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朝鲜半岛︱想象与困境:危机后面是什么?

张小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021-06-11 19:45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具有一些突出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朝鲜半岛总是在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占据着极为突出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至少从近代以来)迄今为止的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一直都是围绕着朝鲜半岛展开的。

无论是朝鲜半岛国家,还是朝鲜半岛周边大国或者相关域外大国(美国),对朝鲜半岛此种地位的认知比较一致,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式。本文把这种认知称为有关朝鲜半岛的想象,此种想象影响了相关国家的对外政策和整个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并造成本地区国际关系的困境,即“朝鲜半岛困境"。

那么,如何解释有关朝鲜半岛的想象产生的原因昵?笔者认为,地缘政治(geopolitics)和历史记忆(historical memory)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是主要的原因。

地缘政治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通常被理解或表述为如下两点:一是朝鲜半岛为欧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桥梁;二是朝鲜半岛与诸多陆上和海上大国为邻。在已经出版的多种相关著述中,尽管表述并不完全一致,朝鲜半岛的此种地缘政治特点总是被提及。

笔者在2003年出版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中是这样表述的,“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有其特殊之处。首先,它一直是中国同多个大国利益交汇之处。近代以来,与朝鲜半岛相邻的国家均是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它的两个陆上接壤的国家是中国与俄国(以及苏联),海上近邻则为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又成为影响朝鲜半岛局势发展的一个重要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战后美国成为朝鲜半岛的一个新的‘邻国’。因为作为世界性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利益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使它成为美国决策者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地区。朝鲜半岛的这种地缘政治地位决定着它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国关系盘根错节的地方,是中、日、俄、美等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另外,朝鲜半岛是欧亚大陆东北部同海洋之间的一个重要联系桥梁,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它极易成为海洋大国向大陆扩张的踏板或者大陆国家进攻海上国家的通道。”

朝鲜半岛的上述地缘政治特征使得该地区被认为易于成为陆上大国和海上大国争斗的场所,或者成为海陆大国互相攻击对方的通道或据点。当然,所谓“陆上大国”和“海上大国”的概念是相对的,世界上并没有纯粹的陆上大国或纯粹的海上大国,很多大国实际上属于陆海复合型大国。

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是塑造有关朝鲜半岛想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历史记忆属于社会建构的产物,它既是客观事实,也是观念产物,正所谓“历史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但历史叙述亦是我们对过去事物的一种认识和理解”。

历史上陆海大国在朝鲜半岛争斗的记录和诠释似乎证明了上面提到的朝鲜半岛地缘政治的特征及其后果,从而也参与构建有关朝鲜半岛是东北亚国际关系中心舞台和大国纷争场所的想象。长期以来,历史问题严重影响中日关系、韩日关系的发展,在中韩关系中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用韩日历史共同研究支援委员会韩方委员长朴睃雨的话来说,“历史认识问题正在对韩中日三国为谋求建立和平与繁荣的东北亚共同体所做的努力构成重大障碍。”

至少从16世纪开始,半岛周边的陆海大国就在朝鲜半岛或者围绕朝鲜半岛问题多次发生冲突,并且导致几场较大规模的战争。其中,作为传统陆上大国的中国就不止一次卷入与海上大国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武装冲突,并付出巨大代价。另外一个陆上大国俄罗斯也因为朝鲜半岛问题与日本发生过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作为海上大国和超级大国的美国也深深地介入朝鲜半岛事务之中,其中包括参加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东西方冷战背景之下,战争一方是朝鲜及其两个陆上大国盟友即苏联和中国,另一方则是韩国及其主要的海上大国盟友美国与美国的其他盟友。

作为朝鲜的邻居和苏联的盟友,新中国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跨过“三八线”并推进到中朝边界之后派兵参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道,打退了“联合国军”的进攻,把战线推回到“三八线”附近,最后交战双方于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

