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葛剑雄:“钱学森之问” 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

2021-06-10 16: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

——钱学森

“钱学森之问”

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

文 | 葛剑雄

来源 | 李强好书伴读

为什么中国培养的人才总是要到国外才能大放异彩?

在媒体报道和我们的日常言谈中,教育是最容易受到批评的。这就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在批评应试教育,但另一方面又觉得素质教育行不通。减负讲了多少年,甚至教育部都发了文,但是负减得了吗?

2009年,上海参加了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结果排名全球第一,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震惊。2012年第二次的测试结果出来,上海又是第一名。

如果说第一次测试有一定的偶然性,第二次总不能再说是偶然的吧!这个测试不是上海自己搞的,是国际组织派人到上海来做的,而且测试的对象是随机抽样,包括最差的学校,是一个全面的测试。

测试的标准是公开的,至今没有听到多少批评。我们一直在赞扬人家的教育怎么好,但美国专家却说中国的教育搞得好,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

还有一些更尴尬的现实: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人在国内发挥不了作用,但到了国外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离开清华后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

杨振宁、李政道在西南联大读本科,在美国读研究生和从事研究,得诺贝尔奖主要归功于在美国受的教育。

同样在西南联大打好了基础,留在国内读研究生并继续从事研究的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突破呢?这也要问大学吗?不是为大学推卸责任,但说明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大学里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要问社会,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社会缺少其他出路,上大学就成为一条独木桥

有人说现在高考是“一考定终身”,要多考几次才公平。

其实,考试设计得再好、再公正,总会有人因为考得不理想而认为试卷出得不好,永远都会有人认为自己没有正常发挥。你让他考5次,他都会说没有正常发挥,为什么不能考第六次?

我说过多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但将应试能力与素质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为什么素质高的学生就不应该有很好的应试能力?难道素质高的学生都考不出好成绩才正常吗?人生不都在应试吗?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都是“一考”决定的,奥运会比赛时能因为“发挥不好”要求再来一次吗?

其实,高考的“一考”定不了终身。

如果社会本身是健全的,高考指挥棒你可以不听。如果你选择了不上大学或者考不上就不再考,这根指挥棒就奈何你不得。

与高考大军相比,公务员考试大军毫不逊色,

二者反映出的是同样的问题

要从高考的指挥棒中解脱出来,首先得靠学生本人和家长。

比如有些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能力、职业目标出发,选择不上大学,或者先创业、先工作,或者在大学期间退学创业,有多少家长会支持?

如果你们的孩子这样做,你会支持吗?如果家长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对这一部分学生,指挥棒就起不了什么作用。

但更重要的,要靠社会,靠政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大学的毛入学率应该是40%。也就是说,到2020年,同龄青年中会有40%的人能够进入大学。如果剩下60%的青年没有出路,或者说与那40%上过大学的人以后的差异会很大,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可以想象。

经济和教育都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德国也不是人人都上大学的,它们的毛入学率在50%左右,不会超过60%,就算达到60%,也还有40%的人上不了大学,为什么就没有高考的压力和恶性竞争?

因为在义务制教育结束后,学生就开始分流了,一部分人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和职业目标选择不上大学。剩下的人也不会都选常青藤大学或顶级的大学,比如家庭经济条件不太理想,估计自己又拿不到奖学金的,就选所在地的州立大学,学费便宜或基本可免除。

不想进一步深造研究的,会找实用型的大学;申请失败的学生也会不得已求其次,或者先工作再找机会。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

可是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都将上大学、上名校视为唯一目标,尽管一些人明知自己不具备条件。

不能怪他们自不量力,造成千军万马挤上独木桥的根本原因是残酷的社会现实——青年的出路越来越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差。

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上大学还有什么出路!

