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班|舞蹈家沈伟+37位舞者,他们在《融》里游戏一场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21-06-10 15:41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有颜料的人要特别小心,不要兴奋,要很温柔、很平静,如果颜料甩出去,观众踩到了会滑倒。”在《融》的排练现场,舞蹈家沈伟穿巡在37位舞者之间,缓声叮嘱。

在沈伟的带领下,浸入式艺术现场《融》正在进行最后的打磨。6月11日,在上海全新的艺术地标——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融》将拉开全球首演大幕,连续展演10场。这是沈伟接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的邀请,在海南闭关5个月、在上海深扎近1个月后的最新创作成果。

根据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圆形结构的特质,沈伟从《易经》中汲取营养,对应天、地、人,量身定制了《融》。展演持续一小时,观演路线层层递进,分为三个环节——展览、影像、表演,32位舞者散落在64个方格里,驻守的正是最后的表演环节。

32位舞者散落在64个方格里 舞台排练合成照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摄

合成现场

因为项目太庞大、太复杂,和舞者们排练的第一天,沈伟便说,大家一起做个游戏吧,“游戏有助于理解,他们需要以玩游戏的状态去参与,去理解这些舞蹈动作。”

前两周,舞者们都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集训,每天8小时。最近几天,他们迁徙到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进行最后的合成。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的圆形屋顶透明,为了调试灯光,沈伟特意将合成安排在了晚上,拉上所有黑色幕布,不透一丝光线。舞者们通常下午五点开始热身,等合成结束,往往已经到了深夜十二点。

训练是从沈伟的“自然身体发展”技术体系开始的,从放松呼吸到打通骨骼、经脉、肌肉,再到以身体为笔作画,大家渐渐摸索到了身体的入口和使用的方式。

合成现场

灯光照射下,白色舞台被划分为64个方格,每个方格2.2米*2.2米,32位舞者散居其间,每人自成一道风景。舞者之间穿插着12个巨型装置,有玻璃盒子,有斜坡,也有毛发、皮筋、铁片。

舞者们周身沾满颜料,在方格里留下不规则的痕迹,舞台很快因他们的“行动绘画”变得凌乱不堪。有的舞者躺在地面装置里撕扯挣扎,有的舞者企图冲出玻璃盒子,有的舞者不断从斜坡上滑下,这些行为都被颜料记录下来。舞者脚下的地板开始发光,骨骼、心电图、脑电波、血管透视依稀可辨……

现场不设观众席,观众被鼓励脱掉鞋子,走到任何一位舞者面前,与他们的身体直面相见。一步一景,肉身太美,你和舞者呼吸相闻,可以看到肌肉滑动,可以看到汗滴恣意,目不暇接中,你可能会紧张、害羞,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沈伟不惮于大场面,然而如此大的场面,他却试图“做小”,让观众被舞者制造的张力包裹,创造一种“亲密”的状态。

“你可以想象,这不是演出,而是展览。你可以去任何地方,选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内容就不一样。你不可能看尽全貌。你对什么最敏感,就去看那些最吸引你的东西。”也因此,10场展演,每一场都不尽相同、不可复制。

不同于传统剧院舞台,这些年来,沈伟的作品常见于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公共场地,他在这里做表演,也在这里开画展,而观众也总能通过无意的“相遇”爱上艺术。

合成现场

37位舞者来自全国各地,现代舞、古典舞、民族舞……每人擅长的舞种和风格都不一样。

“这么短的时间要消化这么多信息,很不容易,有些人掌握得快一点,有些人慢一点。他们都很努力,我相信他们的收获是很大的。”去年8月回国后,沈伟参与了《舞蹈风暴》第二季的录制,紧接着就接到了《融》的委约,他将《舞蹈风暴》视作一个教育项目,而《融》是这份教育的延续。