众所周知,朝鲜战争是苏美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在冷战中的第一场热战,无疑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斗争色彩。但是,这场战争和历史上发生在朝鲜半岛上或者同朝鲜半岛密切相关的其他战争一样,也可以被看作陆权强国和海权强国之间的较量,朝鲜战争的结果导致朝鲜半岛南北政治分裂的局面固化并一直持续至今,尽管东西方冷战早已结束,朝鲜半岛的冷战依然存在。

陆上大国和海上大国在朝鲜半岛争斗的历史记录,还表现在反复出现的有关大国在朝鲜半岛划分势力范围的方案上。

一是日俄之间的“三十九度线方案”。早在1896年6月,曾任日本首相、时任日本赴俄罗斯特使的山县有朋就向俄方提出以朝鲜半岛南北划分日俄势力范围的构想,即以朝鲜独立为前提,将朝鲜分为南北两部分,日本和俄国分别施加各自的影晌力。但是,俄方拒绝山县有朋的提案。

接着在1903年10月,在日俄有关朝鲜半岛的交涉中,俄方提出“将韩国领土北纬39度线以北部分视为中立地帯,两缔约国相互约定皆不向此派入军队”。俄方在1904年1月再次向日方提出同样建议。但是,日本只同意在中朝边界两侧50千米处设置中立地帯的方案,拒绝在北纬39度线以北建立中立地帯的方案。

此后,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兼并朝鲜半岛,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也就是说,日俄之间的“三十九度线方案”并没有成为现实。

二是更为人们所熟知的“三八线”的划分。1945年8月初,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并迅速进军朝鲜半岛。美国也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并且担心苏联军队占领整个朝鲜半岛。

1945年8月10日晚,美国政府相关人士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在朝鲜和亚洲其他地方接受日本军队投降的问题。当日夜间,两位美国年轻军官——迪安•腊斯克和查尔斯•邦尼斯蒂尔 ( 前者后来任美国国务卿,后者后来任驻韩美军司令)——奉命划定一个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占领区,以防止苏联红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并向日本进军。

这两个人借助《国家地理》杂志中的一幅地图,向上司建议沿北纬38度线把朝鲜半岛划分为两个受降区,北部由苏联红军占领、南部由美军占领。他们之所以选择这条线,只是因为从地图上看,它基本上把朝鲜半岛分为面积大致相等的两个部分。后来由杜鲁门签发的“第一号总命令”正是以此向苏联提出在朝鲜半岛划分受降范围的。斯大林同意了这一提议,已经进军朝鲜半岛的苏联红军在“三八线”以北停止前进,而此时的美军还远离朝鲜半岛。

“三八线”方案听起来类似于“三十九度线”方案,但其出笼应该属于历史的偶然,因为美方人士在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似乎并不了解历史上俄国曾经向日本提出过类似建议,而且当时也没有朝鲜问题专家参加决策。事实上,腊斯克本人后来承认,当时他和其他在场的人都不知道俄国和日本曾经讨论过以“三十九度线”划分势力范围。

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也是历史的重复,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不管是“三十九度线” 方案,还是“三十八度线” 方案,可以说都是海洋大国和陆上大国之间在朝鲜半岛划分势力范围的政治交易形式。

上述有关海陆大国在朝鲜半岛争斗的历史记录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朝鲜半岛地缘政治特点导致大国争斗的真实性。与此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朝鲜半岛人民所怀有的不安全感或者受害者意识的合理性。当然,朝鲜半岛人民的此种意识还与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以及日本对朝鲜半岛殖民统治的历史记忆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总之,历史记忆似乎证明了朝鲜半岛是东北亚国际关系中心舞台和大国纷争场所的想象,或者说历史记忆与地缘政治一起构建了这种想象。

而这种想象的意义在于,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晌相关国家的对外政策选择。

想象与政策

透视这些国家围绕朝鲜半岛事务而采取的政策是很有意思的,当然每个国家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其实并非始终不变,而是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不过,相关国家对朝鲜半岛重要性的认知度一直都很高——虽然不同国家有关朝鲜半岛的想象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日本

