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声动人心FM | 《十送红军》背后的军民鱼水情

2021-06-11 23: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声声入耳,娓娓动听,各位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声动人心”。我是主播艺文,很高兴能与你以声音的方式在此相遇。

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每个时代总有一群这样的勇士,义无反顾担起重任,将时代的巨轮推向正确的方向。本期和大家分享的歌曲是《十送红军》,这首歌描述的是真实发生的故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难以割舍的鱼水情深

《十送红军》创作于1961年,是张士燮填词、朱正本谱曲的一首中国民乐歌曲,整首歌曲饱含深情,感人至深,它曾被电视连续剧《长征》选为主题歌,悠扬委婉又带着凄清伤感的曲调唱出了红军战士与送别百姓之间难以割舍的鱼水情深。《十送红军》的旋律,来自于兴国山歌《送郎调》,它所表现的就是1934年10月,红军从赣南苏区江西于都出发,踏上长征路的情景。当年,红军主力长征的时候有86000多人,其中60000多名赣南子弟从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出发,从此山高水长、万里征程。有56000多名赣南子弟倒在了长征途中,最后回来的仅有3400多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长征不仅意味着离开保卫多年的革命根据地,更意味着很可能从此就要永远离开自己的家乡。然而大家面前无小家,没有人犹豫过。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红军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这一历史事迹,艺文深刻体会到了共产党建立的艰辛与不易,红军战士不畏艰辛,努力为人民谋幸福。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要牢记使命、肩负责任,同时也要像先辈一样,走好自己人生的长征路。

一首动人的歌,一片赤子之心。节目最后,让我们一同来聆听这首《十送红军》,这里是“声动人心”,我是艺文,感谢你的关注。

滚动查看歌词

↓↓

《十送红军》

作词:张士燮 作曲:朱正本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猫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道旁,红漆桌子两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酒儿里面掺蜜糖,红军啊!恩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手垃着长茧手,心象黄连脸在笑,红军啊!万般忧愁怎能消。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上包谷金灿灿,包谷种子红军种,包谷棒子穷人搬。红军啊!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上了坡,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捎书和信,飞到天涯和海角,红军啊!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崖,两只兔子哭哀哀,禽兽也能知人性,血肉感情抛不开,红军啊!山里红花永不败。

七送红军七里湾,湾湾上下一片田,田里谷穗头低下,田里鲤鱼翻田坎,红军啊!新米上市人去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红军哥哥莫远走,走了财东要倒算,红军啊!穷人的苦水吐不完。

九送红军到通江,通江河上船儿忙,千军万马河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红军啊!眼望江水断肝肠。

十送红军转回来,巴山顶上搭高台,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龙绣凤放光彩,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

原标题:《声动人心FM | 《十送红军》背后的军民鱼水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