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脱贫迈向振兴 凉山大地百花齐放振兴乡村(一)

2021-06-10 15: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微信号:scrbpx 联系我们:0834-3866868

会东(一):技改扩能,一座厂房带动2万余户烟农增收

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王云 侯冲/文、图

6月10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会的部分参会代表,走进会东县烟叶复烤厂。刚一进生产车间,一股烟叶的清香扑面而来。只见一条条传送带上,铺满了棕色的烟叶。

一片森林一片烟,片片都是生态烟。这不仅是生态叶,更是广大会东县农户的致富叶。

“技改扩能后,复烤厂加工能力将提升至100万担以上。”会东县烟叶复烤厂负责人透露,2020年复烤厂实现产值6420万元,帮助2万余户职业烟农稳定增收。

会东是全国烟叶产量第一大县、全国战略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年均种植烟叶27万亩以上,收购烟叶70万担以上。近年启动的会东复烤厂技改扩能项目,是国家烟草行业“北烟南移”的重点工程,是会东烟草“一核一区两基地”的重要载体,项目占地380亩,总投资7.49亿元。

“我们引进上海、浙江先进生产工艺设备,推动生产加工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实现烟叶从种植、初加工到工业企业的无缝对接。”上述负责人介绍,复烤厂配套建设烟叶仓储中心,建立了“产、供、销、收、储、调”全链条管理体系,带动现代仓储、物流、服务业融合发展,常年可解决周边4500余人的就业问题,正在打造“绿色烟区、生态烟叶、幸福烟农”的产业振兴示范样板。

会东(二):防止天灾导致减产,会东这座蓝莓大棚能抗10级大风

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王云 侯冲/文、图

6月10日,记者跟随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会的参会代表,走进会东县蓝莓现代农业园区。此时的园区中,满眼都是一个个种植大棚。“别小看这些大棚,这个大棚能抗10级大风。”凉山海升现代农业公司副总经理黄坚的话,令人惊讶。

“如果遇上一次天灾,损失就很大。我们是按照几十年一遇的情况来考虑的。”黄坚说,平时园区中七八级的风都较为常见。虽然外面是塑料包裹,但是骨架是钢管,2019年建成投用。

记者注意到,此时大棚中温度在37度左右。黄坚介绍,为确保里面的蓝莓正常生长,这些大棚冬天需要保温,夏天要通风透气,比如覆盖遮阳网等。除了强大的抗风能力,棚膜还能反射80%的紫外线,智能中央控制系统能自动测算不同区域的需水量,将调好PH值的水肥精准输送到蓝莓根系,保障高品质果实产出。

该园区是全国最大的单体蓝莓基质种植项目,一、二期种植蓝莓1万亩,后期规划种植1万亩,2020年试产蓝莓715吨、产值5000万元。园区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农民+贫困户”模式,以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周边农户加盟发展等方式促农联农增收。

昭觉(一):安置点超市开业一年,畅销品从方便面变成了牙刷牙膏

川观新闻记者 邵明亮 何勤华 文/图

6月10日上午,凉山州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沐恩邸社区超市,不断有居民进入买东西。

沐恩邸社区是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面积207亩,共安置群众1428户、6258人。去年7月,社区里首家超市开业,川观新闻记者就来到超市进行了采访。

当时,店长沙小丽告诉记者,超市刚开业卖得最多的是方便面。如今,超市开业快一年了,记者跟随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会D组代表来到沐恩邸社区,再次探访这家超市。

“现在卖的最好的是牙刷和牙膏,以及洗衣粉、肥皂等日化产品。”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社区入住率不断提高,很多从乡下搬入社区的老乡们已经逐步适应社区的新生活。

社区居民伍沙告诉记者,以前很多老乡都没有刷牙的习惯,但是住进了社区之后,水电等配套方便得很,大家也跟城市人一样,刷牙、洗澡、讲卫生已经融入居民们的生活习惯。

沐恩邸社区内,如今已集中建设了商业街区,涵盖惠民菜市、餐饮、超市、美容美发、服装饰品等生活服务业态,可以保障群众在社区内就能享受与县城均等的便捷商业服务。走在沐恩邸社区干净整洁的街道上,身着彝族服装的居民来来往往,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昭觉(二):一个南瓜能长200斤,这个农业科普展厅为啥吸引人?