日本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相互之间交往的历史很长。朝鲜半岛对于日本的重要性,如同日本战略家所说:朝鲜半岛宛如亚洲大陆伸出的一把匕首,直指日本列岛的侧腹。因此,在朝鲜半岛上有一个同日本保持政治军事紧密关系的稳定势力,是日本维护国防的重要条件。

从1592—1598年丰臣秀吉两次出兵朝鲜,到1910年日本兼并朝鲜半岛,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正是为了防止陆上大国主导朝鲜半岛并利用朝鲜半岛进攻日本。与此同时,日本也试图利用朝鲜半岛作为跳板进攻陆上大国。虽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并结束了在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但它至今依然十分关注半岛局势并努力介入半岛事务,尤其担心陆上大国(特别是中国)主导或控制朝鲜半岛,希望借助美国这个海洋大国的力量来实现对陆上大国的制衡。

日本虽然不是朝鲜战争的当事国,但是实际上派人参加了朝鲜战争。根据冷战后解密的档案,在1950-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日本作为美国的同盟国,除了向美军提供军事基地之外,还秘密派人员参加朝鲜战争。其中在1950年10-12月,日本在朝鲜半岛附近海域就部署了46艘扫雷艇,配备了1200名人员。在此过程中,两艘日本船舶沉没,造成1人死亡、8人受伤。

朝鲜停战之后,日本积极推动与同为美国盟友的韩国的关系正常化。冷战结束之后,朝鲜核计划和导弹计划为国际社会所瞩目,日本积极参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和对朝鲜的制裁;同时也试图实现与朝鲜关系的正常化和解决朝鲜绑架日本人问题,増强日本在半岛事务中的存在感。

如今,由于无法与朝鲜实现最高级别会晤,加上与韩国之间矛盾难解——比如2019年发生韩日贸易战,日本在半岛事务中的存在感似乎是最低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视朝鲜半岛。

俄罗斯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关系的历史比中国、日本与朝鲜半岛关系的历史都要短很多。1639年,沙皇俄国从西伯利亚扩张到太平洋地区,此后才开始与中国和朝鲜半岛为邻、同日本隔海相望,并逐渐成为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舞台的重要行为体。

沙俄通过建设西伯利亚铁路(1891—1903年)打通了从欧洲波罗的海到亚洲日本海的向东通道。它希望在朝鲜半岛获得一个不冻港,打开南下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并担心与其接壌的“朝鲜会落入敌视俄国的某个强国——英国或日本的势力范围”。

所以,维护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包括获取出海口和阻止海上大国在朝鲜半岛扩张势力,就成为俄罗斯对朝鲜半岛政策的重要目标。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沙俄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引发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这场战争对俄国人来说是一件屈辱的事情,因为“俄国巨人被日本侏儒打得一败涂地”。从此,俄国的势力退出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随着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以及进军朝鲜半岛,苏联才重新获得沙皇俄国因为日俄战争而失去的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并且和美国一起成为左右战后朝鲜半岛局势发展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国家。

对于斯大林重新介入朝鲜半岛的动机,美国历史学家梅尔文•莱弗勒(Melvyn P. Leffler)指出“关于在战后的朝鲜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他(斯大林)决不允许苏联被排除在外,因为朝鲜半岛在战略上与他本国的沿海省份接壤,那里拥有不冻港,而朝鲜半岛也是日本人在40年前从俄国人的控制下夺走的。”

朝鲜半岛随着美苏冷战的爆发而分裂为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在冷战尤其是1950-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苏联是朝鲜的主要盟友,向它提供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

