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天际线”丛书:一扇通往人类童年记忆的自然博物任意门

澎湃新闻记者 程千千
2021-06-14 10:4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天上变幻的云朵,枝头鸣叫的鸟儿,野蛮又顽强生长的杂草,辽阔宇宙中的星辰……小时候的我们,都曾为自然界的这些平凡而美丽的事物着迷,它们寄托了我们的种种遐想与渴望。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投入到忙碌的工作和城市生活中,往往忽略了头顶的那片蓝天,与童年的记忆与梦境渐行渐远。而译林出版社的“天际线”丛书,或许能打开另一扇可供我们自由喘息的门,一扇通往人类童年记忆的自然博物任意门。

“天际线”丛书

天际线,是天空与大地、自然与文明的交汇。译林出版社新知图书品牌以“天际线”为名,取其广阔、辽远之意,表达人类望远而知新的渴望。

“天际线”丛书遴选了一批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的新知、自然、科普类选题,这些书均以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一个侧面为切入点,凭借广博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使看似平凡的事物成为一段丰富的历史,一条联系自然世界与人类文明各个层面的纽带。

“天际线”丛书所收作品或是相关领域的经典读物,或是富于洞见的新锐之作,其题材多与我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充满生机、丰富多样的另一面,进而提升对自然环境变迁的敏感度和对濒危物种的关注度。这批作品的写作手法具有亲和力,严谨扎实,叙事性强,文笔考究,代表了新知类图书的一个重要创作方向。

自“天际线”丛书出版以来,广受好评,获奖无数。例如《水的密码》获得了2020首届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的年度思想大奖,《云彩收集者》拿下了第六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图书类银奖,《鸟类的天赋》斩获了有科普界的“鲁迅文学奖”之称的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翻译类佳作奖等等。

近日,“天际线”丛书又推出了新书《鸟鸣时节:英国鸟类年记》。这套书为何能获得如此之多的赞誉?它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抱着这些疑问,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天际线”丛书的策划编辑杨雅婷。

【对话】

澎湃新闻:“天际线”丛书从何时开始策划?它的定位是什么?它的选书标准又是怎样的?

杨雅婷:2016年,我们开始策划这个书系,遴选最早的一批选题。不过“天际线”这个丛书名是2018年初才确定的。这套书主要选取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的新知、自然、科普类选题,帮助读者了解这个世界充满生机的另一面,进而提升公众对环境变迁的敏感度和对濒危物种的关注度。我们会挑选一些文笔考究、视野开阔、专业性和趣味性兼备的书,尽可能同时满足大众读者和专业读者的阅读需求。在视觉效果上,我们努力让这套书远离大家对科普书的刻板印象,但也不想过分雕琢,希望做到既美观又熨帖。

澎湃新闻:在编辑出版“天际线”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乐趣和挑战?作为编辑你又有怎样的收获?

杨雅婷:其一,几乎每家出版社都在做科普,版权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二,我们请的译者多是科普工作者或研究者,他们只能在做研究和出野外的间隙来做翻译,所以出版进度难以控制。其三,“天际线”的编校难度大,除了科学内容,还延伸到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我们在编稿时要核查海量信息,确保书稿的表述专业、地道、流畅。其四,“天际线”涵盖了气象学、植物学、天文学、动物学等多个领域,每出一本新书,就要针对一个新的核心读者群做垂直营销,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这些书的写作技巧很高,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在编稿时我经常会联想到自己在野外的自然观察经历。而且做书时能与科普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交流,收获新知,在做下一本书时,考虑得也会更全面一些。

澎湃新闻:作为丛书编辑,你自己最喜欢“天际线”中的哪一本?为什么?

杨雅婷:每本书都是我们精心策划和编辑的,都是心头好。

澎湃新闻: “天际线”推出后得到了广泛认可,获奖无数,你对此有何感触?是否有收到来自读者的一些反馈?

杨雅婷:我们对这套书的质量比较有信心,其中一些书的阅读门槛较低,有读者基础,得奖是在意料之中,比如《云彩收集者手册》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但也有相对小众的书得奖,让我们很惊喜,比如《鸟类的天赋》。这本书里有大量科学实例,偏硬核,连一些资深观鸟者都觉得它对于国内读者来说太超前了。但它后来不但加印两次,还获得了含金量很高的专业奖项——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入选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天际线”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多荣誉,除了书本身内容扎实之外,还有诸多背景因素,比如业内专家大力推荐,公众科学素养提升,近几年评奖机制向科普图书倾斜等等。

“天际线”丛书在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当中都有不错的口碑。有很多读者说,通过其中的某本书了解了此前不曾注意过的自然现象,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且也了解到野生动植物面临的一些困境。还有科普作者说,“天际线”每本书都很用心,对他们的创作有所启发。

澎湃新闻:除了图书,“天际线”是否有与其他领域合作联动的行动和计划?未来又有怎样的发展规划?