川观新闻记者 邵明亮 何勤华 摄影报道

从昭觉县城出发,大约30分钟车程,就来到了位于四开镇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这是绵阳涪城区对口帮扶昭觉县的重点项目之一,园区占地5100亩,是省级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6月10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会D组代表来到这个园区,被一个玻璃温室大棚内的各式南瓜所吸引,争相拍照留念。

在展厅内,一排排白色的钢铁架子排列开来,室内一尘不染、绿意盎然,科技感十足。突然,一颗颜色橙黄的大南瓜引起了大家注意,一个成年人伸开胳膊勉强能用手臂合围抱住。园区运营方、昭觉县虹谷拉达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廖伟介绍,目前这颗南瓜有50多公斤,而他们之前南瓜的最高记录超过了100公斤。

“这种南瓜是美国红巨人南瓜,之前山东寿光种出了300多斤的最高纪录,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廖伟笑着说,这个玻璃温室大棚每年都会接待很多游客。

“之所以这么吸引人,原因就在于它的智能”。据了解,该温室大棚占地6000平方米,采取的是最新的无土栽培和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主要用于培育新品种,同时开展农业科普教育。而在园区内,有趣的农业科技随处可见。

廖伟走到一株牛皮菜旁边,指向菜叶附近的一根黑色电缆,电缆顶部的金属头距离红色菜叶只有5厘米左右,“它主要负责监测室内温度,如果温度低了,就自动启动仪器给室内增温。”智能玻璃温室大棚可通过联网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各种内部环境数据,自动控制保温、通风、供暖等设施,遮阳棚还能自动开合,保证作物良好生长,“是智慧农业的典型。”

越西(一):满身高科技!大凉山“最甜苹果”充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摄影 欧阳杰

“通常,苹果甜度大概在12度、13度左右,而这个园区苹果的甜度普遍在14度以上,最甜的红富士可以达到18度!”

6月10日,走进凉山州越西县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区观测平台,园区专家组组长、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谢红江的介绍,让人印象深刻。

越西苹果为什么这么甜?专家介绍,除了适宜的气候、低纬度、高海拔等自然优势之外,还有满身的高科技。

此刻,从观测平台望去,只见周边(越西县大瑞镇林沟村沿河一带),套着黄色防虫袋、青绿中透着分红的苹果缀满枝头,丰收在即。

园区2018年开建,总面积5万亩,核心区占地5600亩,采用最新的矮化密植方式,种植巴艾克、嘎啦、烟富等苹果5万亩,运用5G技术,由省农科院全程技术指导,是西南高原最大的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和中国南方最大的早熟苹果公园。

记者在园区管理中心看到,巨型屏幕上显示着大数据管理平台,与园区内的环境监测站、果树滴管系统等物联网设备相联。

“通过设备传感,园区的光照、虫情、水肥、温度、湿度等参数源源不断地实时传送到大数据平台中心,通过手机即可随时了解果树生长的情况。”越西县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曾金介绍,园区引进或即将引进无人植保车、智能除草模块、果园运输机器人,周边还建成了苹果分拣冷链车间,每小时可分选8吨苹果。

“园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曾金说,园区由县属国企农文旅投资公司为龙头,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资金、佛山援建资金、县级涉农整合资金及自筹资金等建设。

园区通过“越西产、湾区销”模式,收益在脱贫巩固期内量化分配给相应的脱贫户,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年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国有资产年收益2000万元以上。

“去年已分红400余万元,覆盖脱贫群众1.65万余人。”越西县相关负责人说,该园区常年提供就业岗位400个以上,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80余家。

下一步如何振兴?上述负责人表示,园区将继续完善配套设施,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造苹果小镇,开展采摘观光研学等体验活动,促进“园区+景区+城区”三区联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增收。

越西(二):从学前到高中“一园读尽”,越西县随迁子女上学尽享现代化

文昌中学食堂一角。(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摄)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68间多功能教室,4.5万件教学仪器,4万册图书,采用信息化教学……6月10日,走进凉山州越西县文昌教育园区,一股浓浓的现代化教学气息扑面而来。

