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带一路”上没有“盟主”
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和国际政界、商界与学界都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外界期待“一带一路”详细规划在博鳌论坛上公布。
对丝路的解读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既有希望中国在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希冀与期待,也有对这一概念的不解与担忧。因此,正确地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成为推进其顺利实施、避免引发其他国家不解甚至对立的首要前提。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更多的不是外向性的地缘政治战略,而是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和扩大向欧亚内陆甚至欧洲地区开放的宏大经济愿景。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可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中国进入深入改革、扩大开发之际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在中国沿海地区通过前30年的改革开放获得长足发展之后,中西部地区通过扩大向西开放而加强与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地区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金融合作,从而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东西部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中西部省份表现出了高度热情。自2014年9月以来,在西安、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已举办过多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题的经贸或城市合作论坛,表达了借“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地区发展的强烈愿望。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联合召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江苏等省都表达了参与两条“丝绸之路建设”的热情。
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类似欧盟和关税同盟那样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机构,而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进程进入新阶段之际提出的、加强欧亚大陆区域经济合作的倡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涵盖整个欧亚大陆,区域内能源、矿产、旅游、文化和农业资源丰厚,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其手段就是习主席所说的“五通”: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
加强道路联通,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加强贸易畅通,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货币流通,促进各国在经常项目下和资本项目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
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可以看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区域经济合作倡议,其地缘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高加索、俄罗斯和整个欧洲;其合作范围包括交通、能源、贸易、金融、工业、人文等多重领域;其实现途径是以战略协调、政策沟通为主的高度灵活、富有弹性的方式,而不刻意追求一致和强制性的制度安排。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人为强行推动的一体化方案,不是计划经济的结果,而是自然形成的进程。
通过20年来的共同努力,中国已成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额为460亿美元,是建交之初的100倍。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为78.2亿美元,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中国第三大投资目的国,中国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投资来源国。
近年来,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相继开通,通过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渝新欧铁路”、“中国西部-欧洲西部交通运输走廊”相继开通或加紧建设。此外,中俄正就中国参与俄罗斯跨西伯利亚铁路现代化改造、加强利用北极“东北航道”等问题加紧磋商。
可以说,20年取得的成果已经使中国、俄罗斯、中亚国家更紧密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特别是使中亚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内陆国”、甚至“双内陆国”的困扰,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地缘空间。
20年的既有成果不仅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坚实基础,也雄辩地证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符合欧亚国家谋求经济发展、扩大经济合作的利益需求。在这里,没有盟主,有的是平等协商协作;没有强制性的时间表,有的是循序渐进、瓜熟蒂落;没有封闭保守,有的是相互尊重、多元包容。
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由中国一家主导的地缘经济计划,而是多元、开放的进程,与俄罗斯推动的欧亚一体化进程和美国推行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不存在直接的冲突,它需要欧亚大陆国家的共同参与。
有俄罗斯专家认为,“中国抓住俄美欧在中亚留下地缘战略真空的机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不仅是为保证能源供应安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中国‘西进’对抗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以攻为守,打乱美国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孤立中国的意图。”这种看法存在内在矛盾:
首先,俄美欧在中亚都有重大的利益,并仍然在推进各自的战略,这里并不存在所谓的“战略真空”;
其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固然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中国不可能放弃在东亚的战略利益,也不可能借“西进”以攻为守;
第三,TPP和TTIP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完全是不同性质的构想,中国自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TPP和TTIP,“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前两者并无关联。
其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根本定位还是如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讲话中所提到的,借助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观察员国地跨欧亚、南亚、西亚的地缘经济优势,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使这一倡议的参与者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阿富汗局势面临新的变数,中亚和中东地区也将迎来新的变局,促进经济增长、保障民生、深化相互合作,防止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蔓延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而大中亚和大中东地区存在多种区域经济合作方案: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一体化、美国倡导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欧盟的“新中亚战略”、土耳其倡导的“突厥语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合作理事会、南盟等等,这些经济合作方案各有其合理成份,各自取得了相应进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上述地区合作方案的竞争者和替代物,只要符合促进地区经济合作、维护地区安全的目标,它都可以与上述地区合作方案寻找共同点、扩大合作面,平等协作、互利共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