杨雅婷:近两三年来,“天际线”丛书以讲座、展览等形式助力过多场科普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公益活动,比如江苏省爱鸟周、爱德公益沙龙等等。我们也在和一些保护机构合作,将来会做原创选题,出版一些对国内的生态保护有实际意义的书。

附:“天际线”丛书的已出版主要书籍

《云彩收集者手册》

[英国]加文·普雷特–平尼 著

《云彩收集者手册》

《云彩收集者手册》介绍了46种云彩和大气光学现象,并且收录了全世界云彩爱好者拍摄的百余幅精彩摄影作品。从太空边缘的神秘夜光云,到我们周围的重重雾霭,都在这本手册之中。即使没有任何自然观察经验,读者也可以了解云彩的名称、特征、形成原因,鉴别云的种类,并利用书中的趣味记分系统与亲朋好友展开观云竞赛。

《杂草的故事》

[英国]理查德·梅比 著

《杂草的故事》

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梅比说,杂草的定义取决于人类看待它们的方式。杂草和我们比邻而居,在《杂草的故事》中,梅比一方面为自然界不被待见的植物辩护,一方面从历史、小说、诗歌、戏剧和民间故事中钩沉杂草与人类的复杂关系。文明背后的野性从未走远。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史,同时也是一幅庞大的杂草迁徙与流浪图景。

《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

[英国]菲利普·鲍尔 著

《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英国作家菲利普·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颜料列队登场。 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审视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鸟类的天赋》

[美国]珍妮弗·阿克曼 著

《鸟类的天赋》

人类与鸟类在演化之路上走向不同的分支,我们习惯于以自身的尺度衡量智力,从而严重低估了其他物种的潜能。《鸟类的天赋》从工具制造、沟通、鸣唱、审美、时空感、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展示了鸟类的智力奇迹,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身边这些熟悉又陌生的精灵。珍妮弗·阿克曼以平易优雅的文笔记录自己在世界各地所做的鸟类调查,并介绍鸟类学的新近科研成果,使本书在趣味性和知识性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平衡。

《水的密码》

[英国]特里斯坦·古利 著

《水的密码》

水是我们身边再常见不过的存在,却鲜有人真正了解。英国探险家特里斯坦·古利醉心于研究各种与水有关的迹象,在《水的密码》中,他总结自己“行走江湖”的经验,整理多年自然观察心得,从厨房台面上溅落的水滴,到海洋中令人称奇的罕见现象,哪怕在家门口的池塘里也能看到浩瀚太平洋上奔腾的涌浪。奇闻趣事的背后隐含着不为人知的读水技艺,引领我们探寻与水有关的科学谜题。本书曾获《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图书、《福布斯》2016年度十大环保图书等多项大奖。

《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

[美国]梅雷迪丝·瓦德曼 著

《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

本书以人胎细胞系WI-38的传奇为线索,讲述三位疫苗巨人海弗利克、科普罗夫斯基、普洛特金的研发故事。他们的发明与发现大大改变了细胞学、疫苗学的景象,为全世界数亿人的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书中展现的20世纪科研实景,交织着坚持、理想与英雄主义,也掺杂着权术、欺瞒与伦理争议,不乏默克、惠氏、辉瑞等医药巨头的利益角逐,资本的游说操作,政府的监管缺失。疫苗失效、医疗事故、医学伦理等话题长久以来牵动人心。

《望向星空深处》

[美国]蒂莫西·费里斯 著

《望向星空深处》

自古以来,无数观星者用毕生的热情和好奇去测量宇宙、了解自然,奠定了当代天文学的基础。蒂莫西·费里斯在本书中讲述了他们探索星空的故事,并以专业、隽永的笔触,带领读者浏览从太阳系行星到遥远深空的宇宙图景。他将自己与众多观星者的人生经历巧妙地融入篇章结构,既勾画出业余爱好者在天文发展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揭示了天文学与更广阔的文化之间的联系。本书附有星表、星图、观测技巧和天文术语表,为我们欣赏夜空之美提供了入门指南。

《鸟鸣时节:英国鸟类年记》

[英国]布雷特·韦斯特伍德、斯蒂芬·莫斯 著

《鸟鸣时节:英国鸟类年记》

《鸟鸣时节:英国鸟类年记》鸟类看似毫不起眼,却总能唤起人类深刻的情感共鸣。我们在杜鹃的叫声里听到夏日临近的脚步,从家燕的剪影中看到乡愁。《鸟鸣时节》以BBC同名精品广播节目为蓝本,选出247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用优雅而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它们的外形、鸣声和生活史。书中穿插民间传说、诗歌、艺术,呈现出鸟类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还介绍了英国鸟类保育的经典案例,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未来,“天际线”丛书还计划推出《一位年轻博物学家的探险》《寻找蜜蜂的旅程》《豆子的历史》《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图鉴》等等。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