冷战结束以后,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经历了一些变化。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忽视朝鲜、重视韩国,导致俄朝关系的地位相对下降,俄韩关系快速发展。但是2000年上台的普京政府再次调整了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重新加强与朝鲜的关系,包括邀请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访问俄罗斯。俄罗斯也参加了2003年开始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有人认为今天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动机是传统的不安全感使然。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几乎没有天然边界,“俄罗斯总是处于不确定、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之中,得以生存的方式唯有不断保卫其不稳定的领土,以防被具有扩张野心的邻国夺走”。虽然俄罗斯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西面,但是其人口稀少和领土广袤的远东部分的安全也是俄罗斯人所不能忽视的。

保持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可能是确保俄罗斯东部安全的手段之一。当然,由于俄罗斯相对实力下降,它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远不如苏联,甚至有人认为,今天的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参与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大国和朝鲜半岛的邻国,俄罗斯无疑不希望海上大国(以及其他陆上大国)控制和主导朝鲜半岛事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朝核问题上,俄罗斯与中国的立场比较一致,双方都主张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也认为六方会谈是讨论和解决朝核问题的重要平台。

中国

朝鲜半岛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唇齿相依”“唇寒齿亡”是中国人对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利益相关性的一种传统认知。这被认为是一种地缘政治思考,也可以说是中国有关朝鲜半岛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重要地位的一种想象,它无疑影响了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

今天的中国与朝鲜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国界,作为近邻,中国不希望其他大国尤其是域外大国主导朝鲜半岛事务。这其实一直是影响中国朝鲜半岛政策的一个因素。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主要基于自身安全利益多次介入朝鲜半岛的战争,并付出巨大代价。

比如,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特别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跨过“三八线”并到达中朝界河边之后,中国领导人十分担忧美国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可能会威胁中国的安全。毛泽东在1950年8月4日的政治局会议上说“如果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国”。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近三年的战争并付出了巨大代价。

1950年出兵朝鲜,实际上也使得中国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开始重新介入和影响朝鲜半岛事务。但是,今天中美关系的性质是陆上大国与海上大国之间的争斗吗?朝鲜依然是中国的安全缓冲地帯吗?中国未来还可能介入朝鲜半岛的战争吗?这些问题都是不容易回答的。

美国

在主要大国中,美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虽然历史最短,但是影响巨大。

美国在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利益遍及全球,包括朝鲜半岛。按照“边缘地帯”理论,朝鲜半岛正处于边缘地帯,其对美国的战略意义显而易见。而在美军上将麦克阿瑟看来,二战以来,美国“在战略上的边界地处亚洲大陆的东海岸”,美国必须阻止亚洲大陆形成深入或穿过太平洋的军事威胁。

如前所述,1945年8月,美国向苏联提出以“三八线”方案,把朝鲜半岛划分为两个受降区,之所以这样做,是“表明自己决心阻止苏联接管整个朝鲜半岛”。接着,美国出兵 “三八线”以南,扶植李承晚建立大韩民国政府,实际上也成为朝鲜半岛的一个“特殊邻国”。

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美国一度把朝鲜半岛排除在其“防御地帯”之外,但战争爆发之后,杜鲁门政府迅速决定出兵干涉,并把朝鲜半岛视为其在东亚遏制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的重要一环。

有学者认为,这是出于与苏联竞争的需要,而不是出于朝鲜半岛本身的战略重要性。比如“遏制之父”乔治•凯南就认为,“我们把军队派到半岛去,并不是因为那里有何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是因为根据分析的结果,如果我们袖手旁观,全世界的信心和士气会受到极大打击……我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将世界格局恢复原状”。

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凯南的判断并不准确——美国战争结束后至今一直在韩国驻扎军队,并与韩国缔结有军事同盟条约,美韩同盟是美国在东亚构建和维持的双边军事同盟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二战结束至今,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国博弈一直在朝鲜半岛上进行着,也可以说,美国一直都是半岛事务的最主要当事方之一。由于大国博弈的存在,朝鲜半岛的南北关系不可能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大国关系和南北关系总是纠缠在一起,难以分清。这正是朝鲜半岛问题的复杂性所在。

从一定程度上说,朝鲜半岛的政治分裂和南北之间适度的紧张关系可能有助于维持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是否可以说,美国并不愿意朝鲜半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以便使其永久地介入该地区事务?