这些年大学扩招,毛入学率增加很快,但矛盾却越来越尖锐。因为水涨船高,招聘或录取研究生的条件也高了,就看是否名校,是否“985”、“211”大学。

同样是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还要拼其他条件,成绩积点、竞赛、实习、社团、证照,甚至户籍、相貌、家庭条件、社会关系,多多益善。于是竞争越来越提前,从高中、初中、小学,已经提到了幼儿园。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从买学区房开始。我大胆地预测,如果这样的竞争不终止,下一步必定会出现胎教竞争,再下一步就是基因竞争。

高考改革得再好,办法再公正,不能增加毛入学率。

2020年,60%~80%的青年参加高考,就算高考能挑选出40%最合适的考生,总还有20%~40%的人要淘汰。

如果青年已经合理分流了,剩下40%多一点的人准备上大学,而他们又很明确自己是要上应用型大学还是要继续研究等等,不仅高考不会有什么压力,就是名校也会遭遇竞争。

解决青年的出路问题,不是大学也不是幼儿园的事情,而是政府、社会的事,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以及本人的理性选择。

社会解决好这个大的前提,使青年人能够在不同的阶段找到不同的出路,只要肯努力,今后都有体面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才能够保证各级学校是良性竞争,也能保证各种人才得到发挥,也能够使学校、老师尽心尽责使孩子成才。

一味将社会的责任推到学校,这对社会来说是不负责任,对舆论来说是误导,对家长来说加重了不必要的负担,对孩子来说扼杀了个性,迫使他们走这样一条独木桥。这才是中国教育的实质问题。

社会过度干涉教育使学校几乎没有自主性

教学是人对人的艺术,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的。

世界上的一些名校,往往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规矩,社会用不着去干涉;学校如果什么都被社会干涉,那这个学校是办不好的。现在我们校长规定学生不许带手机,马上报纸就要讨论。

实际上只要家长、学生签字同意,不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学校就可以做,形成自己的传统。

韩国到现在为止,还允许老师体罚学生,一般是打到初中,高中就不打了。日本规定,幼儿园、小学、初中,哪怕是冬天,女孩子一律穿短裙,男孩子穿短裤,到高中,才可以穿长裙、长裤。

我看小孩子的小腿都冻得发紫,规规矩矩还站在那里,这些都是有规定的。当然,国情不同,我们不应也不必生搬硬套,但至少要尊重教育规律,允许学校、教师在不违背法律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北京一个大学一年当了8次被告,全部输掉,因为法院认为原告都是学生或家长,属弱势群体。

中学不敢组织学生春游,除非家长签下免责承诺。小学教师下课后会看着学生,不许奔跑嬉闹,怕万一引起伤害事故担不了责任。甚至连社会上的人跑到大学自杀,学校也脱不了干系。

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来体现,根本不尊重教学的规律,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那么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

日本幼儿园非常注重孩子的体能、劳动等素质训练

义务教育失衡阻碍社会稳定发展

首先,学校的公正要靠政府。

义务制教育是强制的,孩子到了规定的年龄,家长或者监护人就必须要送孩子上学,在美国,如果孩子不上学是要申请的。

义务制教育对政府也是强制的,政府必须要保证孩子有这样的机会,比如说这个孩子家离学校很远,那么就要提供交通工具或者住宿。

教育部早就宣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了,我说应该公布国家义务教育最低标准,多少孩子要配一个教师,餐厅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公布之后让我们看有没有做到。

像美国、日本,穷乡僻壤的学校和城市的没有多大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是基本设施都是有的。

2001年初我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时,参观了毗邻的智利弗雷总统考察站的小学。这所小学只有十几位学生,但有两位由国家派来的专职教师,配了好几台电脑,还开通了互联网,学生们每年还能回国参加活动。

当时得知,有两位学生即将升中学了,政府已决定再派一名老师,同时确定由一位有专业学位的考察队员兼任物理教师。

一个人的火车站:日本北海道石北线旧白泷车站这个车站本应撤掉,却为了一个学生一直保留,直到她毕业

我们说要办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说要办成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绝对可以做到。

