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立法法修改引地方立法权“任性”忧虑,全国人大:有五道防线

澎湃新闻记者付丹迪 杨璐
2015-03-09 19:52
来源:澎湃新闻
法治中国 >
字号

        

立法法修改拟将地方立法权扩大至全部284个设区的市。全国政协委员施杰称,“我很期待这次立法法的修改,但我很担心一旦更多的地方拥有立法权后,在制定法律上会任性。”东方IC

        此次立法法修改拟将过去49个较大的市才享有的地方立法权,扩大至全部284个设区的市,这也是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最大的亮点之一。

        有政协委员和专家提出,担心更多的地方拥有立法权后,在制定法律上会任性,可能会出现“夹带私货”或“各自打着小算盘”。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郑淑娜介绍,立法法修正案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建了几道防线,以维护法制统一。

政协委员:担心地方拥有立法权后会任性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施杰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我很期待这次立法法的修改,但我很担心一旦更多的地方拥有立法权后,在制定法律上会任性。”

        十二届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曾表示,此次立法法修改增加了一个规定,即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任何规章,只要没有上位法律、法规依据的,不能减损公民权利,也不能随意增加公民的义务。

        施杰说,虽然草案中对地方在立法时保护公民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恐有限制公民私权的情况出现。

        “我国目前法律多数是国家名义的部门立法,比如环保法。”施杰称,一旦立法权交予政府部门,部门都会尽可能地争取自己的利益,把政府的权利制定详实一些,把政府的义务规定的虚化一些,造成部门利益法制化。

        部门利益法制化已是当前立法的突出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应松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量法律案都是行政部门牵头起草的,难免“夹带私货”或“各自打着小算盘”。

        对此,施杰称,在修改立法法的同时,应该尽快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来设置法律框架,规避地方政府在制定法律时添加“私货”。

全国人大法工委:建立五道防线维护法制统一

        在3月9日举办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郑淑娜介绍,立法法修正案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建了几道防线,以维护法制统一。

        第一道防线是修正案的规定,这项工作要稳步推进。设区的市的数量比较多,远不止235个。实际上,草案还给了30个自治州地方立法权。按照现在修正案草案的规定还有3个地级市:广东的东莞、中山和甘肃的嘉峪关。

        她说,这么多的市都有了地方立法权,但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法工委提出“全面赋权、稳步推进”。立法法修正案规定,要求省一级人大常委会要根据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及立法需求和立法能力等因素来综合考虑确定设区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不是一股脑的一下全部放开,这就叫稳步推进”。

        此外,立法法修正案对这些设区的市的立法权限作了一定的限制,限定在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这样几类事项。这之外的事项怎么办,还要执行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规,这是第二道防线,不全部放开。

        第三道防线叫必须遵守不抵触原则。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包括所在省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第四道防线,要报批准才能实行。设区的市制定出的地方性法规要报省一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才实行。省一级人大常委会按照现在立法法的规定,要对报送的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合法性审查。“如果是不合法的,就不批,退回去”。

        最后一道防线,前面四道防线都没有出现问题,还出现违反上位法的时候,还有一个备案审查制度,规定地方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要报备案。地方性法规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地方政府规章要报国务院备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审查这些规定时,发现有违法情况的,要依照法律规定予以纠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