在《舞蹈风暴》,沈伟发现了一批好舞者,但也发现了中国舞者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信息的接受有限、训练的方式单一。在《融》里,他倾囊相授,希望带着他们打开身体、拓宽思维,真正地国际化起来。

同时,他也希望观众不要带着旧思维来观演,而是打开所有的感官、所有的知觉。虽然不到演出揭幕那一刻,他也很难定义全貌,但他敢肯定,这是全世界都难得一见的艺术新形态。

排练现场,沈伟

【幕后谈】

谢欣:你要相信自己,不会跳出难看的动作

任何人都没有义务把自己的智慧分享给别人,但沈老师愿意,太珍贵了。所以,我带领谢欣舞蹈剧场全团入驻,一共五男五女。我希望给舞者们一次终身获益的经历,和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一起工作,可以带来长时间的营养。

舞者会在2.2米*2.2米的格子里起舞。大家动作不一样,但有命题,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身体对它的回应,而回应的宽度会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

和观众距离如此近,每一位舞者都很坦然。沈老师告诉我,你需要更加相信自己的身体,你跳出来不会有难看的动作。他还说,每一个站在舞台上的人都应该是艺术品,不需要带着过多的情绪,去放射你是谁。当你做到那份简单,观众会来靠近和观看你的所有细节。观众的加入,让这个场域变活了。

我和沈老师私底下聊天最多。沈老师的简单让我感动,他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而是忠于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想法,以及那种深入的过程。他也不害怕失败,即便所有人都把他放在那么高的位置上。

沈老师谈吐儒雅,对每一位舞者都很有耐心,完完全全是一个艺术家该有的样子。他基本没发过火,只有一次,强调我们要穿紧身服。我们穿练功服都有自己的审美嘛,有人会选择更有呼吸感一点的衣服,但沈老师更希望看到身体的线条和细节。耐心是一个人的修养,有一些人是天生的。

演出服是谢欣舞蹈剧场支持的。沈老师要求,不要像内衣,而是有完整好看的线条。面料是肉色,和肌肤相近,因为要上颜料,需要很好的水洗性,不能是棉质或者带毛面,而是滑面。颜料都是儿童涂料,无毒无害,后台为大家准备了洗浴室。

舞者们来自天南海北,一起跳舞、吃饭、聊天,也是一个“融”的过程。很多人之前都不认识,慢慢深入,慢慢了解,看到每个人身体的特别性。大家来到排练厅,戴上耳机,专注对待身体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很开心。罗天是我们的“团宠”,氛围担当,很可爱。

年轻的舞者可能不像35岁的我一样,知道这次机会有多珍贵。我最开心的事情,毫无疑问是带团加入《融》,一路都是收获的状态。演出结束,我决定给舞团放一个星期假,放松身心,再回到新的创作、新的巡演。

排练现场,谢欣

朱凤伟:他就像一杯水,我还在啤酒的状态

在2.2米*2.2米的格子里跳舞什么感觉?会有限制,但正因为有限制,才更好玩!格子就像一个个画框,舞者们就像一幅幅画,观众来围观,就像赏画,只不过以前的画是定格的,我们是流动的。

围观不会对我有影响。我反而觉得,正因为有了观众的关注,我们才会更加鲜活,没人关注,会很苍白。所以我不会紧张,我很兴奋!你们也不要不好意思,就大胆地看吧。

我们把身体当画笔,画圆,画直线。沈老师怕我们一浸颜料,就像动物掉进水里,乱扑腾,溅到观众,让我们不要兴奋。颜料是很滑,所以你要集中注意力,尤其是脚底下,不能太过使劲,不能那么死板,这样反而容易摔倒。你要顺着那个劲走,不要逆。一般不会摔倒。假如摔倒了,就用动作去衔接,马上圆回来。

我在现场感觉经历了四季:一开始像春天,从地面起来,身体慢慢苏醒,慢慢发芽;随着动作递进,进入炎夏,火热起来;接着是双人舞,以及和装置的互动,进入秋天;最后是冬天,大雪降落,大风吹过,我们像雪花一样飘,整个人都透了。演出完,我像是从水里捞出来,洗了个大澡。