像上海那样,义务教育的质量已经是世界一流了,只要在硬件设施上都能达到先进,在地区、城乡之间做到均衡,那就是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

即使是现在最贫穷落后的地区,只要中央下决心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难使每一座小学、中学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

师资数量或质量不够,既可在本地培训,也可以从外地招聘或从发达地区派教师轮流服务。

如果我们的义务制教育是一流的,那么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就处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今后能不能上大学,如何选择职业,就靠你自己了。

任何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任何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前提都是从小的家庭教育。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很多规矩、规范,涉及信仰的某种行为,最关键的是从小灌输,习惯成自然。到了大学甚至是高中就来不及了,或者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了。

例如一个人不能撒谎,就是一种习惯,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撒谎的习惯,长大了是很难纠正的。你告诉他不能撒谎,他会说撒谎的人很多,为什么我不能?甚至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不撒谎的人。

现在的家庭教育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问题?根子就是他们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从小就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将一些全人类都普遍认同的美德当作工具和手段。

教师的作用能否发挥,结果也不同。以往中国人普遍崇拜“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很高。我当教师时不满20岁,到学生家去访问,有的家长还以为是他哥哥的同学,可一旦知道我是老师,立即非常客气,有的家长年龄可当我父母,但对我十分尊重。

如果家长的说法、要求与教师不同,学生就会理直气壮予以拒绝:“是老师说的。”家长就会让步:“当然听老师的。”

但现在,老师在家长心目中处于什么地位呢?一方面有些老师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地位,从教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家长送的购物卡和礼物,千方百计利用家长资源;另一方面,不少家长以为只要有钱有势就能左右老师,他们怎么会将老师当作孩子的行为楷模和灵魂导师?

其次,义务教育要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做到这一点,就能纠正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现在强调不输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是将责任交给每一个家庭,因为家庭做不到,但是至少进入学校,孩子们要在同一起跑线上。

输在起跑线上,往往就是说输在义务教育阶段,所以大家拼命地往名校挤。国家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不是创造一个一个所谓的教育奇迹。难道还要花更多的钱制造一个个远远脱离中国实际的超级学校吗?

如果一个国家不从基础教育开始,不是通过政府做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不是使孩子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今后我们怎么保证这个国家稳定的发展?

这些不是中国的教育问题,而是教育的中国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但如果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政府不全面来解决这些问题,单独要求学校将教育办好万万不可能。

葛剑雄老师所说的教育问题,看似是当下社会的问题,然而却又不只是当下的问题,比如社会缺少其他出路就自古有之。社会文化源于历史,很多现象在历史中都可找到相似样本,万变的历史事件中有着不变的规律。

葛剑雄被戏称为“葛大炮”,因为他总是犀利而直接的指出社会问题本质。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快的流动和变化之中,应该庆幸遇到他这样的人。他就像时代潮流中的“石头”,“江流石不转”,走得远了,回望一下这个坐标,可以重新校正我们的经纬度。 为此,我们特别推荐葛剑雄最新力作《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收藏、阅读本书有以下三大理由:

◎最新力作:葛剑雄老师在这本书里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享了很多自己治学几十年来的心得体会。用独特的视角,选取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词,从“不变”与“万变”的角度剖析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全面勾勒中国历史发展的源与流。

◎专业水准:葛老师把枯燥无味的内容,以具体事例来阐述理论,让所讲事例都生动鲜活。而且,葛老师不单是精于学术研究,他的兴趣和涉猎面也都极广,打通了各种学术领域,也打通了学术与现实社会的壁垒。而且他的书“不枯燥”、“吸引人”是许多历史爱好者的共识。

◎历史深处的关怀:《不变与万变》这本书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怀,即让每个人中国公民能够渡过历史这条河,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中国人。

原标题:《葛剑雄:“钱学森之问” 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