“园区涵盖了学前、小学、初中、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让数千名随迁子女享受和大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环境。”园区负责人说,教育是破除愚昧、斩断穷根的根本途径。

教育园区一角。(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摄)

位于大凉山北部的越西县,是传说中“文昌帝君”张亚子的诞生地,这里有著名的4A级景区“文昌故里”,教育底蕴十分厚重。不过,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制约,曾经的越西县教育短板突出。

紧抓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近年来,越西县将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提出“砸锅卖铁也要办好教育”,由财政“兜底”,学生从上幼儿园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用花一分钱。

文昌中学。(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摄)

立足于就近入学、应读尽读,该县率先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较为集中、学龄人口较多的中所镇建起了文昌教育园区。目前,园区内共有学生6627人、教师407人,保障了中所片区3139名随迁子女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入学。

“上好学,也要好上学。”园区负责人介绍,园区有4000个寄宿制床位,餐厅实行“明厨亮灶”。同时,选派248名优秀教师任教,以“县管校聘”方式要求全员竞争上岗,“以老带新”的促进教师队伍快速成长。

正在上体育课的文昌中学学生们。(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摄)

正在上体育课的文昌中学学生们。(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摄)

依托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院地协作”的独特优势,园区还开展了多层次培训,为当地乡村振兴培养人才队伍。“我们针对乡村教师、卫生和农业人才队伍的需求,每年定向培育50人左右,同时还培养1200名以上的技术技能人才。”园区负责人说。

正在上实验课的文昌中学学生们。(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摄)

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做强教育,园区计划新建一所普通高中,增加3000个学位,并整合500亩土地,建一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我们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新格局。”园区负责人说。

会理:你敷的面膜,可能是石榴做的

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王云 侯冲 摄影报道

6月10日,走进石榴花造型的会理市石榴现代农业园区展厅,记者看到一件有趣的石榴产品:面膜。“这些面膜还卖得不错。”展位前,会理果果果业公司质量部经理彭泽兰介绍。

川观新闻记者看到,这个石榴面膜的外包装和产品形状,与市面上普通的面膜区别不大。“先进之处,就在于我们加入了石榴成分。”彭泽兰说,从石榴中可提取富含多种活性成分物质,能够加速新陈代谢,有效排浊祛黄,让肌肤更加细腻。

其实不止面膜。展厅里,还展示着石榴酒、石榴露、石榴洁面晶等多种“跨界”商品。

作为中国石榴之乡,会理市2020年石榴产量70万吨,综合产值52亿元。近年来,会理市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石榴产业链,坚持自主培育与招商引资并举,实现石榴产业化发展的最大效益。

会理市做精“一三产业”融合,打造3个石榴主题休闲农业村、2个3A景区、20个农家民俗小院。做大“线上线下”融合,建成5个电商平台、全国唯一的石榴拍卖中心,果品日均线上交易、网拍成交上千万斤。坚持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2.35万户群众依靠石榴产业稳定增收,吸附5万余名市内外劳动力就近务工。

喜德:大凉山养猪新模式,83个代养场,带来685万元分红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想致富,养肥猪。”在农村,养猪是脱贫奔康的一条路径。在凉山州喜德县,这里的脱贫户,养猪养出了新花样、新气象。

园区一角。(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摄)

6月10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会与会代表,来到了喜德县冕山洛发种养循环农业园区,见识了“企业+大户+集体经济+脱贫户+保险”养猪模式的力量。

洛发生猪扩繁场远景。(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摄)

山坡上,一排排白色圈舍,梯次排开;不远处,一片片果林枝繁叶茂——洛发生猪扩繁场,是园区核心。四川铁骑力士公司猪业事业部凉山区域公司总经理刘寅少说,扩繁场占地350余亩,由喜德县统筹兴建,并以每年1000万元的费用租赁给铁骑力士。如今,该扩繁场可年产仔猪30万头,占喜德全县仔猪供应总量的80%以上。

视频连线介绍猪场内情况。(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摄)

