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公布十处建筑遗产保护案例,包括中共一大会址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2021-06-10 15:1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刚刚完成修缮的中共一大会址和一大宿舍旧址焕发光彩迎接建党百年;位于新晋“网红”地上生·新所的孙科住宅摇身变成文化展示和艺术沙龙空间;恢复清水砖墙弄堂历史风貌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这些都是第二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介名单。澎湃新闻获悉,“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上海主会场活动今天(6月10日)下午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并公布了第二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介名单。

据悉,中共一大会址(含博文女校)纪念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上海茂名路毛泽东旧居、孙科住宅、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格致楼、上海市肺科医院叶家花园、天平街道“邻里汇”、修道院公寓、淮海大楼、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10项修缮保护工程入围第二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介名单。

10个入选项目海报集合

叶家花园历史照片

修缮后的叶家花园牡丹亭

此次推介活动由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主办,旨在宣传推广上海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经验,树立行业典范,推动文物保护工程质量提升,促进不可移动文物周边的建设工程与历史环境相协调,研究近现代文物建筑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充分发挥文物保护成果惠及社会的积极作用。

据介绍,此次推介活动于今年3月启动,截止到4月30日,共收到24份申报材料。其中保护修缮项目16个、活化利用项目6个、预防性保护项目2个。地域遍布市区、郊区;保护级别包括国保、市保、区保/区文保点和优秀历史建筑;建筑结构类型有木结构、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功能类型有住宅、观演、典当、商业、文化、教育、办公、医疗等。经过评委会的评审,10个项目入选,其中保护修缮项目7项,活化利用项目2项,预防性保护项目1项。

相较去年首届入选项目,今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革命文物修缮成效显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诞生地在上海,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也在上海。上海十分重视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修缮。据悉,此次推介活动申报的项目中有8处革命文物申报,最终有中共一大会址(含博文女校)纪念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上海茂名路毛泽东旧居、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4个保护修缮项目(5处建筑)进入推介名单,超过总数的1/3。

中共一大会址

博文女校

中共一大会址(含博文女校)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博文女校是中共一大与会代表的宿舍旧址。此次修缮工程对纪念馆的历史原状进行了充分考证,从外部空间到内部五金构件,从表面装饰细部到里面的隐蔽工程,完全运用传统工艺与传统材料予以修缮保护,使其更接近历史原貌。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历史照片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根据历史照片恢复的石库门门楣山花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内部

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原老渔阳里2号)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是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地。此次修缮工程根据历史照片,恢复了清水砖墙的弄堂历史风貌、石库门门楣山花、室内特色木质雕花挂落装饰等石库门里弄住宅的特色细部,解决了结构安全隐患。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了《新青年》杂志,推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对民主和科学的一种形象称谓),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17年1月,陈独秀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即北上,并且以北大为依托,聚集了“李大钊、钱玄同、胡适、鲁迅等一批优秀的思想者和文化先驱。1920年,陈独秀从北京来到上海,定居于此,《新青年》编辑部再次从北京回到上海。1920年8月,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党产宣言》也正是在此地被秘密排版和出版。

修缮后的上海茂名路毛泽东旧居

值得一提的是,多处革命文物在修缮过程中找到了历史图纸或历史照片,为恢复文物原状提供了扎实而有力的依据。

上海茂名路毛泽东旧居是毛主席1924年第十次来到上海工作时的居住地,也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和杨开慧一起开展革命工作的场所。此次修缮就找到了解放初期的完整测绘图纸,为石库门的门头山花、窗楣窗台等恢复历史原貌,提供了充足的历史依据。内部空间还原了毛泽东工作时的历史原状,成为传承上海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修缮后的宋庆龄故居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上海宋庆龄故居的保护项目则是上海开展近现代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做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据评委会评审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强调,文物保护要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转变,同时全力推进“文物+科技”深度融合。宋庆龄故居的预防性保护可以尽早发现文物建筑存在的潜在风险,及时干预,既防患于未然,又不伤筋动骨,让文物建筑延年益寿。

孙科住宅历史照片

修缮前的孙科住宅主楼外观

修缮后的孙科住宅主楼外观

位于新晋“网红”地上生·新所的孙科住宅是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31年,是建筑师邬达克的作品。据专家评审介绍,孙科住宅在修缮过程中,深入考证建筑历史,整修室内重点保护部位,修复鱼鳞状拉毛粉刷前面和室外平台,拆除后期加建,整治花园和景观,恢复历史风貌,为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样板。

 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格致楼历史照片

修缮后的圣约翰大学格致楼外观

位于华东政法大学内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格致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在修缮过程中重新追溯历史,根据历史照片恢复了中国传统式样的屋顶,恢复了底层外廊式的空间形式,提升了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评审专家认为,它为今后圣约翰大学校园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程确立了新的标杆,也为近代中国教会学校及早期中西合壁风格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实践提供了范例。

据悉,此次参与评选的均是近三年内竣工验收的项目。由郑时龄、卢永毅、俞斯佳、曹嘉明等7位专家任专家评审。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