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政协委员蒋洪:预算材料近1800页,只有15分钟时间审核
今年是新《预算法》实施的第一年,蒋洪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说,从形式上看,今年的预算编制完全符合新《预算法》的要求,较往年,有了较大变化。但从内容上,蒋洪说无法判断国家已经花钱的钱和将来要花的钱是否合理。
国家预算报告,可以反映国家“钱袋子”的情况——过去一年花了哪些钱,以及今年要花哪些钱。
目前,财政部已对外公布《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这一摘要总体罗列了国家去年一年的花销,以及今年的主要收入支出。
作为政协委员,蒋洪看到的预算资料要比财政部对外公布的详细多,共有几大本:两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主要显示四项基本预算,即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一组反映中央98个部门的预算材料,一共五册;一份反映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的预算情况表;一份简易读本。
预算编制变化一:编制科目细化到项级
在预算编制中,主要有类、款、项、目四个科目级别,后一级别是前一级别的展开,细化程度逐次递增。支出按功能分类,分为类、款、项三级;支出按经济分类,分为类、款两级。如教育是一个类级,教育管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是类级下面的一个款级科目。普通教育中,分小学、初中、高等教育,就是项级。
蒋洪说,今年不管是中央本级预算,还是中央各部门预算,都编列到项级科目。而若干年前,中央预算编制类有时会展开到款,但不系统,有的类展开到款,有的不展开到款。此次项级科目是系统性展现。
此外,蒋洪说,此次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的预算情况,不再是笼统的大数字,而是分省市具体列出,更加细化。如中央给上海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有总数,也有具体项目,都用表格罗列出来了。
预算编制变化二:预算编制展现经济分类
新《预算法》规定,预算编制按经济分类基本支出编列到款级科目。蒋洪说,中央政府本级预算及中央各部门部门预算,都展现了经济分类,且展现到款级科目。
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在《预算法》修改时,专家呼吁预算编制要展现经济分类呢?
蒋洪说,功能分类主要表现国家花钱的目的,如教育、国防、卫生、环境等,很大程度展现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支出所达到的社会功能。经济分类是按购买对象和支付对象进行的分类,其作用在于不管是花在国防、教育、卫生,还是花在其他方面,钱具体怎么花,应该有具体的购买对象和支付对象。
以经济分类中购买商品和服务这类为例,这是花钱买东西的,细分可会分成工资、奖金、福利、差旅、会务、接待、出国等。另一大类——转移支付,这笔钱不是购买东西,是转给人家的。
如果需要判断这笔钱花的合理不合理,一定要从经济分类上着手。功能分类显示预算的大块结构,经济分类既体现花多少钱,也体现具体如何使用。各单位财务上的记录,主要就是经济分类,如某人从单位领了一笔工资,财务上放在工资支出,而出差报销,做账就要做在差旅费上。
蒋洪说,外界对政府的监督离不开经济分类。比如公众关心的“三公”经费。如果经济分类详尽如实展现,那“三公”经费就一览无余。但就目前水平,也可能显示不清,这有关会计执行问题,比如统计三公经费,统计接待费、出国经费、车辆购置费。实际上,涉及到吃喝玩乐,除了前面三个科目,还会隐藏在其他科目中。所以就要看怎么统计了,如果只是统计几个有限的科目,那么显示的“三公”经费数字较少,如果是全面统计,那就比较多了。
预算编制缺陷:三分之二的钱怎么花的,政府预算未体现
蒋洪说,从此次看到的9本预算材料,预算编制只覆盖了基本支出,项目支出没有包含。
基本支出就是维持一个单位正常运转必须的经费,这些钱按照经济分类展现出来,可以看到多少用于发工资,多少用于奖金、差旅等。一个单位除了基本支出,还有专门办某些事情所需要的钱,这些钱有时有,有时没有。也就是说,离开这些钱,单位可以正常运转,这些钱就叫项目支出。
那么,一个单位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占比情况是怎样的?蒋洪说,根据其多年观察,从整体上看,项目支出大约占三分之二,基本支出大约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资金具体是怎么使用的,在现有的政府预算报告中是不展现的。
由于新《预算法》没有相关规定,蒋洪说,这只能归咎于修法的缺陷。
委员审核预算的困难一:缺乏审核预算的必要辅助信息
蒋洪说,虽然总体上看,此次预算编制细化了,但对审核预算的委员来说,仍缺少判断预算是否合理的信息。
假设最简单的情形,某个单位所有的支出只有工资支出,那么审核这个单位的工资总额支出,就需要知道该单位有多少人员,人员具体结构是怎样的,各类人员的工资标准是否合适。以学校为例,就需要学生数、班级数、每年课时。有了这些基本数字表,才可以判断,预算表上的钱是多了,还是少了。
委员审核预算的困难二:人均审核时间不到15分钟
蒋洪说,真正有效审核预算,第一就是要有信息,这在技术上完全没有问题。他说,相关信息都有现成的数据,财政部每年发的决算报表,它的详尽程度大大超过刚才提到的信息。只是这些数据都在管理系统内,公众很难看到。
如果退一步,假设有效审核预算的信息都具备,那现有的制度能否承担起有效审核预算的责任?
此次编制预算详尽程度还远远没有达到前面所说的,光资料就已经有九大本了。蒋洪做了估算,根据厚度估计,平均每本有200页。他所在的小组32人,一共两套材料,一共有4小时可以看,每个人大约能看15分钟。15分钟看9本材料,平均每本材料才能看两分钟不到,“一页页翻过去都不够”。
“我们是从进入会场开始,才能看到材料。四个小时内,不仅要看材料,还要发言,实际上能看预算材料的时间不到15分钟。”蒋洪说,真正要做到负责任的预算审查,要改变审查的时间安排,审查人员应在预算执行之前几个月拿到材料。国外预算审核人员通常有几个月到半年时间看资料。
委员审核预算的困难三:不是每个委员都具备预算知识
蒋洪指出,预算是非常专业的,教育、体育、环保、国防等都各有自身的专业性,而代表委员不一定是相关方面的专家。
国外与国内不同的是,一方面,他们的预算审核人员很早介入。另一方面,他们建立了分门别类的审查委员会,每个委员会都有相应的技术团队,甚至每个议员有专业秘书。
“我们的委员大部分是兼职,平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即使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他们下面的预算工委有的人也是兼职的。”蒋洪说。
除了信息、时间及人力,蒋洪还提到关键的问题,即预算审核人员应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才能保证预算的公平合理。
“三公”经费3000亿元是胡扯?
3月6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回答“三公”经费相关问题时说,2014年,中央财政三公经费是71多亿元,按6倍比例算,全国是400多亿元,但只是估算。有人说(全国三公经费)三千亿元,那是胡扯。
对此,蒋洪说,财政部的数字跟社会上的数字差异较大,可能的原因是统计口径的不同。蒋洪列出了几种因素:
第一,如果财政部仅仅统计基本支出中的三公经费,忽略项目支出的三公经费,那显然就少了。
第二,基本支出的三公经费并不显现在他所关注的几个科目里,也有可能在其他科目中,如接待费,有专门科目,接待无非请客送礼、招待吃饭。但开个会,会议也可以接待,这个费用打在接待费中,还是打在会议费中,这就说不清了。
第三,财政部统计的是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单位里使用的钱,一部分是上面拨下来的,一部分是自收自支的。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显然不包括自收自支。
第四,行政事业单位完全有可能既不用财政拨款的钱进行“三公”消费,也可能不用自收自支的钱,但可以让它的关联企业帮它埋单。这样的话,“三公”消费就无底线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