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温海明《道德经明意》:中国哲学当代发展需要返回经典之本

澎湃讯
2021-06-11 14:3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6月2日下午,“道意与道体——《道德经》意哲学工作坊”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道德经明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教授新作《道德经明意》以意本论为基础,其目的并不在于对《道德经》的不同版本及对其中文字之考辨,而是在一种比较哲学视域下,基于《道德经》“道”的哲学,试图建构以“自然之意”为中心的意哲学系。

“道意与道体——《道德经》意哲学工作坊”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在工作坊上,温海明教授首先介绍了他的《周易明意》从“意”的角度解释卦爻辞;《道德经明意》则对于意本论或者意哲学系统有奠基意味。他强调理解“道”离不开“意”,而且“意”可以成为一个本体性的概念。他通过注经的方式展开论述,用类似朱熹《四书集注》和郭象《庄子注》的传统写法来建构意本论哲学系统。《道德经明意》意本论的核心是道意不二的状态,道和意都依境而生。在心物关系方面,意通于物,心通物论,万法唯意。《道德经明意》的中心思想“自然之意”的实化和呈现是一种主客合一的状态,通过翻译、注释和“明意”的建构,将道的意境随缘转化出来。《道德经明意》从十个方面诠释并建构了意哲学,即“十玄意门”,他简要介绍一下“十玄意门”的内容,每扇“玄意门”都有助于我们推开来去见“道”,所以是十扇“玄意之门”:一、万物之意;二、创生之意;三、道意之意;四、意会之意;五、时间之意;六、反弱之意;七、意物之意;八、反身之意;九、无欲之意;十、无为之意。“我认为,十扇玄意门在‘意’与‘道’之间开开关关、层层叠叠、交相辉映,显现出‘自然之意’之光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方旭东指出,温海明教授从《儒家实意伦理学》到《周易明意》《道德经明意》以及即将出版的《坛经明意》和《周易参同契明意》,意本论的“五书”正在逐渐成型,已经形成了独属于自己哲学品牌。《道德经明意》注的部分引述非常广泛,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的注释。他的意本论有非常深厚的学术积累,受安乐哲先生影响很深,他的书也存在对安乐哲先生思路的呼应。从诸多学者对老子的研究比较来看,温海明教授对于出土文献的反思很有意义,他借助刘殿爵的翻译经历来说明传世本和出土文献其实是两个义理系统,这一做法极具创新性。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余治平认为,温海明教授能够将《道德经》八十一章从头到尾解释下来,非常了不起。《道德经明意》回归文本,和《周易明意》一样,都是一字一句的理解,将训诂学与哲学义理的内容相结合,开辟了经典研究的新局面,体现了很好的做哲学的工夫和哲学学术素养。他认为《道德经明意》有两个特征,当代性和前沿性。这首先体现在能将当代学人的研究成果都吸纳进来;二是批判性分析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作用和意义;三是能够将中文语境和英文语境相结合;四是强调注音,这种方法适合了我们现时代的需要;五是吸收大量英文研究成果;六是体系性,吸纳百家,博采众长,且有所取舍,因此《道德经明意》是一本集大成的注疏文本。

扬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樊沁永副指出,从文献资料的占有上,《道德经明意》是目前学界比较宽泛的,很多之前没有见到的材料都用上了,很多材料不仅是用,而且说明为何如此取舍。第二是中国文化何以走出去问题。从温海明教授的注解中,我们能够获得一种文化交流的机缘。书中讨论到印度教等内容,如《奥义书》等,这是很多学者没有注意到的。第三是“意本论”系统在国内也较为少见。他认为应该将意本论放在精神哲学的视域下去看其中的哲学的生长方式,此精神哲学不是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而是如徐梵澄先生认为哲学是超越宗教和理性的,又不能违背理性、违背信仰。温海明教授从传统文本中找到了自己的思想资源,从具有中国古典精神哲学的特点精神哲学传统出发,以“意”为本来诠释《道德经》。

