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史故事汇】妈妈的马灯:点亮长征路

2021-06-11 12: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了跋涉千山万水,历经血火洗礼的伟大长征,15年后,他们托起了一个巍然屹立的崭新中国。千千万万的中央苏区好青年踊跃参加红军,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牺牲,一幕幕妻子送郎当红军、母亲送子去北上的情景令人动容。

记者 关凯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央红军被迫要进行长途跋涉战略转移的计划,那么在战略转移前夕,他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今天,我们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请馆内的讲解员给我们介绍一下。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 钟雪燕

其实在战略转移的前期,中央红军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像扩红、筹粮筹款、收集军用器材、打草鞋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当年,作为中央苏区主体的赣南地区总人口有240万人,其中,参加红军的就有33万人,参战支前作战的约60万人。据统计,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多达10.8万人,其中近半数都牺牲在了长征途中。

记者 关凯

刚刚我们在馆内看到了很多武器枪炮,我特别关注了这个马灯,为什么会摆在这里,它有什么故事呢?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 钟雪燕

其实,在这盏锈迹斑斑的马灯背后,有一个非常感人的红色故事,这盏马灯的主人是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的一位母亲,叫钟招子,因为丈夫早年去世,她便与十个儿子相依为命。1934年10月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她毅然把自己的八个儿子都送过了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1934年的秋天,就在于都河边,钟招子与儿子们的告别简短而笃信。她说:“一定要多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儿子们走后,每当夜幕降临,她就坐在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着儿子回家。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 钟雪燕

因为流了太多思念的泪水,母亲的眼睛渐渐变得模糊,再也看不见,但她依然每天点亮马灯,坐在石阶上等儿子们回来。她说:“有灯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马灯不能灭,灯灭了,儿子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于都,这位母亲守候在队伍的必经之路上,整整三天三夜,她一次次地询问,一次次地失望,却始终没有放弃点亮那盏马灯,点亮心底微弱的希望。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 钟雪燕

就这样这盏破旧的马灯点亮了9000多个夜晚,在等待了26年后的1960年,钟招子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离开时她也叮嘱家人,要将她埋在他的八个儿子身边,可谁又真的知道,他心爱的儿子们到底血洒哪片沙场,又是哪座青山埋葬了这些远离家乡,远离妈妈的孩子们。他的八个儿子也在长征途中全都壮烈牺牲,一个都没有回来。

如果牺牲可以计数,我们愿意记住每一个英雄的名字。然而,奉献无法计量,英雄的亲人隐忍了多少思念的痛和离别的伤。过去不能忘,牺牲不能忘,英雄和他的亲人们的无言奉献,永远不能忘,也不会忘记。

来源:NTV每日新闻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nc_fabu

原标题:《【党史故事汇】妈妈的马灯:点亮长征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