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报:为什么西方经济学不能解释中国经济
20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之时,西方主流经济学(以下简称“西方经济学”)认为,向市场经济过渡必须实行以全面自由化、私有化为核心的激进式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由于实行了激进式改革将迅速走向繁荣,而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实行渐进式改革而将走向失败。但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俄罗斯东欧经济衰退、停滞的现实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
如何解释理论与现实的这种巨大反差?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验至多是一种转型经济学的范例,即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的一种特殊形式,没有普遍意义。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那应归功于对西方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应用,如发展私有经济、自由市场和对外开放等;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则缘于对西方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偏离,如保留社会主义制度、国有经济、政府干预等,由于存在这些根本制度障碍,中国经济迟早会面临崩溃的局面。反复出现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就是这样产生的。然而事实是,中国经济崩溃的预言屡屡破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却经历了2008年的严重危机,陷入持续低迷。西方经济学为什么不能解释中国经济?
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不可否认,西方经济学包含不少科学知识,如关于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和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理论,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但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特别是它的基本理论,如经济人假设、生产要素价值论、自发秩序论、私有制高效论、自由至上论等,旗帜鲜明地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赤裸裸地宣扬个人主义世界观,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政策主张:崇尚私有制而反对公有制,崇尚自由市场而反对政府调节,崇尚资本主权而反对劳动主权。显然,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政策主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格格不入,又怎么可能对中国经济作出正确解释呢?
其次是理论范式的原因。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重逻辑轻历史,重形式轻内容,否认不同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人们行为的差异,排除技术、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当作考虑所有问题的出发点,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作人类永恒不变的经济形式,把抽象的数理逻辑当作判断经济学是否科学的主要标准。这样一种理论范式,形式上似乎很完美,但与现实相去甚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不仅在转型过程和制度选择中用处很小,即使在解释发达市场经济方面也存在根本的局限。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也曾论道:“宏观经济学在过去30多年的研究成果,说得好听点是毫无用处的,说得难听点甚至是有害的。”
第三是理论适用性问题。西方经济学中一些被认为是比较正确的理论,也往往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以及时空条件为前提的,并不是像自然科学一样的普遍真理。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曾指出:“这些(西方)经济学术语是从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态度、制度和文化中抽象出来的,它们用于分析西方世界可能有意义,并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欠发达国家这样做显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自由贸易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无论英国、德国、法国还是美国,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建立自己工业体系的时候,都毫无例外地实行过保护关税制度。
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反映的是成熟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运作经验,具有普世价值,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才能取得成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知道,共性以个性为基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现代西方经济学从它体现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方面看,具有共性或普遍性,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认真研究和借鉴的。另一方面,抛开西方经济学存在的局限和缺陷不谈,即使是正确的理论,在解释中国改革发展经验时,也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而不能削足适履、照抄照搬。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把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改革发展之路,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实质和内在逻辑。也只有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实践,并从中总结经验、构建话语、提炼思想、创新理论,中国学者才能取得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理论成就,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