半岛国家

关于朝鲜半岛的想象,同样影响着半岛国家的对外决策。长时间以来,朝鲜半岛流传着“鲸鱼群中的小虾”的说法,这是半岛人民的一种自我认知和关于半岛地位的想象,带有强烈的受害者意识和不安全感。在他们看来,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使其很容易成为大国争斗的牺牲品。

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的考虑,半岛国家倾向于与某个(或几个)大国建立并保持密切的关系,比如冷战时期和今天的韩美同盟、冷战时期的朝苏同盟、朝中同盟,以及今天朝鲜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

其中,韩国对于美韩同盟的依赖性最为明显,而这又集中体现在对驻韩美军的态度上。韩国前外务部长孔鲁明曾公开说,朝鲜半岛即便统一了,也还要保持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在这些韩国政要看来,美国可以充当“平衡者”的角色以维持本地区大国的力量平衡,其中也包括“平衡”中国的力量。

比如,金大中就明确表示,在朝鲜半岛统一后,驻韩国的美军将继续存在下去,因为它对于维护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均势极其重要,特别是有助于防止中国和日本在朝鲜半岛的争夺。

文在寅2018年9月25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也表示,驻韩美军问题与终战宣言及和平协定“毫无关联”,驻韩美军“不仅有助于维系韩国的安保,也与美国的世界战略息息相关”,它扮演着东北亚安定和平均衡者的角色。

除了平衡大国关系之外,韩国还有人提出,美军留下来可以保证半岛民主进程的顺利进行、维护朝鲜半岛的经济稳定、帮助朝鲜半岛对冲中国文化的压力等。耐人寻味的是,2000年8月30日,时任韩国总统的金大中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的采访时披露说,甚至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也同意,朝鲜半岛统一后有必要让美军继续留驻。他说,金正日是在两人的首次会晤中做出这一表示的,金正日说“没错,我们是被大国——俄国、中国、日本所包围,因此美国军队应该留下来”。不过迄今为止,朝鲜领导人和该国官方媒体并没有公开发表过这样的言论。

应该说,半岛国家并非总是大国斗争的牺牲品,利用有关大国之间的博弈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充当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均衡者”,往往也是它们的一种政策选项。比如冷战时期,朝鲜领导人在中苏之间的行走可谓游刃有余。

结论

如前所述,由于特殊地缘政治地位以及大国相争的历史记忆,一种关于朝鲜半岛的想象被建构出来,并持续存在至今。在这种想象之下,相关国家往往从竞争和冲突的视角看待朝鲜半岛事务,因此陷入到一种阻碍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安全困境,即“朝鲜半岛困境”之中。

有关朝鲜半岛地位的想象无疑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观念,但这种观念一旦被建构出来,尤其是成为一种思维定式之后,很难发生改变。特别是在21世纪初中国快速崛起、大国之间(首先是中美之间)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朝鲜半岛成为冲突热点的可能性进一步凸显。

但是,也没有什么观念是永恒不变的,有关朝鲜半岛的想象,未来也可能会被一种新的观念所取代。事实上,相关的地缘政治因素已经发生改变——朝鲜半岛及其周边早已在导弹、飞机和舰艇的有效作战范围之内,朝鲜半岛过去充当安全缓冲和交通要道的作用已经明显下降。此外,相对于陆地空间,海洋空间、大气空间、外层空间和网络空间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样一来,历史上主要基于陆地思维的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意义也会日渐淡化,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未来,关于朝鲜半岛的各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甚至东北亚共同体也是可能的,只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和超越固有的思维定式。

-----

本文原题“地缘政治、历史记忆与有关朝鲜半岛的想象”,刊发于2019年《世界经济与政治》第12期。“澎湃”经授权编发,作者在刊发前有批注修改。

    责任编辑:单雪菱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