“传统猪舍一个人最多可照顾36头母猪;但我们采取智能养猪,一个人可照顾264头母猪。”刘寅少说,人工的减少,在节本增效的同时,可有效降低疫病的发生。

记者看到,扩繁场周边,种植了3000余亩魔芋、花椒和林果,林地之下布满管道。猪场粪污经厌氧发酵、干湿分离后,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发电为猪舍供暖;沼渣可加工为有机肥;沼液则可通过管网就地还田。

以扩繁场为核心,喜德全县建起了83个标准化生猪代养场。铁骑力士为代养场提供猪苗、物料和技术服务,县政府则协调金融机构,为养殖大户建场提供支持。

44岁的吉克阿宏,是喜德县两河口镇波振村生猪代养场的负责人。其代养场于2018年建成投用,存栏生猪约1200头。代养场总投资200多万,其中政府贴补了97.6万,村里12户脱贫户每户贷款5万元入股。他自己建场只花了五六十万元。

“我每年都与铁骑力士签订收购合同,他们承诺无重大疫情风险,无重大市场风险,无重大资金压力,收购价格稳定。”吉克阿宏说,铁骑力士按照每头生猪保底150元的代养费回收,如果行情好,收购价还会随行就市。

去年,吉克阿宏代养生猪赚到了20余万元的纯收入,他还给12户脱贫户以及波振村村集体进行了分红。同时,代养场为当地3户脱贫户提供了就近就业,每户一年的工资收入达到了4万元。

“源头有了水,池子才会满。”刘寅少说,扩繁场如源头供水,提供仔猪;代养场如池子,饲养生猪。这一模式,不仅让更多的养殖户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收益,也在带动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同时,让更多的脱贫户参与其中。

目前,喜德县83个代养场已吸纳了1135户脱贫户入股分红。去年,脱贫村、脱贫户累计分红685万多元。

布拖:试管里培育马铃薯,来看看这个园区的“试管薯”

川观新闻记者 邵明亮 何勤华 摄影报道

马铃薯,布拖县的群众更喜欢叫它“洋芋”。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达到21万亩左右,是重要的脱贫产业。但生长在土里的马铃薯也很“娇贵”,潮湿、温差都会导致马铃薯染上“病毒”,减产25%甚至更高。

如何脱毒培育出更好的种薯,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攻克的难题。

6月10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会D组的代表们来到布拖县布江蜀丰现代农业园区,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进行的是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为主的技术帮扶,包括马铃薯原种的生产、品种的选育,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指导工作。”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西瑶在园区成立了马铃薯科技小院,带着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团队在园区长期开展科研工作。

在马铃薯组培室外,王西瑶拿起一个玻璃瓶,里面装了几十粒黄豆大小的马铃薯。她告诉代表们,这是些小薯被称为“试管薯”,顾名思义就是在玻璃试管里培育出的种薯。

原来,马铃薯正常的培育流程是先通过组织培养在组培瓶里培育出马铃薯幼苗,然后移入雾培棚里进行气化栽培,最终结出的马铃薯就是原原种(指育种专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或亲本的最初一批种子,其纯度为100%)。而“试管薯”则是在组织培养出幼苗后,无需移入雾培棚,通过培养基诱导,马铃薯幼苗就可以在组培瓶里结出“试管薯”。

“试管薯的优点就是脱毒更彻底,而且结薯速度快。”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冯豪杰告诉记者,“试管薯”技术,目前园区主要采用的是从“组培室”到“雾培棚”的原原种培育方式。

据了解,该园区每年可培育两季共计400万粒脱毒原原种,能满足布拖县70%的种薯需求。而采用了科技小院培育出的种薯种植,亩产可以达到五六千斤,比以前亩产三千斤左右,产量提高了接近一倍。

小小的马铃薯,不仅助力布拖成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如今承载着布拖未来乡村振兴的“大梦想”。园区的产销衔接带动了效益增长,以产销一体为目标,通过推进马铃薯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建成了保鲜贮存库8000立方米、马铃薯食品加工生产线4条,年加工马铃薯鲜薯1.2万吨。园区全面建成投产后,总产值将达到1.68亿元,年提供务工岗位5万人次,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猜你喜欢

原标题:《从脱贫迈向振兴 凉山大地百花齐放振兴乡村(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