目的出色领导力、从分镜到版面设计皆十分精通的优秀作画能力、以及能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铃木敏夫正是看中他的这些能力而选择了他。
《地海战记》进入作画环节后,仅用了短短十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制作。这对当时苦恼于制作经费上涨的工作室来说,也带来了一丝解决问题的希望。其实吉卜力一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培养新人导演一直是他们在做的事情。
宫崎骏高畑勋执导作品的上映
2013年7月20日,宫崎骏执导的《风起了》上映。同年11月23日,高畑勋执导的《辉耀姬物语》上映。这是高畑勋导演暌违14年的新作品,可谓是让所有人翘首以盼。虽然这两部作品当初是打算同一天上映的,然而《辉耀姬物语》因为制作进度的原因推迟了四个月才与观众见面。
《风起了》
在《风起了》上映后的9月6日,宫崎骏导演突然在吉祥寺第一酒店召开了记者见面会,宣布将不再从事长篇动画的制作工作。此次见面会召集了国内外600名以上的记者,现场具有包括直播电视摄像机在内的70台摄像机,全世界都对他的隐退感到惋惜。
伴随着宫崎导演停止参与长篇动画制作的声明,制作团队也全部解散,吉卜力工作室原本已经决定暂时停止制作长篇电影,但最终又决定开始制作新的电影。也就是说,宫崎骏导演撤回了他的隐退声明,撤回的理由是“发现了有制作价值的题材”。
2017年5月19日,工作室正式在吉卜力官网上为新电影的制作募集人手,吉ト力工作室的制作团队也开始重组。从隐退记者会到这时,宫崎骏导演一直都在专心制作于三鹰之森吉ト力美术馆上映的短篇电影《Boro the Caterpillar((毛虫波罗)》,同时也与年轻制作人员共同向此前从未使用过的CG技术发起挑战。在这过程当中,借助年轻一辈的力量,宫崎骏导演终于按捺不住心中重新制作长篇动画的热情。从全世界的应征者中挑选了11位新人,在10月开始了针对新作品的研究学习。就这样,叫作“吉ト力工作室”的小船,又一次向暴风雨肆虐的大海扬起了风帆。
2018年高田勋逝世,宫崎骏今年已经80岁,此外,在如今众多3D动画电影大潮中,宫崎骏制作的2D动画电影更像是一股清流,但似乎吉卜力也要顺应潮流了,2020年吉卜力发布了3D电影的预告片,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Earwig and Witch》,翻译成中文为《耳环女巫》,这是吉卜力工作室的首部3D电影,由宫崎骏的长子宫崎吾郎执导,或许这将是吉卜力全新的开始,而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可能真的将要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了。
原标题:《在宫崎骏与吉卜力的世界里,重温那些记忆中的经典》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