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何心鹏(Volker Heubel)认为本书是一个哲学文本,对于什么是中国哲学的问题,通过读这本书给他一些启发。从“意”的角度切入来理解“道”,他未必完全同意,但是可以讨论。二是建立体系的要求和方法,通过概念的梳理建立比较全面的解释,这是否适合中国哲学还可以共同商榷。三是跨文化的视角,比较哲学的范式,对于《道德经》哲学而言还是有意义的,本书对国内外《道德经》的研究梳理也较为全面。此外他提了几本德国的《道德经》研究著作作为资料补充,内容上也有参考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姜丹丹表示,新儒家那一代人非常有意识地重新塑造或者建构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这种视角是从东西汇通的语境当中有意识地去挖掘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的理念,提出有自己系统性的概念。这个视角上来看,温海明教授在《道德经明意》、《儒家实意伦理学》、《周易明意》中都提出了“意”的概念,许多诠释的细微之处值得品味。温教授的著作从比较哲学的角度作出了自己的突破,让古代哲学用现代汉语讲话,重新做汉语的哲学,建立具有内在张力的概念解释。而且,能够在重构概念时,提出自己的一套体系,《道德经明意》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方向。温海明教授对每个概念都专门围绕“意”来重新梳理,如“无欲之意”是去除过度的、私己的欲望,如何在这个层面上和它“意”以及公共之“意”沟通,即打通私人修养到公共生活治理,从这个角度,可以把老子的知识论重新解释为非阴谋论,充满智慧的方式,那就是,意念如何通于万物观物之自然转化这种化境。第二个方面是对欲望的调节,比如说,如何通达自然之意,如何在整合与非整合之间,也在儒道相结合的层面上,来重新构建一种有动能的、充满活力的、能够让生命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老子的“德”更倾向于生命力,而不是抽象道德原则的解释方式。另外就是在“意”的问题上和儒家的比较当中,实际上也呈现出了和情境的关联性当中的吊诡,是大象无形和幽微出现微明的悖论的结合,所以在非常细微的方面,能够通达自然之意。温教授在一些方面继承了安老师的观点,但是同时更加强调了生成流变的问题,所以他在这方面的陈述更加接近法国德勒兹的生成论等。比如在“有无相生”的问题当中,温海明教授更加注重在共在的或者整体的道德认识中,老子对于这种对立性思维的转化,他强调了在主导性思维中所被忽略的另外一方面的一种积极性,而且这种积极性是放在有无相生的、隐和显共存的整体视野当中,这就引向谢林从潜能到实现的具体过程,但是这种超越注重了不同现象的流变,而流变不是完全混乱的,而是在多元的,但又具有连贯性的整体当中,在“意”和非我之间的这种间隙当中,我们可以从重新利用一些当代的视角来补充进去一些新的成分,所以在对于老子的理解当中,“道”作为创生的过程当中包含差异性,引向了从自身的调节到心对物的治理等非常具有当代综合的伦理性视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梁剑指出,注释部分是温海明教授书中的亮点之一,优点是不仅有中文文献,而且有大量的英文文献。温海明教授做中国哲学不仅是在汉语的语境下,而是站在世界哲学的视域下来做中国哲学。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对老子哲学的解读和阐发,特别是以“意”来解读老子。此时就要涉及哲学观的问题,即哲学解读要受到哲学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一个关键词,即关于“意”的概念,温海明教授想完成两件事情,一是我注六经,阐明《道德经》的含义。二是六经注我,借助《道德经》来建立阐明自己的意哲学。这种意本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导论中我也找到了对这一问题的一些回应,如心意发动要符合自然之道。但是对于自然之意我还是有些困惑,一个人发出的心意可以合乎自然之道。这种意既是人发出的,又是与道相合的。如此理解我与道和合一的“意”与常规我们讲“意”具有一定区别。但是困难在于这两种“意”有什么区别,这种分别一方面包括中国哲学各家内部的区别,达到的进路有什么不同,最终所接近的这种“意本体”有什么不同。这种“意”与天地为一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这种体验和宗教体验又有什么不一致,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地方。王弼在注《老子》时一般会首先对字句文本会有一个非常忠实的解释,然后他会引出自己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如本末等。在温海明教授书的注释中,似乎也体现了这一特征,在注的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引出自己哲学的建构和观点。

在会上,温海明教授对师友们的评论作了回应。他表示,他做的是经典解释、返本开新的工作,中国哲学当代发展,需要返回经典之本,才能开出新意。中国哲学的出路不能离开中西交流的历史情境,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经典解释,如何开出新的意义系统。他认为,姜丹丹教授对“意”的理解精细深入,体现出她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法国哲学深入细致沟通的理解力。法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对于现象学和中国哲学相通的“意”和意向性等问题,都做过精致的思考,其“意”值得我们搞中国哲学的同行学习和借鉴。法国的哲学家们对于“意”有一种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在消化和转化德国现象学的过程当中,提出了有法国味道的现象学思想,这种视角对解读经典的“意”特别有参考意义。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