沈老师还是和我以前认识的一样,那样儒雅,缓缓而来。他就像一杯水,很透彻,很干净,没有任何污渍,没有任何颜色。水的表面看似平静,内里却暗含波涛。他的内核是很强大的。而有的编导像啤酒一样,会爆炸。

他不发火,一直都是温和的样子。我自己也是编导,但我会发火,很容易爆炸。我现在还处于啤酒的状态,连茶的境界都还没到,更何况是水。我觉得是好事情,需要跟沈老师这样的大家接触、吸收,让自己慢慢褪色。

这是我接触过的最不一样的项目,虽然只有一个月,但大家都不是来跑活的,非常认真。舞者们都很专业,但很多人没有被发现,沈老师能看到每一位舞者跳舞的质感,就像一把钥匙,慢慢打开我们。他会看到每个人的优点,会直接跟你讲,不是假话。同样,他要求舞者一定要真诚,不要假。我觉得跟他自己也有关系,他就是很真挚的人。现在造假太容易了,“真”却很难得。

我想把排练和演出的感受暂时藏到身体里,先发酵,等半年后再梳理。那时候我正好要排新作品,通过新作品来对比、折射自己的感受,可能更准确吧。

排练现场,朱凤伟

郝若琦:只要站在这里,我就是最美的

上大学我就看过沈老师的《声希》和《天梯》,很安静,很沉浸,有限制,有形式感。平时看演出,我可能是跳跃性的思维,但那次我没恍神,打开了我对现代舞的想象。

在《舞蹈风暴》,沈老师就像“大神”,点评的每一句话,对我来说都很珍贵。我还记得有一次跳《惑心》,他让我们的表演多融入肢体,而不要完全放在表情上。所以接到《融》的邀请,我义无反顾,单位中国歌剧舞剧院也非常支持。即便推了很多演出,我也觉得非常值得。

我是古典舞出身,主演过《杜甫》《花木兰》等传统舞剧,来了这里,最大的改变是跳舞的意识。

传统舞剧里,我是跳一个具体的人,我要把人物立住,我是为叙事服务的,我要表达我的技术,我要展现我的基本功。这里首先需要你的头脑非常干净,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表演,完全靠肢体的感受,比如神经抽搐的身体质感。现代舞很抽象,正是通过这份抽象,我更能看清自己平时看不到的肢体一面,原来我还可以这样跳舞!那些都是我身体里的未知。

全国不同舞种、不同风格的舞者汇到一起,磨合时间才一个月,挺不容易的。沈老师会指导每一位舞者,一个呼吸、一个出手,可能一下午都在说这个事情。第一个星期大家没怎么进入状态,因为越安静,有些东西就越难找,你要我们放开了跳没问题,但沈老师要的是简单、安静、真实、纯粹。我们从头到尾都要保持淡定,走内力,需要用内力去表演。

被观众围观,我不会害怕,我反而蛮期待,如此近的距离,是我从没有过的体验。演出时,我的爸爸、妈妈、姐姐都会来,可能一家人都围着你。我们要比在剧院的舞台上更专注,不能被干扰。

沈老师告诉我们,要坚定,要淡然,但状态又不能完全是“死”的,你的内心世界是坚定的,但意识上要和其他舞者有共鸣。虽然大家都在自己的“家”里跳舞,但我们能感应到彼此,我们的呼吸在一起,我和站在最里面的那位舞者,也有气息上的关联。

以前跳舞,我会担心自己哪个动作不好看,但在这里完全没有。这个作品让我抛开杂念,非常坚定地相信自己当下的表演,只要站在这里,我就是最美的。

排练现场,郝若琦

(实习生王婷、张紫涵、龚诗雅对本文也有贡献)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