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要媒体看兴安丨三位老铁道兵:刻入莽莽群山的红色记忆

2021-06-09 19: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57年前,来自祖国各地的8万年轻人开赴极寒无人区,战天斗地。1964至1983年,以平均2公里就付出一条鲜活生命的代价,建成了792公里的钢铁动脉,贯穿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直至祖国版图最北点。自此,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所亟需的各类木材才得以从深山源源而出。而正是这些真正的开路先锋们无私奉献,才铸成了如今祖国北方边陲绵绵苍翠青山伴星罗城镇点点的祥和景象。

他们,在历史上的名字叫铁道兵。

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

1983年,铁道兵这个兵种已在中国军队序列中消失,番号全部取消。而在大兴安岭,有关铁道兵的记忆却永远不会被湮没——那一条条劈开高寒禁区的铁轨,就是他们故事的延伸。对每一位老铁道兵来说,大兴安岭森林铁路的每一段路基,每一条钢轨,每一根枕木,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2021年5月22日,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加格达奇,在北山公园的“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下,三位年龄之和超过两百岁的老铁道兵,为我们讲述了那些个峥嵘年代里的红色记忆。

铁道兵精神

张福军,1963年入伍,1964年7月进大兴安岭的铁道兵。现在是加格达奇阳光社区一名退休党员干部。虽然年近八旬,但他依然口齿清晰、行思敏捷。

早知来意的张福军老人不等采访团开口,略作谦虚,便自说起了他所总结的铁道兵精神:首先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次是劳动光荣、艰苦光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思想”;最后是不断地进行政治学习,并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

张福军的讲述

“大兴安岭的冬天,零下50多摄氏度的天气很平常,在外面站岗时,皮大衣、棉袄、秋衣、秋裤、棉裤、长筒的毡噶哒里面再套个毡袜,就这样全副武装,站不了一个小时就会冻得浑身发抖。最初进山时物资奇缺,口粮每人一斤五两七,副食基本上没有。吃水用麻袋,得敲冰化雪。五六月吃干菜很不错了,喝少盐无油无菜的‘三省’汤,住圆木段树枝子搭起的‘波浪’床,一年只能吃上三顿肉。直到1968年通车了,我们团队的生活才慢慢变好。”

“即使是这样,也没有一个掉队的。”张福军说,“虽然条件极为艰苦,但当时国家急需木材,时间紧任务重,工具还很简陋,主要是锹、镐、扁担、土篮子,扁担都是就地取材用桦树做的,土篮子是自己编的……修铁路最多的是土方活,当时每个人每天的工作量是10立方米,基本要工作12个小时或更多的时间,但是大家还是比着干……”

艰苦条件

杨文有,吉林榆树人,1965年入伍,2001年从大兴安岭行署统计局退休。至今,让杨文有老人感到最自豪的是当年当兵最大的动因就是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杨文有的讲述

“铁道兵就是逢山开路,修成简易公路能走车了,各林业局的筹备点才开始启动,如果说当年的条件,比(开采)石油都艰苦……”杨文有说。

据张福军回忆,当年所有的艰苦中,最难忍受的就是铺轨排时,皮肤会被高温油浸过的枕木上的热沥青熏蒸得很痛苦,“就这5月份的天气,脸上的皮会一层层往下掉。早上不敢喝水,因为手上会沾上沥青,干重活出汗多,想擦汗要事先在工作场地边上找个树桩,绑上一个翻开的棉袄,掉了皮的脸上被汗浸得难受时,就去小心翼翼地蹭一蹭……”

李玉军的讲述

李玉军与杨文有是老乡,也是1965年入伍的铁道兵,在他的记忆中,“铁道兵搬家太勤,好不容易驻地变得舒服些了,又要跑到没人烟的地方重新开始……”

在荒山野岭中作业,住帐篷、地窨子、吃河水,各种事故、疾病、意外随时有可能发生;冬季高寒大雪、没有蔬菜、饮用水需要化冰解决……也正是不怕苦的他们,用青春乃于至生命书写了高寒地区建设史上的奇迹。

革命战友

“当年和我一起入伍的战友,在修呼玛河塔南的大桥时,为了抢救战友牺牲了,他叫富铁虎,从1963年入伍到1968年秋天牺牲,都没回过家,所有的探亲假都让给了别人。后来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就只有一个挎包,大家在里面发现了当时公社让他回乡完婚的证明。他是齐齐哈尔市昂昂溪人,我的老乡,我的战友,我床挨床睡觉的兄弟……”健谈的张福军老人讲到这里时,语速明显低沉了下来,“那些年中,我亲眼看着自己身边的16位亲密战友牺牲了。他们没享到福,而我还好好地活着,我觉得我有义务去宣扬他们的精神。”

三个老兵向纪念碑敬礼

1988年7月修建的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由主碑、附碑、碑前雕塑三部分构成,主碑的造型是两根由铁道兵兵徽连接起来的铁路轨道,附碑上有描绘铁道兵工作情况浮雕,碑前雕塑的造型是一头麋鹿。2005年1月,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兴安十大名片”,成为了大兴安岭的地域文化标志。

从纪念碑处眺望加格达奇

时光荏苒,一转眼57年过去了,如今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已成为大兴安岭地区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大兴安岭精神的传承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社会各界民众前来此瞻仰、缅怀英烈。他们战天斗地的身影、撼人心魄的英雄事迹、甘洒热血的革命豪情,依旧感染和鼓舞着“兴安人”在转型发展之路上奋勇前行!

转自:龙头新闻

原标题:《重要媒体看兴安丨三位老铁道兵:刻入莽莽群山的红色记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